易中天的新疆情缘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武汉青年易中天支边到新疆,被分到号称“小西伯利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0团。从武汉到农八师时,易中天本来可以分到离石河子近一点的地方,带队的人听说有个共青团农场,便鼓动大家去了“共青团”。
  到了连队后,他脱下学生装,穿着背心便下了地。干干瘦瘦不到1.7米的个子,干活却很拼命,重体力活让他胃口大开,海碗盛上一大碗土豆疙瘩,筷子叉上三块包谷馍,不一会儿全填进了肚里。他能吃也能干,所以没人敢叫他“饭桶”。
  1975年夏,文学青年易中天和他未来的妹夫詹世平骑车一路寻友拜师,第一站是到石河子148团看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杨牧,第二站是到石河子市看我,第三站是去144团拜见落难的诗坛泰斗艾青先生。
  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约稿,要给大家出个人诗集。不久出版社将杨牧、易中天、周涛、高炯浩等六人以每人一辑的形式,出版发行了一本题目为《春满天山》的诗集。这也是“文革”后新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那时的易中天给我的印象是思想活跃,才思敏捷,口才极好,善于形象思维,喜动忌静。我认为此君将来可能会在诗歌上大有发展,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将来会走学者之路。
  1978年,易中天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了讲师。1991年他去厦门大学教书。1999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把易中天请来乌鲁木齐讲学,这时他已出了几本社会学方面的畅销书。课堂设在乌鲁木齐银都酒店,学员是新疆各企业的老总。我到客房和他聊天,谈了阵往事和旧友。虽然他离开新疆20年了,但对旧友,他仿佛还都知道他们的下落。
  2007年,易中天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6月份他将参加在库车举行的第四届新疆国际旅游节,并在库车文化广场上为他撰写的《龟兹歌》碑文揭幕,“老兄,你那里有什么朋友托你找我的,这趟咱们便一锅烩了。”易中天突然冒出句兵团“普通话”——河南方言的农场粗话,让我倍感亲切。
  6月中旬正是新疆最为炎热的季节,刚走出候机室的隔离区。易中天就被等候在大厅的“长枪短炮”们包围了。他好不容易冲出了记者的包围圈,挤上了自治区团委的轿车。团委领导问:先回宾馆休息吗?我则接上说,自治区新华书店来短信说,数百名读者已经在书店排起了长队,希望易中天能现场签名售书,你们看怎么办?易中天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不能怠慢了读者,小车直发新华书店!”
  易中天在新华书店一露面,热烈的掌声便在大厅里响起。他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便拔笔开始签名。几十个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的铁杆“粉丝”们,一边帮着维持秩序,一边有节奏地齐声呐喊:“易老师,我爱你!”弄得易中天只得回过头来,敬举手礼答道:“同学们好!谢谢你们的热情。”易中天一口气签了800多本书。
  第二天,自治区团委安排在新疆大学召开学术交流会,大厅里1000多个座位早就坐得满满当当的,连走廊里都挤得水泄不通。所谓的“学术交流会”,其实变成了“答记者问”。易中天反应机敏,妙语连珠,大厅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他讲了许多让听众感兴趣的事,但对新疆人来说,有则故事最是令人难忘,也说明易中天是个重情感恩的人。
  他说,几年前曾和夫人李华去和田,大概沙漠公路两边的景色过于单调,再加上长途跋涉,司机师傅肯定视觉疲劳了,平平的公路上车子突然翻到了沟里,李华受到了轻微脑震荡。易中天和夫人被困在离民丰县4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那里车流量少,他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中巴车,但车里坐的都是维吾尔族兄弟,语言不通。好在还有一位姓马的回族青年懂维、汉两种语言,主动上前当了翻译。当维吾尔族司机得知真情后,便让全车的人下车,说先将病人拉到医院,然后再回来接他们。车上的人都背上褡裢下了车。那位懂维语的回族青年还自告奋勇陪易中天去医院,说这里汉族人太少,害怕到了医院也不方便。
  讲到这里,易中天眼圈红了。他动情地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位马姓回族青年,也忘不了一车朴实的维吾尔族兄弟。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是什么易中天,我也没有告诉他们我是谁,就因为一位汉族姐妹受了伤,他们便集体下车提供了方便。
