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蒙古奶酒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98122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客蒙古族人家,品尝金碗银碗里的酒文化
  把酒酿出了一种文化,把酒喝出了一种文化,也只有草原上的蒙古族人能做到。
  感受这种文化魅力是我魂牵梦萦的事情,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在草原上与蒙古族牧民豪饮的壮观场面,也曾经无数次地幻想着醉倒在蒙古族牧民的歌声里的情景。我一直相信这样酣畅淋漓的感觉,也只有在蒙古族人的草原上才能够找到。
  幻想在真实的生活中上演,剧情是草原上的牧民酿制的生活美酒,背景是一望无际的温泉大草原,人物是热情豪放的蒙古族牧民,道具就是那飘香的蒙古奶酒。
  饮酒,也正体现了蒙古族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在长期的生活中,蒙古族人针对喝酒,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礼俗,他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
  酒,能给宾主带来隆重热烈的欢乐气氛,深深地表达着蒙古族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因此向客人敬酒,被蒙古族人当作是增进友情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做客,更不能没有酒。草原是酒的天堂,来到草原上你不醉它一回,一辈子都会后悔!
  在托斯呼尔图村,我受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听到汽车的声音就早早地到家门口迎接我们,并且很热情地问寒问暖,请我们进屋里坐在上方的位置。身着整洁民族服装的蒙古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盛满美酒的金碗银碗,优美的歌声像草原上的夜莺:
  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 奶茶 手抓肉,
  今天唱个够。
  朋友,朋友,
  请你尝尝,
  这酒纯正,
  这酒绵厚,这酒绵厚,
  让我们肝胆相照,在这富饶的草原上
  ……
  我双手接过了斟满酒的银碗,抿了一口,再回敬给了主人。主人双手接过银碗也抿了一口,然后又还给了我,我一饮而尽,然后将碗还了回去。
  蒙古族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客人在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上弹敬天,向下弹敬地,然后向左弹敬祖先,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如果爱慕敬酒的姑娘,可醮酒在姑娘的脑门上点一下,再轻吻一下。为什么只能用无名指醮酒呢?因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过去都是握枪、握弓箭杀生的,所以不能用。蒙古族人饮酒时,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认为只有这样才算表达了诚意。
  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
  盛情的草原将你留,
  闪光的银碗高高举,
  请你喝一碗蒙古酒……
  每当这一曲曲饱含着深情、高亢嘹亮和撼动人心的祝酒歌响起时,你就要准备接受更加热情的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和上马酒了。
  蒙古奶酒,是草原酒文化的精髓
  酒在草原上成了一种民俗,一种文化。蒙古奶酒,则是草原酒文化的精髓。
  蒙古奶酒,看上去酒色清幽,闻起来酒香扑鼻,刚一入口酒味泛酸,有点像我们平时爱喝的酸奶。只要喝下肚后,你才会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甘美清爽,弥漫在口中,直沁肺腑。奶酒的发明,还有一个美丽传奇的故事呢!
  蒙古奶酒在蒙古语中叫赛林艾日哈。相传当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路过赛里木湖时,发现这里青松茂密,水草丰美,是一个能守善攻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于是便留下一支带家眷的后勤队伍,让他们在湖畔建养马场,供前方征战时用。在留下的人中,就有成吉思汗的一位爱妾孛儿贴兀真。她一面思念着远去西征的丈夫,一面起早贪黑地制作奶制品。一天,她在做酸奶时,看到锅盖上的水珠流到下面的碗里,一种特殊的奶香味扑鼻而来。她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感觉不仅奶香浓郁,味道甘甜,而且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聪明的孛儿贴兀真开始潜心钻研,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制造奶酒的方法,并制作了造酒工具。不久后,在成吉思汗西征胜利的庆功宴上,孛儿贴兀真把自己亲手酿造的奶酒献给丈夫和众将士。大家喝了之后,连连称赞奶酒味美香甜。从此,成吉思汗便把奶酒封为“御膳酒”,用以在皇宫举行的宴会上赏赐群臣。因此直到现在,每遇喜庆,蒙古族青年总是手捧哈达和奶酒,敬献长者和贵宾,这也是蒙古族人的最高礼遇。
