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创作从模仿开始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分两大块,一是实践,多源自自身生活;一是前人经验,多源自书本。学习写作也如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生活实践这一源头,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阅读,不能忽视向前人的写作学习。古人在谈到诗歌的模仿学习时,有所谓的“偷势”“偷意”“偷句”之说,这其实就是模仿学习。善“偷”者不仅仅是“偷”,不仅仅在模仿,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让自己的作品非原创而似原创,甚至高于原创。以下我们专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谈谈阅读对写作的指导。
  一、“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模仿学习之“偷势”
  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有段写给张兆和的情话很有名,它不仅打动了张兆和,也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一个整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三个分句都是铺垫,最后一个分句才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前三句为最后一句服务。这种表达比单纯地说“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要好得多,因为前三个分句突出的是“多”,后一个分句突出的是“少”,以多衬少,突出“爱”的专一与执著。并且四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增加了文章的语势,读来韵味倍增。
  其实,这种行文章法古人早就有了,沈从文是向前人模仿来的。如《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曰:
  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明明是讲“徐娘”,然从“柏直狗”与“萧溧阳马”讲起,让这二者为“徐娘”作陪衬;前二者“虽老”,仍有用,有如“徐娘虽老”仍有其“多情”的特点。句式由单变复,有了语势,也更有意蕴。并且,前两句用“犹”,最后一句用“犹尚”,用“犹尚”承接前两个“犹”字,三者连贯在一起,显得更为郑重。
  这种句法除沈从文模仿外,许多诗人也模仿,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四节,前三节所讲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为辅,最后一节“而现在”为主;前三节讲的“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节“海峡”意象作铺垫;并且这四个意象以时间为序,逐层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光中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这种章法,学生也可以模仿学习,也可以因此组织出好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
  在巨大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年级排名表下,看着自己那在数百人之后的名字,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朋友走了过来,看过这巨大的年级排名后,指着理科第一名的名字,对我说:“这个人真是个天才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静静地看着那个名字。我的心里却并不平静,思绪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初一,她坐在我前面,大家都在教室外玩耍,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不仅是看教科书,文学、历史著作一本一本地看。那时,她考全班第二,我考第三。
  初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角落里。在晚自习前的喧闹声中,我也隐约能听到她的读书声;课内的、课外的,她都读。那时,她考全年级前十,我考全年级前二十。
  初三,她坐在第二排,我坐在第五排。课间,她发出的声音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前往办公室问问题的脚步声。那时,她考全年级第一,我考全年级第三十。
  从初中时代的记忆回到现实,我问那个朋友:“什么是天才?”
  他吱唔半天,没有答上来。
  “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我说。
  ——王宏《天才》
  文章从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时间段,从自己与那理科第一名的学生在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对比中,突出了努力勤奋与成绩的关系,层层递进,这学习的就是“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手法。而开头写那巨大的排名表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文章结构完整,流畅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这就如《乡愁》诗之于“柏直狗虽老”句,可谓“偷势”之典范。“偷”而不使人觉,这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不得不注意并努力学习的地方。
  二、“你一走台北就空了”——模仿学习之“偷意”
  “偷势”而不使人觉,高明的“偷意”也亦有此功效,与原创平分秋色,或者竟高于原创,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一样。余光中诗《寄给画家》,其中写道: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那个画家是余光中在台北的好朋友,他要去香港一段时间,余光中作此诗送他。朋友一走“台北就空了”,从事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从情感角度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余光中心中,这个朋友是唯一,没有这个朋友了,余光中就是孤独的,即使在“众里”仍觉“身单”。如此表达,夸张中把内心最淳最厚的朋友之谊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加以追述的话,发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余光中的首创,余光中此处立“意”“偷”自韩愈。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开篇道: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分析得透彻:马群中没有良马了,称之为无马,有何不可。这就如余光中一样——台北没有知心人了,称之为没有人,又有何不可?韩愈文与余光中诗立“意”可谓一致,只不过韩愈表现的是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而我们称余光中“偷”韩愈之“意”,未为不可吧。
  然再细究,韩愈此文立“意”也非独创,而是从古书中来,韩愈亦“偷”古人之“意”。《诗经·叔于田》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中讲自己的心上人“叔”(古代兄弟排行为“孟仲叔季”,“叔”为老三)骑着马去了野外打猎了,在女主人公看来,心上人一走,“巷”子里便没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巷”子里的人不如“叔”,不如“叔”既“美”且“仁”!很明显,韩愈所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立“意”便取自这首讲男女之情的诗。
  同一立“意”,《诗经》用以表现男女之情,韩愈用以表现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妥妥帖帖在文章中呈现,无丝毫矫揉造作,自自然然,此真“偷意”之杰作。善于读书、读书多者,能“偷意”而不著痕迹;而不善读书、读书少者,不仅不能“偷”,即使“偷”而也将被人一眼识破。从这角度看,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可谓大矣。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模仿学习之“偷句”
  前面讲到“偷势”“偷意”,此处讲“偷句”。“偷句”“偷”得最成功的要属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中竟有六句使用的是《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前两句,且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来承接,一方面用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另一方面蕴含着省略掉的后两句的内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责怪当中饱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这样对接简直天衣无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此要表达的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我们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这四句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衔接,由渴望贤才到招待贤才,承接自然无痕迹。并且,“但为君故”的“君”在《诗经》中是特指,此处变为泛指,凡是读到这首诗的读书人都可以把自己想作曹操为之沉吟、招待的对象。这样一来,两处引用的《诗经》原句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连接起来,不仅意思完整,而且韵味无穷,不得不说曹操是“偷句”的高手、能手,“偷”而不使人觉,“偷句”却似原创!