  在易中天的第二故乡石河子,他则表现了特殊的亲近和谦虚。在老政委面前,他一再回忆当年领导是如何关照他,甚至骑自行车带上他去连队收集材料;在和宣传队同事的聚会中,他又是拥抱又是拍肩,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
  在石河子大学,他开口第一句便是:今天我回家了,在家乡亲人面前是不能谈钱的,所以这节课我不收取一分钱的讲课费用!台下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开讲不大一会儿,礼堂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不一会又形成一阵声浪:我们要见易教授,我们要见易教授!有些没有入场券的学生要强行人场,与维持秩序的人引发了争执。
  易教授问:大概有多少人?回答有二十余个。易中天回头对主持人讲,那就让他们坐在舞台上吧。一行年轻人鱼贯而入,当他们得知要坐在易中天身旁时,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
  易教授和新疆的渊源不浅,但他留在新疆的文字却并不太多,除了上世纪70年代发表在《新疆军垦报》和《新疆文学》上的诗歌外,最具影响的要数《克拉玛依赋》和《龟兹歌》了。虽然字数不多,但它却是两座边疆城市的标志性文化。
  《克拉玛依赋》是易中天2005年应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之约写就的,易教授对克拉玛依并不陌生,甚至有些特殊的感情,因为他的夫人李华女士曾在这所城市的独山子炼油厂生活过多年。
  在这篇赋文里,中天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克拉玛依的地理、历史以及人文,当然更多地回顾了克拉玛依油田40年来的辉煌业绩及巨大变化,抒发了石油工人气盖山河、为祖国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这篇长赋留在了克拉玛依文化广场,让游人知晓克拉玛依不仅生产石油,还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
  《龟兹歌》则写于2007年第四届新疆国际旅游节,新疆将这届旅游节定在阿克苏,主会场设在库车。这个汉代三十六国中的大国,曾在西域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这里出现过佛学家鸠摩罗什,出现过音乐家苏祗婆,还有名传千古的龟兹古乐。
  易中天应库车县邀请后,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在这里易教授没有采用赋的形式,而选择了乐府的长歌体,变韵换句,挥洒而下。诗开首用了入声韵,更显得豪放悲切,一泻千里,豪情万丈。
  易中天毕竟是诗人出身,小时熟背诗词歌赋,人到中年,再拾起来毫不生疏。但对易中天教授来说,为他曾生活过的新疆的两个城市撰写赋文,无疑是他的荣幸,也是这两个城市的荣幸。
其他文献
做客蒙古族人家,品尝金碗银碗里的酒文化  把酒酿出了一种文化,把酒喝出了一种文化,也只有草原上的蒙古族人能做到。  感受这种文化魅力是我魂牵梦萦的事情,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在草原上与蒙古族牧民豪饮的壮观场面,也曾经无数次地幻想着醉倒在蒙古族牧民的歌声里的情景。我一直相信这样酣畅淋漓的感觉,也只有在蒙古族人的草原上才能够找到。  幻想在真实的生活中上演,剧情是草原上的牧民酿制的生活美酒,背景是一望无际
期刊
自制葡萄酒近年来在都市悄然兴起,很多家居用品店都会出售自制葡萄酒所需的容器。身在都市的人们,有几个知道在咱们新疆的乡村,自制葡萄酒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人们把这种自制的葡萄酒称作穆塞莱斯。自古以来穆塞莱斯就是和田当地人的佳酿,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穆塞莱斯。  葡萄收获季节,拜访和田市阿拉尔村的酒神吐送托乎提  10月,来到和田市阿拉尔村,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气息。在乡间公路旁的田地中,村
期刊
烤羊肉串  烤羊肉串是流传最广的维吾尔族美食,在饭摊、饭馆、夜市、巴扎随时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烤羊肉串。  米肠面肺  把大米、肉丁、胡萝卜等灌进羊肠子里煮成米肠,把面糊灌进羊肺里煮成面肺。  凉粉凉面  维吾尔族人喜爱吃凉粉、凉面、凉拌粉皮。传统的凉粉和粉皮是用绿豆淀粉做成,料汁清淡,酸咸适口,滑溜劲道,清凉爽口,再配上红萝卜丝和白萝卜丝等小菜,受到当地各族人民和游客的欢迎。  油炸糕点  油炸的面
期刊
