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习作”的教学指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低段常见“看图写话”,到了第二、第三学段也常见“看图习作”。看图之后写,并不是低段专利。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图仅是参照,是凭借。特别是高段习作,图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多采用色彩、内涵都相对丰富的优质画面,画面中透露着情节,画外之意更加多元,有待阅图者揣摩、领悟。当图画内容变得复杂,可供启发习作的思路变得灵动时,看图习作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与检测功能变得更加强化。如何写好,需要指导。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6”的看图写作《胜似亲人》(如右图)为例,与大家分享笔者在第二学段看图习作中的指导思路。
  其一,看图,发现不易察觉的细节
  低段看图重在图上“有什么”,只要把图上的物件、人物等展示出来,再发挥想象编排故事,就大功告成了。中年级看图则不能满足于图上“有什么”。教师教学指导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容易忽视的细节。例如,上图中,倚靠在门边的手杖很容易被忽视;已经晾洗和准备晾洗的衣服的数量很少有人统计;衣服袖口的绣花以及衣服的款式几乎没有引起关注;晾晒的方式有所不同无人察觉;小姑娘头上戴的花也少有人写;相对于奶奶捧着小姑娘脸蛋的手,小姑娘搓着围裙的手很少有人提及……这些细节,单单是列出来就足以引发大家的关注。如果能在看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便可增加看图的趣味,又能增加表达的效果。
  引导“发现”的方法有三种:对话法,通过师生对话,共享发现资源;竞赛法,组织“发现竞赛”,比比看谁发现的细节多;指示法,直接展示教师发现的细节,要求学生逐一标注。发现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培养与提升学生看图能力的过程。
  其二,习作,将细节转化为亮点
  看图后就要写,写的时候要将之前观察到的细节用上。这些细节用在文字中,就成了最值得咀嚼的亮点。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故事的灵魂。指导,就要落实在让学生将观察发现的细节进行恰当的设计,并将这些细节在故事叙述中合理地安排呈现。例如,从倚靠在门边的手杖能够联想到奶奶的身体状况,写的时候可以安排一段插叙,为这感人的一幕的出现做好铺垫;已经晾洗和准备晾洗的衣服数量的统计,很轻松地就衬托出小姑娘勤劳的手、善良的心,可以安排一段特写。在此基础上,如果增加“小姑娘搓着围裙的手”的描写,那种羞涩、清纯、无邪的童真便自然而然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绝对不需要贴标签、喊口号。
  可以这样设计情节指导:1.搭建框架,构思先行。整个故事的情节要先设定,就如同盖房子,框架要先搭建好。写前多想想如何安排细节素材,整体构思完成后再动笔。2.将细节做成习作看点,进行细致描写。既然是细节,就让学生细致描写,让细节“足够细”。3.细节与其他部分的融合,需要精加工。一段段细节写完后,还要与其他部分相融合,细节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盘考虑,加工调整,采用插叙、补叙等方法,让细节穿插其中。
  其三,让“画面感”成为习作看点
  “看图习作”和“习作”的区别就在于“图”,因此在写作结果上,“看图习作”的最终作品应更具画面感。之前强调关注细节,主张细节的处理,如今就要让细节发挥出的作用最大化,成为全文闪耀的亮点。
  列举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细节——晾晒的不同方式。从图中可以发现:类似床单的大件,挂在用短枝丫撑住的棍子上;几件单衣则展开悬挂起来。有洗衣服经验的都知道,这是“行家里手”干的活儿。床单洗后重量陡增,悬挂容易扯断绳索,因而必须用结实的短枝丫支撑住。而单衣为了尽快晾干,采用展开悬挂的方式最佳。这个细节的描写足以说明小姑娘不是一时兴起来帮忙,而是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的形象自然就树立了起来。读者也能推想:她平常没少干家务;她也不是第一次来老奶奶家献爱心。有什么样的表述效果能比细节放大后更具有说服力?读者通过细节体悟到的印象必定深刻,遠远胜过作者声嘶力竭地、生硬地表彰。
  看“点”的指导就是“把细节放大”,可以提示学生对细节做工笔细描,直接将其写得细致周详;可以用链接的方法在适当的地方插入细节描写,采用回忆、引用、佐证等笔法,让细节成为有益的辅助;还可以从细节破题而入,直接将鲜活的细节优先推到读者眼前,给人带来震撼。
  中高段的看图习作,只要指导到位,依然可以出彩。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2014年的秋天,我永远也忘不了。  刚结束澳门的工作,带着对同事的依依不舍之情,我拖着两大箱子的书和少量的生活用品来到珠海。没人了解我过去的成绩,一切都要从头  开始。  那是我在珠海工作的第一间学校。二年级本来没有八班,班级学生是从其他七个班调过来的。  开学那天,不大的教室被吵闹的孩子和怨气十足的家长们填得满满当当。最后一个进教室的小男孩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他咬着嘴唇,满脸泪水。  他的妈妈
行业协会换届以来近四个月的工作情况,秘书长已在会上向大家做了汇报。秘书处的同志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换届时我设想的争取领导、理顺关系、加强建设等32字工作思路,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展会管理办法、研究落实2007年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总体上说困难不少,进展顺利。下面我就相关议题和工作讲几点体会和意见。    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认真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ɑ、o、e,读准音,认清形。  2.知道汉语拼音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正确认读ɑ、o、e的四声。  3.认识四线格,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ɑ、o、e。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儿歌激趣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  2.出示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3.今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奇葩。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130余篇,与以往教材相比,篇目大幅增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值得我们深入字里行间,细心品味、虚心涵泳、耐心琢磨、用心迁移,发现古诗词的独特美感。  细心品味,感受语言凝练之美。《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新绮丽的小诗,选编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教学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象,
一、彰显文体特征,实现以读促写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
汤瑾老师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四、五、六、七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很有借鉴、探究价值。因为从中让我们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统编本习作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里,习作已经告别了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命名为中心、随心所欲、难见体系的任意模式,而是有了与儿童认知规律和言语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结构。因而探究统编本习作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十分关注它的体系性,力避每次习作教学“只
文本解读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融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动物预测下雨的方法。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十分生动,在感受内容生动有趣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与下雨之间的关系。  课文最后写道:“大雨真的下起来了!”可见小燕子、小鱼、蚂蚁的预报还是非常准确的。细读课文,我们发现课文中很多地方是值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于1865年在英国出版,一经问世,就俘获了当时国内儿童的心,同时得到了包括王尔德、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诸多成年人的追捧。历经150多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至少被翻译为125种语言,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游戏等,“爱丽丝”在全世界的魅力经久不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绝非偶然,《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认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赵元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文化的氛围中开场  1.游戏:我来说,你来猜。根据提示猜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激流三部曲巴金“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稻草人》叶圣陶“国际安徒生奖”《山羊不吃天堂草》 曹文轩(评析:出示六年级课本和课外阅读中涉及到的三位著名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代表作,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走近文学大师。这样的开篇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为导出本课作者季羡林进行铺垫。)  2.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作为外部力量的互联网、多媒体、学习平台的大量涌现,使得学生学习的态度、方式、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作为能够选择的教学理念及路径之一,进入了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视野。  一、深度学习及其教学设计四要素  2014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了“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