  蒙古族人是如何将奶酿成酒的
  奶酒酿制的历史和蒙古族进入新疆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63年—1764年),清政府从张家口外调察哈尔蒙古官兵千名,分两批携眷移驻博尔塔拉。
  蒙古族人来到新疆屯垦戍边后,仍传承了酿制奶酒的技艺,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新疆蒙古族奶酒包含了蒙古族人民的多种文化,是草原文化精粹之一,也是一笔古老神秘、不可多得、有待开发的宝贵财富。
  马奶酒也称蒙古酒,也可以唤作奶酒和畜酒。蒙古语称耶苏克或乌斯克。将木桶或皮桶中发了酵的酸奶加以搅拌,分离出酥油以后,还可将酸奶酿成奶酒,奶酒也叫蒙古酒,主要以牛奶作的酸奶为原料。奶酒有用木苏尔(木桶)酿造和用草尔格(管子)酿造两种方法,其中第二种方法酿的酒最好。具体方法为:将搅匀的酸奶倒入铁锅(锅中事先倒入少许水),及至离锅沿两指深,以小火煮。锅上盖有一块大小适中的锅盖,内部凿空,用一块或两块木板做成。锅盖上有两个四角形的出气孔。灶与锅的边缝通常用新鲜的牛粪涂刷封堵,附近有泥巴的也用泥巴,也可用粗面粉揉成面团,替代泥巴用来涂塞锅边灶缝。这种面团经揉搓后韧性很好。
  蒸馏时蒸馏液的接收器是一只小壶,上面有个盖子,有一个大口和一个小出气孔,其四周边缘涂抹均匀保持密封,置于有雪或冷水的冻槽中。把奶酒引入接收器的管子叫草尔格。通常是将半圆状的树枝劈成两半,各凿出一条槽,然后再把两半并在一起,用生皮或动物内脏覆罩在外面。管子的一头指向接收器的出口,另一头与大锅锅盖上的出气孔相接,并用涂料涂抹得密不透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重点新火。透过大锅上面覆盖住的出口注意观察,直到锅中奶液沸腾,一股具有强烈气味的蒸汽向出口处冒出。如果酸奶的质量属最上乘,这股蒸汽就能见火燃烧。而后将一个柱状物置于出口处之上封紧,改烧小火。接收器的小出气孔一直敞着,哪怕有许多酒气因此走失。如果把小出气孔也封住,酿酒就不会成功。大约一个半小时以后,蒸汽慢慢减少。这时接收器里盛的就是奶酒了。一份牛奶大约产酒三十分之一,最高可达二十五分之一。奶酒清澈见底,含水量极高,不能点燃,装在玻璃瓶里跟蒸馏水一样不易变质。将奶酒多次反复提炼,以增加奶酒的酒精含量,每一次提炼后产生的物质都有一个名称。从奶酒中第一次再提炼所得的烧酒叫阿尔克,第二次再提炼所得的烧酒称阿尔扎,第三次叫霍尔扎。
  新疆蒙古族人通常饮用初次蒸馏后获得的产品,趁热将奶酒从接收器中倒入一些有壶嘴的木碗中,然后再把奶酒灌入用皮革或葫芦做成的瓶子里,主人招待客人时,先取出一点奶酒洒在火苗和烟孔上,以祭奠灶神,而后将泥制圆柱的顶端掏空,里面也洒上一些奶酒。主人给客人以及他自己的家人递上温热的奶酒。盛酒用的是大碗,一碗往往抵得上一整瓶的容量。喝剩下的酒通常温一温再饮。由于奶酒含水量很高,因此不像果酒那样饮用少许就会使人沉醉。喝奶酒致醉后醉意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而且醉者食欲全无,但并不会像喝谷物烧酒那样醉后会头痛。
  酿制奶酒剩下的酒糟称之为博扎,奶酒的酒精浓度为15~30度,它不仅喝起来爽口,喝适量奶酒可健胃和改善血液循环。
  我在温泉的大草原上,亲眼目睹了蒙古族奶酒的酿制过程。我沉醉在蒙古奶酒酿制的每一个细节里,每个细节都是一首诗,都飘逸着浓烈的酒香,陶醉了整个温泉大草原。
其他文献
家里来了客人,和田人会邀请他围着苏帕曲膝盘腿坐下,一壶茯茶,佐以馕或馓子,边喝边吃边聊,无拘无束。聊的高兴时,主人会拽出都塔尔、手鼓等乐器,一阵子吹拉弹唱,大家纷纷翩翩起舞,一场欢快的家庭麦西来甫就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了解和田的人都知道,传统和田人的生活有三个离不开:一离不开馕,二离不开苏帕(新疆特有的土坑),三离不开恰尔马(毛驴车)。而对于苏帕,和田人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都对其情有独钟;
期刊
经常翻阅地图的人很容易在多如繁星的地名中发现雅俗之分,雅地名多集中在文明开化较早的大河流域、土地丰腴之地,或交通方便之地,或风物宜人的形胜之地。而俗地名则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对较为边远的地域,且俗的程度几乎与地理距离的远近成正比。愈俗的地名离文明开化愈远,如黑龙江省有个叫勤得利的地方,其名俗极,地理位置在该省地图上就标在极边处。再如内蒙古东部的蘑菇气、胡稍庙,青海北部的花海子、牛鼻子梁、大灶火、中
期刊
