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传媒业态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和读者产生情感共振,而以“关注普通人为主”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却大受欢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报道作为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代表,以其“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的选题和破题技巧,在大时代的脉络中把脉人物,写出小人物的命运感和时代感,通过书写小人物来达到为同类型社会群体立传画像的作用。
  【关键词】非典型性人物;小人物;选题;破题
  《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其人物报道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候。2004年6月,《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十版的《冰点·人物》专版,文章大都在2000—3500字之间。第二块是每周三报纸第十二版的《冰点·特稿》版,该版每期以一整版约8000字的篇幅集中围绕一段时间内被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或者被时代遗忘的人物行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映射社会群像。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过,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选题得当。《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名人物报道记者从玉华也认为,一篇报道要想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键在于选题和破题,“一篇好稿子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有选题还要破题,破题就是如何小角度把题切开,这很重要。”
  一、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
  《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强调报道的平民视角,更多地关注占这个世界99%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把为他们立传画像作为自身的采写理念,在非典型性报道的写作中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
  李大同在《〈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孩子和老师,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与我们同构的。[1]
  《冰点·人物》有关注普通人的选择框架,但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进入这个框架,平淡和琐碎的事迹并不符合选择标准,只有当这名普通人身上出现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稀缺”的特质或者所做的事超出读者已有的一般经验体系,才会被记者或者编辑的思维所网罗。
  教师因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一度成为人物报道的主角,很多典型人物报道会集中选取教师作为“好老师”的一些品质进行破题:为了学生无私付出、兢兢业业的工作,教学业绩突出等等。但是《冰点》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会尽可能的规避这一点,《冰点》的记者在选择人物进行报道之前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挖掘他与常人不同的特质来进行破题。例如,《洗冤之后重返讲台》一文就从41岁的化学教师陈文艳被人诬陷敲诈勒索入狱一年后洗冤重返讲台一事切入。陈文艳的教学水平不可谓不强,在遵化二中这所河北省规模较大的公立初中她的教学成绩在学校一直是前两名,曾10多次拿到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奖项。但是文中对这些事一笔带过,而是详写了陈文艳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利益与学校和教育局“掐架”的经历:在题目已经多得做不完的情况下,学校依然给学生订盗版辅导书;体育考试,一些外班和外校的学生明目张胆地只跑了一圈就站在原地等着,等到别的学生跑得差不多时再跟着冲刺,考官也给打了满分;部分城市老师顶替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名额评职称,教育部门故意扣下部分农村老师的指标,留着“走后门”。
  她不断向教育局和信访部门反映,遵化市信访局和教育局的大门已经被她“踏平”。由此她成了公安系统的“敏感人物”,在车站一刷身份证就招来警察。在学校她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学校把特差的学生安排给她,待她咬着牙把学生“带出来”,班级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二升到了正数第三时优秀教师的评奖却没有她的份,之后她还被诬陷涉嫌敲诈勒索入狱一年。
  倔强、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了让中考的环境和教师的职称评定更加公允,在生活的种种不公面前和相关部门的打压下依然选择不做沉默者……这些都是陈文艳具有的“冰点人物”所强调的小人物的闪光点,即“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之事”。在选题和破题时,《冰点》的记者并没有人云亦云去追逐类似“教学成绩突出”这些“普通之事”,而是着眼于记录陈文艳不惧怕与学校、教育局等上级部门“掐架”的事例来重点表现她的这些“稀缺特质”。当大多数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对身边出现的徇私舞弊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教师,难能可贵之余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关注。
  主流媒体在选题过程中判定人物新闻价值的时候,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把尺子:社会上一类群体是否被不公正的对待,是否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利益受到了无端的侵害。新闻记者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主动去发现这方面的问题,通过报道的方式来对这类现象发出警告,成为社会“纠偏”的领头羊。
  《洗冤之后重返讲台》这篇人物通讯中陈文艳和一些学生、教师在教育公平方面都是弱势群体,在当地的教育舞弊行为得不到纠正的情况下,他们的利益不断受到蚕食,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陈文艳更是因为自己与学校等部门的公开较量而长时间遭到不公平对待,“流血又流泪”。《冰点》记者及时来修正之前的“报道框架”,对教师陈文艳的事迹进行报道,进而引发社会和相关机构对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媒体的一种社会纠偏行为。
  二、在大时代里做好“二次报道”
  《冰点》中的许多人物是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因此被称为“二次报道”。但是《冰点周刊》的记者在报道时注重从我们所处的大时代出发,在时代的脉络中审视人物,从小人物命运的微观入笔,找准新的角度,最后表现宏大的时代主题。《冰点·人物》并非是为了写人物而写人物,而是要求在每一个人物背后都能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寻求情感的位移让读者看后感觉自己就在其中。   “冰点人物”展现普通人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人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冰点》所选择的人物“通常集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矛盾、困惑、痛苦和缺项,是一个当代中国的社会实景”。[2]记者通过写这个人物的遭遇、经历、思想、精神,以小见大,将思考的余地留给了读者,希望读者通过有代入感的思考解读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记者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写问题,在读者看来难免有些枯燥,不仅不易于理解,也达不到想要的传播效果。《冰点·人物》将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实景不露声色的记录了下来,通过特定时期某个小人物的遭遇将问题和盘托出。如涉及到普通人社会保障的落户问题,冰点特稿《多余的十五年》的作者从玉华选取了北京黑户李雪来反映超生这一群体的落户困境:因为是超生“二胎”,主人公李雪15年办不下户口,因为是“黑户”又交不起借读费,她没上过一天学。她想办一张借书卡,需要户口、身份证、学生证中的任意一个,可她一个也拿不出来。为了去图书馆看书她不得不假扮她姐姐,每次在首都图书馆借书把姐姐的借书卡递给工作人员时,她紧张得心都快跳出嗓子眼。文章通过因为无法落户,李雪15年来没上过一天学和冒充姐姐等等一系列经历,从这个个体的命运牵引出一个黑户群体的命运,将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放到时代的大环境中,唤起大家对他们应有的关注。
