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文学价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190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于1865年在英国出版,一经问世,就俘获了当时国内儿童的心,同时得到了包括王尔德、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诸多成年人的追捧。历经150多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至少被翻译为125种语言,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游戏等,“爱丽丝”在全世界的魅力经久不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绝非偶然,《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认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赵元任先生评价《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那这本书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探寻。
  一、奇人刘易斯·卡罗尔
  提起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这个长长的名字,可能读者会茫然地摇摇头,并不知晓此人。但如若提起刘易斯·卡罗尔,想必很多人都会立马想起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爱丽丝。是的,1865年,英国数学家、儿童文学家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以刘易斯·卡罗尔为笔名,运用奇异逻辑的表现手法创作完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部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一)严谨的数学家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享有如此盛誉,但它的作者卻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1832年出生于柴郡达斯伯里一个牧师家庭,自幼聪慧,兴趣广泛,1846~1850 年,在约克郡的拉格比公学(Rugby)读书,随后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读书。他勤奋好学。校长曾对他的父母说:他的善辩及拉丁散文精巧的构思和措辞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凡的天才。
  读大学时期,他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因此获得奖学金,成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助教,并最终留校任教,成为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教师,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颇有建树。1868年,卡罗尔将其发明的维吉尼亚加密法公布。此种加密法被称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维吉尼亚加密法。
  (二)长不大的幽默儿童
  除了善于数学逻辑推理外,卡罗尔还热爱文学、摄影和绘画,在小说、童话、诗歌、逻辑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卡罗尔天资聪颖,幽默风趣,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写诗和故事,还发明了很多游戏。假日里,他开始为兄弟姐妹编写一系列的家庭杂志。14岁时,他编的首本杂志《有启发及教育意义的诗集》,其中包括许多幽默诗、五行打油诗和为儿童所写的当代传统诗歌。
  成年后的刘易斯·卡罗尔依然童心不改,他常和孩子们猜谜、玩魔术,对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然而,因为从小有口吃的缺陷,他常常被人嘲弄。长大后的他,依旧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但是当与孩子相处时,却能应付自如,获得许多快乐,而这也使得他了解孩子的特点与语言习惯,能够按照孩子的兴趣和语言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能长盛不衰的原因。
  二、永恒的荒诞之美
  西欧传统儿童文学作品道德说教的意味比较明显,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却充满了奇妙的幻想,风趣幽默,更加注重娱乐性。刘易斯·卡罗尔通过一个个奇特的人物、新奇的场景、精妙的情节、幽默的表达和有趣的形式,将儿童文学幻想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
  (一)“顽童”的形象
  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以女孩作为历险型故事主人公的童话本就不多见,即使是拟人态的童话主人公其默认性别也往往是男性。爱丽丝善良,有同情心,崇尚平等,又敏捷俏皮,具有儿童最质朴真实的天性,当然,作为女孩子,她们身上“顽”的一方面都不是特别突出,这也体现出男性作家对女性的理想构建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潜在要求。
  爱丽丝是“顽童”形象的开山之作,开创了童话美学的新风格——以对儿童本质的书写为出发点,以儿童游戏冒险的真实和快乐书写为原则——直至林格伦树立起历史性的丰碑。
  除此之外,还有使唤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烟袋的毛毛虫,把猪当成宠物的公爵夫人,动不动就要砍掉别人脑袋的红桃王后等,故事情节完全是随着爱丽丝的所想所见发展。这些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儿童和成人,满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二)奇妙的幻境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串联起来的,在谈到场景的作用时,莫雷尔曾说:每个场景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所有的场景共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场景更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
