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师而惮,可以为师;奢而可信,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当老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后两条说的是即是对教师语言的要求,而前两条又是建筑在后两条之上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完美的教学语言?我认为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炼
  语文教师要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所以教学质量很高。语言是直接传授知識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能让学生直接、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的存在,且更有利学生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要富有智慧、幽默、激情的声音语言,能够让简单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现在的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将这些宝贵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其独特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不让其走神。其中,导入语的运用就非常关键。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自然
  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的欢迎的教师,他们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掌握技能。是啊,有着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对语文课能没有兴趣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有的语调平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语言严厉,使学生感到盛气凌人;有的居高临下,总以“传道者”,“知识权威”自居,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情动人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到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动而辞发”,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必须“沿波讨源”,“披文以入情”,同样需要用心灵去拥抱它。只有教者和作者心灵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通过自己火一样激情的教学语言,沟通学者和作者的心灵,只有作者、教者、学者三者心灵沟通,和谐统一,共振共鸣,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情感就没有智慧,不然人们怎么说“通情达理”呢?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调理清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要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语文课虽然不像数学课,自然科学课那样富有显性的逻辑性,严密的推理,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的,有其显性或隐性的逻辑与推理。
  五、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恰当的停顿
  犹如书面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一样,教学语言要有恰当的停顿。停顿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要素。停顿对表达思想、突出重点、启发思考、调节气氛,引起注意都有良好的作用。停顿并不等于停止,而是思想感情地继续和延伸。恰当地运用停顿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像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要接受一个观点,认识一个事物,明白一个道理,从“入乎耳”到“着乎心”,得有一个咀嚼消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在教学语言中运用停顿。否则,教学语言如同“连珠炮”,只想到“讲”不考虑“听”,即使你吐珠喷玉,口若悬河,但学生没有一个接受和反馈的时间,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贯通,消化吸收,从而破坏了教学语言的完整性的情感的表达。
  总之,我认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最受学生喜欢。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教学语言,以高超的语言艺术,使我们的孩子爱上语文课,沉浸在语言的乐趣中快乐学习。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但是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广大基层教师共同探索,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向新方向,新阶段发展。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有着其不同于初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是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对学生完成基础教育的内涵,才能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一定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另外,阅读教学也是影响语文教学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生与文本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
课堂教学重在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可将学生按基础进行分层次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从而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使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引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结合影视,幻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而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趋势。在幼儿园,多媒体更是让孩子的一日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一、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自从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提升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
【摘要】体现一堂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要看这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激趣乐学  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
随着信息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小“班班通”的普通使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学科而言,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2)通过学习《长歌行》,了解诗句的意思,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宝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使学生学习体会到时间的珍贵。(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长歌行》。(3)认识本课生字,能够读准对音字“长、少、行”,会写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课前谈话: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