赛马    马上拾哈达    摔跤    背向拔河    “盖帽”(叼羊)
期刊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不来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不来新疆,不知道祖国之美,值此中国一亚欧博览会盛大开幕之际,我们特做了新疆部分县级领导、旅游局长的访谈录,让他们带领大家参观美丽的新疆,感受新疆的魅力。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疆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
期刊
天池核心景区    天池古称“瑶池”,是世界典型的高山冰蚀冰碛湖。湖面海拔1910米,呈葫芦状,水面约5平方公里。  天池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1990年江泽民同志游览时赞叹:“像天池这样的美景,恐怕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灯杆山景色    灯杆山距天池西岸约4公里,于层峦峡谷之中突兀崛起,主峰海拔2718米,顶峰耸立着3块巨大的石笋,其状如戟,直刺长空,又称“顶天三石”。神话传说是王母娘娘降妖
期刊
库车古称“龟兹”,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是“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重镇之一。  库车素有“西域乐都”、“歌舞之乡”的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和中西文化交汇地。龟兹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印度佛教文化东传的媒介和桥梁,也是中原佛教的第二故乡。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返回时,在龟兹传经、讲学居住数月。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汉译家鸠摩罗什是龟兹著名的高僧。龟兹乐舞久负盛
期刊
一件精美的芨芨草或者羊毛线编织的挂毯,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女人就是这样编织着,从一个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再经过初为人妇的喜悦,直至儿女绕膝的妇人,最后变成了沧桑的祖母。她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气味也都一起编织进了琼木其、挂毯、地毯里了。    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一家    9月的阳光不强烈,芨芨草却已经黄了,一蓬蓬地,在野地里招摇着,好像在等着阿黑拉什·阿合别克的
期刊
走进泽普,我才知道,200多年前,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战争——黑水营保卫战。出于对深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这段尘封历史的好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一种喜悦和激动涌向眉梢,我无意中发现了在泽普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竟然有一段堪与二战期间列宁格勒保卫战相媲美的真实历史传奇。  黑水营遗址,在今泽普县境东北依玛乡古勒巴格村附近,清代时称之为通古思鲁克,又名洗箔。其具体位置在泽普县与莎车县交界
期刊
李文学,标准的草根民间艺人,巴里坤小有名气的皮影制作表演艺人。身为农民的他对艺人这个称呼很难理解,因此我们都称他老李。  6月的巴里坤天气渐渐变得热了起来,顺着新修的马路,在巴里坤文化馆的朋友带领下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李文学的家。这是很普通的一户农民家庭,简单的家具、各种山寨电器、电视开着却没有人看。李文学对于我们的到来感到惊讶,虽然他不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但他依然热情地接待我们。  李文学,标准的
期刊
萨尔巴斯套,哈萨克语意黄色的山坡,是博乐市达勒特镇牧业草场,与美丽的赛里木湖毗邻,相距约28公里。  似乎和贫瘠的石头有关吧,进山的路总显得很瘦。车子颠簸得像一条上钩的鱼,而鱼线一样的路费尽周折地将我们一寸一寸扯入大山,我们要去的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叫萨尔巴斯套的夏草场。  车子行驶在天山支脉的科拉古琴山谷中。翻过一道陡坡,目光倏然被压缩成一条窄窄的巷道,这被高耸的大山挤扁的道路在我们的视野里更加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