每年的3月21日,当帕米尔迎来第一缕春风的时候,就是肖公巴哈节正式开始之日。肖公巴哈节是塔吉克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人类早期处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期,塔吉克族根据草原游牧的特点,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春天从肖公巴哈节开始,也正是白羊星升起的日子,他们认为是吉祥日,要庆祝一番。而每年的秋季人们要迁回固定的冬窝子时要去祭祖,拜先人墓,称“美赫尔甘吉”,也就是丰收节。长期以来,在塔吉克族人中也就形成了春季
期刊
新疆地域辽阔,三山夹两盆是对南北疆地形地貌的形象化概括。无论高山还是谷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羊的身影,无论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习惯上都把养羊作为一种历史传统继承下来,多则规模成群,少则三五只圈养,庭院里没有羊,仿佛生活缺少了阳光。  由于草场具有多样性,不管南疆还是北疆,无论牧区还是农区,新疆的羊群就这样繁衍生息,日益壮大,关键是肉质鲜美,壮而不腻,精而有味,肥瘦搭配,红白相间,怎么做都能行
期刊
和田古称于阗。自西汉始,于阗就统一于祖国的版图,两千多年来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和田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其北为广袤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为连绵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与我国西藏以及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线交界;西连喀什地区,东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大小河流,哺育了一片片的绿洲,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公元4世纪之前的于阗地域,大约为今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
期刊
2009年的夏天,我随《秘筑中巴公路》电视摄制组巴基斯坦采访团一行,从新疆乌鲁木齐陆路出发,穿越帕米尔高原,出红其拉甫口岸,沿中巴公路一路拍摄中巴公路的历史与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并采访巴基斯坦境内的洪扎王府、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尕米拉大桥、伊斯兰堡,以及民间艺术博物馆、中巴公路总部KKH博物馆、贝布托艺术馆、费萨尔清真寺和佛教圣地塔克西拉等。而对塔克西拉的采访,终于成行了我多年去佛教文化发源地考察
期刊
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古称于田,意为“产玉石的地方”。和田玉之所以被称为“国玉”,是因为它经历了夏商周上千年的筛选。据载,夏王把各地的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和田玉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商代,和田玉从遥远的新疆运到商殷王都河南安阳,诸侯贵族以和田玉为宝,争相收藏。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西汉时期,和田玉及其制品在中原大地早已成为王室祭奠大典中不可缺少
期刊
站在草原上,就喜欢倾听蒙古托布秀尔(一种弹拨乐器)的声音,浑厚、苍凉。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托布秀尔的声音也仿佛穿越了时空。草原是雄浑而阳刚十足的,蒙古族就在草原的怀抱里成长、吸收着草原之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如草原的亲切和温暖,即使走得再远,只要唱起《江格尔》,山川必定柔软,天空必然湛蓝,人们的心灵则更加高远。  蒙古族的《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
期刊
“我们西江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2010年5月1日,伴随着一曲优美的“我们新疆好地方”,上海世博会新疆馆正式揭开神秘的面纱,出现在五洲宾朋的面前。  新疆馆外观呈长方形,外立面上部有条金色的弧形流线,从中间向两边微微翘起。从正面看,它宛如一位头戴花帽、刚刚被掀起盖头的少女。从侧面看,它既像流淌的塔里木河,又像塔克拉玛干沙漠那绵延不绝的金黄色沙丘。  新疆馆的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