  与一般小说故事场景设置不同的是,书中以“兔子洞”为切分点,对地上真实情景与地下的奇幻场景进行了分割。“爱丽丝紧跟着追了上去,奋不顾身地跟着兔子跳进了一棵矮树下的兔子洞……”——这个开头是极富创造性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地下历险世界。爱丽丝在神秘的大厅、白兔先生家、公爵妇人家、奇幻的森林、疯帽匠的茶会、王后的槌球场、法庭等看似毫无联系、不断变换的场景中漫游。不同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疯帽匠的茶话会上杂乱无章的会客桌,使得疯帽匠、睡鼠等角色的戏剧化形象更加凸显。有些场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连接前后两部分的作用,如爱丽丝就是因为神秘花园的吸引,才三番五次服下药水和点心,变大变小,情节在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而且从刘易斯·卡罗尔开始,“跳进了兔子洞”意味着进入了幻想的奇境,由此形成了儿童幻想文学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的一个重要模式——创设奇幻场景的切分点,《纳尼亚传奇》的魔橱、《哈利·波特》的神秘火车站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跳脱的结构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混乱的、无规律可循的、难以理解的,故事以梦幻式的叙述方式,通过爱丽丝的内心独白,带领读者一同游历爱丽丝的奇境世界,尽管故事以爱丽丝的梦醒而结束,但其实漫游是没有故事结局的。
  结局不重要,历险的过程是爱丽丝冒险的过程,读者的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和奇妙感,符合儿童阅读的“快乐原则”,因此读起来兴味盎然。读者和爱丽丝一起进入奇幻的世界,一系列变化的就是连串历险,变化的背后是含义深刻的人生启示。链接资料发现,看似荒诞不经的历险背后,有着丰富多元的现实投射,主人公在幻境中的游历和冒险,正是儿童适应和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跳脱的结构其实有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为线索。   (四)幽默的表达
  卡罗尔是位数学家,可是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喜欢创作荒诞有趣的打油诗,做文字游戏和发明数学趣题。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卡罗尔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双关语、生造词、胡话诗、典故等随处可见,让故事趣味性大增。
  如故事的第三章中,动物们讨论如何让大家变得“dry”一些,这个单词既可以理解为“干燥”,也可以表示“枯燥乏味”的意思。老鼠为了让大家身上早点变干,决定讲一个故事,试图通过这个干巴巴(实际上非常枯燥乏味)的故事让大家身体变干燥,读来非常无厘头,但又感慨作者用语的巧妙。
  再如第二章中,为了体现爱丽丝吃完蛋糕后看到身体发生变化非常吃惊的心理,他故意错用词语,说“Curiouser and curiouser”,表明爱丽丝惊奇得都不会说话了,错乱的语言不仅让人忍俊不禁,也深刻领会到爱丽丝的吃惊,一举两得。
  这部童话小说处处显露着荒诞,但这种荒诞恰恰是以最大限度的讽刺为基础,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向儿童展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处处都是幽默的笔调。
  三、哲学和伦理学的参考书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原文版序作者把卡罗尔称为“天才的哲学家”,翻译者赵元任先生也认为这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书中荒诞的意象与扑朔迷离的情节,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关于成长的力量
  故事中7岁的主人公爱丽丝对周遭世界充满无尽的好奇心,相信世界是由一系列的逻辑清晰有序地构成的。然而进入奇境以后,她所有的认知却不断受到冲击否定。爱丽丝在奇境里不断调整自己,慢慢有了一些不自覺的变化。
  一开始,她的变化是被动的,对自己身体的忽大忽小焦虑不安,甚至痛哭流涕,希望自己永远是小孩子。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她找到了花园的入口,但由于未学会控制身体的变化,爱丽丝无法进入看起来如诗如画的花园。这个阶段的爱丽丝还处于适应和摸索的阶段。虽然她充满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却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然而,很快,她便掌握了身体变大变小的方法,顺利进入了花园。这也是爱丽丝在漫游中成长的第二个阶段:自由地掌控自己的身体,按照成长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一章里,卡罗尔笔下的奇境世界的荒谬达到了顶点:法院审判红桃杰克,红桃王后坚持要先判刑再审判,爱丽丝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她,并且没有借助任何外力便将身体长到实际大小,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怕你们! 你们只不过是一副扑克牌!”此时的爱丽丝已经清晰地判断出其中的荒谬与不可理喻,克服了成长中的焦虑与恐惧,完成了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关于社会的思考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表面上展示的是一个荒诞的奇境世界,然而字里行间所揭露的社会问题,尖锐的讽刺、深刻的哲理,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能引发人的思考。
  以爱丽丝的奇幻梦境为大背景展开故事,让一切情节的不合逻辑显得顺理成章,让原本应该具理性的成年世界都变得毫无章法。如,本应端庄的公爵夫人却时常歇斯底里,本应高贵的红桃王后却行为荒谬,王后的槌球场混乱不堪,国家的审判庭荒唐随意……这些无不使读者从笑话中见到严肃,在荒诞里悟出理性。
