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2 个新偏旁。会写“长、比”等4 个生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积极创编,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赛事,聚焦“比”字
  1.猜赛事。今天,大森林里要举行一场与众不同的比赛,猜一猜会比什么?
  2.(出示不同动物的尾巴)揭示课题,指名读课题。
  3.认识生词“尾巴”。出示马尾图,大家仔细看,上面的“尸”就像马的身体,后面毛茸茸的就是马的“尾巴”。开火车读。
  (1)“巴”单独读时读第一声,和“尾”连在一起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你来读。补充组词。
  (2)怎么记住“巴”?
  预设一:竖弯钩就像长长的尾巴,看到“竖弯钩”,就想起“巴”。
  预设二:联系学过的“爸”和即将学习的“把”,用熟悉的字减去偏旁记住“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形象化识字、利用熟悉的字记忆,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习惯,识字效果更佳。)
  4. 认识生字“比”。
  (1)(出示:比)古代的“比”就像两个人面向右,一左一右并列靠着的样子。
  (2)指名说小朋友之间可以比比什么。
  (设计意图:“比”是本课既要认识还应会写的生字,借助字理让学生识记“比”字,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小朋友之间可以比比什么?”一问,让学生在说话中学会运用“比”。)
  二、认识“选手”,比一比谁认得好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
  2.认识生字“谁”。森林里谁来比尾巴?借助拼音,拼读识“谁”。
  3.认识选手。
  (1)比尾巴赛事都有哪些参赛选手?请在课文中圈出来。(生上台按顺序板贴“参赛选手”图)
  (2)出示词语:猴子、兔子、鸭子。这三个小动物的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子”,这样的词要读轻声,指名读。
  我们的祖先根据兔子的样子造出了“兔”,(指图解说)看,这是兔子的长耳朵,中间像脑袋,还有腿和小尾巴,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兔”。
  (3)出示词语:松鼠、公鸡、孔雀。开火车读。“公”的上方有个“八”,认识“八字头”,指名读。
  在动物世界里有公有母,“公”表示雄性的,你还想到哪些雄性动物?(公牛、公羊……)
  4.总结,指名说:(
其他文献
一、彰显文体特征,实现以读促写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
汤瑾老师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四、五、六、七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很有借鉴、探究价值。因为从中让我们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统编本习作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里,习作已经告别了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命名为中心、随心所欲、难见体系的任意模式,而是有了与儿童认知规律和言语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结构。因而探究统编本习作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十分关注它的体系性,力避每次习作教学“只
文本解读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融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动物预测下雨的方法。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十分生动,在感受内容生动有趣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与下雨之间的关系。  课文最后写道:“大雨真的下起来了!”可见小燕子、小鱼、蚂蚁的预报还是非常准确的。细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中很多地方是值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于1865年在英国出版,一经问世,就俘获了当时国内儿童的心,同时得到了包括王尔德、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诸多成年人的追捧。历经150多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至少被翻译为125种语言,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游戏等,“爱丽丝”在全世界的魅力经久不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绝非偶然,《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认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赵元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文化的氛围中开场  1.游戏:我来说,你来猜。根据提示猜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激流三部曲巴金“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稻草人》叶圣陶“国际安徒生奖”《山羊不吃天堂草》 曹文轩(评析:出示六年级课本和课外阅读中涉及到的三位著名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代表作,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走近文学大师。这样的开篇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为导出本课作者季羡林进行铺垫。)  2.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作为外部力量的互联网、多媒体、学习平台的大量涌现,使得学生学习的态度、方式、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作为能够选择的教学理念及路径之一,进入了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视野。  一、深度学习及其教学设计四要素  2014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了“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低段常见“看图写话”,到了第二、第三学段也常见“看图习作”。看图之后写,并不是低段专利。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图仅是参照,是凭借。特别是高段习作,图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多采用色彩、内涵都相对丰富的优质画面,画面中透露着情节,画外之意更加多元,有待阅图者揣摩、领悟。当图画内容变得复杂,可供启发习作的思路变得灵动时,看图习作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与检测功能变得更加强化。如何写好,需要
声音的信息无处不在,声音素材特有的丰富性、发散性、选择性,与学生的生活最容易建立连接,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点——选取声音,确立主题  声音素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发散性。音乐素材、音效素材、人的声音素材……总是包围着人们。声音是由特定的对象发出的,除了它的物理属性,它还会勾连出人们听到的、看到的某些事物的情绪状态和画面,引发无限的想象。  学生对声音的想象具有选择性。对于长着音
如何让语文要素清晰、具体、扎实地在课堂落地生根?我以《猫》这一课为例,谈谈实践和体会。  一、准确定位,找准要素落脚点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指向閱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猫》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他将笔触落于生活的细微之处,用平实的口语化表达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倾注了对猫浓浓的喜爱之情。老舍的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亲切有味,风趣生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打电话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独立打电话和接电话。  2.打电话时,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接电话时,能听清楚主要内容。接、打电话时,都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调动已知,分享经验  1.图片导入,聊聊电话。  (1)出示手摇电话机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介绍:这是早期的电话,装有手摇发电机,打电话时先用它发出电流形成信号传到邮电局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