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相融显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情境创设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数学素材,创设各种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已成为许多老师的追求的最佳学习境地。那么,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课堂教学中到底应怎样营造有效的情境,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情境创设与数学价值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我认为在实践中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贴近生活,营造数学情境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教学中,真实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也会跟着活跃起来,进而达到数学思考的目的,相反,过分追求情境化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的创设的太过牵强,甚至“情境假造”,让人有“造假矫情”之感,让学生不明所以,甚至无所作用,因而在情境创设时要做到教师有真情,学生感受真境。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一位老师结合教材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去过超市或商场吗?”
  生:“去过!”
  师:“那小朋友们在超市或商场买过东西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吗?”
  生1:“我买过一个文具盒,用了6元钱。”
  生2:“我买过一些好吃的,大约用了20元钱。”
  生3:“妈妈带我买过一个玩具汽车,花了12元钱。”
  ……
  师:“像小朋友们刚才说的6元、20元、12元……这些钱都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
  创设这样一些有的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所经历过、体验过的情境,还有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感兴趣的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都很容易拉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更易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紧扣知能,体现数学本味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数学味”,而不能让创设的情境只成了单纯的生活情境,造成学生只对情境中的图片、游戏本身感兴趣,却忽视了情境中蕴藏的数学思考及数学价值,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因而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从数学本身出发。听过这样一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课的事例,老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情境:小兔要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公司经理就给了他这样一道题,只要它能算出图中广告牌需要多大铁皮就录用它,(出示梯形图广告牌)……这样一个画面简单有趣而又主题鲜明。
  “平均分”是小学生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该难点,关键是理解,课堂上,让学生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探讨,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感受平均分,又通过给平均分取名称,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投入到数学思考中去,从而达到了一种积极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开拓思维、开发智力,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三、重视需要,凸显情境实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生动有趣;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追求的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生成数学问题。两者的有机融合才会让情境创设发挥出它的实效,在情境创设中不能让情境“外衣”覆盖了数学“内核”,而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导到环境中去,自然的学生发出了学习需要,即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得情境能完它的任务,发挥出实效,如教学“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今天咱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考试——学生考老师!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们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生1:“3/8”
  师:“能”
  生2:“7/12”
  师:“不能”
  生3:“13/80”
  师:“能”
  生4:“74/99”
  师:“不能”
  ……
  生:“老师,您是怎么这么快判断出来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你们想学习吗?”
  ……
  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刚开始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由考验老师产生兴趣,又通过一个“怀疑——信服”的思维过程,无形之中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因而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通过比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思考,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也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情境得以提升,并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历有效的学习过程,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与数学规律,获得高效的教学效益,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动机得到持续激发,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可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学习、探索知识中,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可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真正变“学会了”为“会学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情境必须很好的承载数学内容,能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有力支撑,最大价值地为数学课堂服务,提升课堂效益,更好的体现数学价值,惟其如此,才能使“情”“境”和谐,彰显出数学精彩。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根据各类教育杂志和专刊上的介绍,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多采用“教师——知识呈现的媒介——教科书——学生”的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这样的教学是必造就一批呆板的没有创造力,跟不上社会步伐的学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本人就从信息技术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儿
模式背景: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纵观 中国历史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  模式目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达到会学习。在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手段。信息技术通过信息传播等方法已经起了重大改变。在广泛应用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和乐趣。可能就像其他教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是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所驱动的。信息技术在每一项重大改革,则会刺激教育系统使其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1.20世
为了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我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了“科学课如何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探究的平台”的重点研究。通过给学生搭建“科学小种养”、“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考察”和“科学小试验”“五小”实践探究平台,为学生充分提供了科学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反思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种“单向垂直程式化的管理”。其弊端在于注重自上而下的制约,管理者发令,被管理者执行。在程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中,只注重程序和表面结果,忽视了效率和质量,独立性和创造性完全被泯灭。其次,各部门间、教师之间各负其责,画地为牢,学校自身也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封闭系统,团队意识薄弱,不能协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以上弊端,我校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实践,用创新的意识、
1 前言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已被作为成功教育的一个衡量标志,也是一个教育成果。随着国家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被赋于更为广泛的内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是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思想经历了军式体操、竞技体育、快乐体育及终生体育等阶段,各种教育思想都对教师产生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形成“基
突出重要的、主要的知识,想方设法突破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准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学期《认数》(第一教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对教材的重组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教学难点是体验整万数表示的意义,理解数位顺序表,特别是理解顺位顺序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
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教育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充分说明着人们对教育方式的重视。在知识传播速度日益飞涨的信息时代,社会需要能够勤于思考、勇于探险的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生存武器。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