  黑户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问题,李雪一家正是“黑户”遭遇种种不公的代表。《冰点》通过文章中的人物来“暴露”社会的这一弊端从而促使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不能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个大帽子,盖住很多应该解决的问题,应该‘无条件’地让‘黑户’上户口,这是他们应有的保障和权利”这一结论,既反映了现实问题,也给社会相关部门发出提醒,推动相关部门修改不合理的落户政策。
  我们选人物应该在时代的大背景中选,写人物就是写中国。《冰点》在时代大背景中寻找一个又一个不起眼的“冰点人物”,这些人物看似微不足道,可他们在一定的社会时间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顽疾和痕迹。记者作为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应该时刻审视时代的险滩和暗礁,这样才能使人物报道更有生命力。
  结语
  《冰点周刊》非典型性人物报道运用独具匠心的选题和破题技巧来表达新闻事实,书写人物。它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注目社会底层,为之立传画像,表现人物的稀缺特质,既呈现了当代普通个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同时又使人们分享了普通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信仰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符合《中国青年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这也是《冰点·人物》经久不衰,一直为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注释:
  [1]《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N].中国青年报,2006-06-01( B1).
  [2]石岩,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N].南方周末,2005-12-22(B1).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中国青年报》广西记者站实习记者)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情景交融”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和勤于学习内在情感产生的重要法宝。结合新课标内容,根据学生内在情感发展规律,对情景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研讨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式教学;有效教学;学习情感;教学效能  教育学认为,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情感特性的活动情境,利用生动场景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理财者精心设计信用条件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但如何在复杂信用条件下进行决策,现行教材基本上采用简单的放弃现金折扣机会成本法,笔者认为不符合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此提出一种基于IRR的动态决策新方法。通过实证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克服现行机会成本决策法的缺陷,很好地解决复杂信用环境下的融资决策问题。   【关键词】商业信用;信用决策;现金折扣;IRR    一、前言
【摘 要】 针对目前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建筑安全生产问题,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演化博弈模型作为研究分析的基本路径,深入分析了建设项目中政府监管部门与业主单位之间的长期动态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监管部门和业主企业两个群体,在两种情况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并证明了罚款额是政府监管部门能够有效利用的经济手段,以达到督促业主进行安全投资的目的。  【关键词】 建筑安全; 政府监管; 演化博弈; 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农村生源萎缩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等考量,一些地方开始进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对这一做法给予了肯定,指出:“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使人才在产业、地区的分布更加合理。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初等学校布局。”随后,全国各地开始了大面积的学校
自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淀,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既秉承了以往命题的风格,又在贯彻新课程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特点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本文对2011年四省区高考地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预测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走向,为教学与备考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    一、统计分析    说明:“四项能力”要求,A—获取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微博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例,从内容角度分析媒体微博在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及不足,并思考媒体微博报道如何在“规定动作”之外更有特色。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博 “两会”报道  在全媒体时代,开通媒体微博,整合微博资源,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共识。201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备受网民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自201
【摘 要】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关键词】纪录片 叙事模式 叙事个体 《森林之歌》  一直以来自然类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领域
【摘要】 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减值计提范围,对减值的转回作了严格限定,对减值信息的披露进一步规范。新准则能否得到执行,执行是否有效?本文通过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加以说明,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 资产减值;新准则;盈余管理;比较分析    资产减值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和损益,且减值测试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计提不
怎样才能建构“培养能力的树”?本文以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复习课内容为例,阐述如何建构能力树。首先要认真研究本节教材内容和课标,找出主要考点,挖掘相关知识的口诀、解题技巧和方法等。然后按照一定层次进行编排,建构成树枝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见图1)。能力树的形状不一定就是树枝状,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如框图式、括号式等(见图2)。  一、通过实验探索,激活想象思维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摘要】 企业财务状况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客观、科学、准确地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是投资者以及企业自身进行决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评价模型,并将模型用到对财务状况不同的两个企业的评价分析中。此外,通过与F计分模型的比较分析,凸显了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财务综合状况中的优越性。  【关键词】 财务状况; 层次分析法; 比较分析  一、引言  企业财务状况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