  故事中的爱丽丝,一方面是一个普通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小女孩,她代表常识和理性的视野;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不乏主见的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颠覆者,所以她敢于顶撞那个专断暴虐、动不动就下令“砍掉”别人脑袋的王后。通过爱丽丝的视野,卡罗尔戏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逻辑(茶会、宴会、槌球赛、国际象棋赛等),以荒诞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儿童权利的捍卫和对成人权威的反抗。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充满荒诞的奇境世界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儿童文学创作中崇尚理性原则与张扬幻想精神这两极倾向相互碰撞的产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四月,江南的杏花春雨里,新学期,终于姗姗而来。  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草木历经春雨的洗涤越发绿得逼眼。学生已经在线上学习了3个单元的微课。复学之初的语文课,我们一边回顾梳理知识,一边讲评已经完成的练习。第10课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绿》,课堂作业本中有一个练习,让学生仿写第三小节: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彩色的梦》,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宝宝吗?同桌相互读读。(出示词语:森林 草坪 葱郁 苹果 烟囱 叮咛 彩色 精灵 梦境)  师:学习了第1小节,我们知道了——  生:彩色的铅笔在铅笔盒里活蹦乱跳。  师:多么可爱的彩色铅笔,诗人把它叫作——  生:大森林的精灵。  (师出示: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师:在你眼里,精灵是—— 
教学目标:  1.能针对图书馆借阅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理有序表达。  2.耐心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尊重不同看法。  3.交流时,能做到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走进学校图书馆。  1.由教师带领,走进学校图书馆,采访图书管理员,了解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情况。  2.关注学校图书馆借阅公约栏,读一读。  采访:(1)学生借阅图书,有哪些常见问
2014年的秋天,我永远也忘不了。  刚结束澳门的工作,带着对同事的依依不舍之情,我拖着两大箱子的书和少量的生活用品来到珠海。没人了解我过去的成绩,一切都要从头  开始。  那是我在珠海工作的第一间学校。二年级本来没有八班,班级学生是从其他七个班调过来的。  开学那天,不大的教室被吵闹的孩子和怨气十足的家长们填得满满当当。最后一个进教室的小男孩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他咬着嘴唇,满脸泪水。  他的妈妈
行业协会换届以来近四个月的工作情况,秘书长已在会上向大家做了汇报。秘书处的同志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换届时我设想的争取领导、理顺关系、加强建设等32字工作思路,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展会管理办法、研究落实2007年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总体上说困难不少,进展顺利。下面我就相关议题和工作讲几点体会和意见。    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认真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ɑ、o、e,读准音,认清形。  2.知道汉语拼音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正确认读ɑ、o、e的四声。  3.认识四线格,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ɑ、o、e。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儿歌激趣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  2.出示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3.今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奇葩。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130余篇,与以往教材相比,篇目大幅增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值得我们深入字里行间,细心品味、虚心涵泳、耐心琢磨、用心迁移,发现古诗词的独特美感。  细心品味,感受语言凝练之美。《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新绮丽的小诗,选编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教学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象,
一、彰显文体特征,实现以读促写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
汤瑾老师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四、五、六、七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很有借鉴、探究价值。因为从中让我们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统编本习作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里,习作已经告别了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命名为中心、随心所欲、难见体系的任意模式,而是有了与儿童认知规律和言语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结构。因而探究统编本习作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十分关注它的体系性,力避每次习作教学“只
文本解读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融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动物预测下雨的方法。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十分生动,在感受内容生动有趣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与下雨之间的关系。  课文最后写道:“大雨真的下起来了!”可见小燕子、小鱼、蚂蚁的预报还是非常准确的。细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中很多地方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