  毛泽东也善于“偷句”。他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一联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唐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诗突出的是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表达的则是推翻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情。有人评价毛泽东的这句诗时说:“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毛主席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话或许有溢美的成份,然而也从另一侧面说出,毛泽东此处“借”用,此处“偷句”,是很成功的。
  写作中,偶尔的偷句点化,也可使文章如画龙点睛般出彩。如下面一段学生文字:
  我趴在桌上闷闷不乐,倩见状便凑过来,故弄玄虚地问:“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
  我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便转述给了她:“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什么?”她做出诧异的表情,“她坟墓在哪儿?风水好不好?有一句话藏在心里好久了一直没跟她说。”
  “什么?”
  “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她说得郑重其事。
  我不禁“扑哧”一声笑,倩也舒展了愁眉,和我相对笑着。
  ——成嘉琪《HELLO!OK,绷》
  “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是调侃的引用,“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也是引用话语,以调侃对调侃,“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则不仅是引用,更是化用,它源自于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然而情境气氛与前面一脉相承,让文章既有情趣又有余味,二者的默契与情谊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乃是高明的偷意。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模仿学习之“偷字”
  “偷势”“偷句”“偷意”之外,还有“偷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是修辞炼字的名句。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初是“到”字,后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好!如果用“到”字,少了鲜明的形象感;用“过”字,形容鸟的轻盈还不错(如杜诗“身轻一鸟过”),但说春风“过”江南却词义不佳;“入”字有动态感,写春夜小雨非常生动(如杜甫“随风潜入夜”),但用于描述遍及江南的春风,却很不贴切;“满”字虽然形象鲜明,也很生动,但是却显得生硬,与春风的轻盈不相称;而用“绿”字,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对此也相当满意,他在《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他对这个“绿”字太满意了,得意的话非得再说一遍不可。
  但是用拟人化的“绿”字,点春光已到,富有动态美,却不是从王安石开始,这个字在唐诗中早就出现了,而且屡见不鲜。如“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已绿瀛洲草”(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春听新莺百啭歌》)、“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对这个字的反复修改是不是忘记了唐人的这些诗句而在这里白费心力?或者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意标新立异,欲与唐人争高下,而最后不得不向唐人认输?王安石曾讽刺欧阳修,说“欧九(欧阳修)不读书”,可见他是读书甚多者,唐人这几首诗并不生僻,他不可能没有读过;或许他是想标新立异而不能,最终只能沿用,向唐人认输!而后人因为读书少,便由其用字的变化推想出他“推敲”的努力,而没发现王安石在“偷字”。“偷字”不使人觉,就如他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典不使人觉一样,这不仅看出王安石的高明之处,也见出非这个“绿”字不足以表现眼前的情景,不足以表现王安石此时的心情。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个论断没有错。但有“源泉”不一定有好文章,要写出好文章非有一定章法句法等不可,章法句法等的掌握就要向古人学。学古人结构文章的方法,学习古人文章立意的角度,琢磨古人优美而独创的佳句,体会古人用字之“点铁成金”法,这样,我们的文章在有“源头活水”的基础上,才能写得更优美,更有情韵。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深度学习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助手。推动课程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革命”,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教学探究  蕴含核心素养的历史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以理解为基础,学习新史事,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活动中,在新旧史事之间建立联系,并将已学的史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摘 要:历史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之一,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是每一名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初中阶段,初中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历史能力。所以,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做到让初中生学习大于教师教授。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66  初中历史学习对于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比初中生的知识
摘 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后练习改变了过去认字、写字以及朗读背诵的模式,把中心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上,注重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每节课课后的知识能力要求和练习,分段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本文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课后练习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练习 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
一  古诗十九首历来被视为纯粹的抒情作品,如今我们要将它们与叙事传统相联系,当然首先就需要指出叙事因素在这些诗中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的论述才具有“合法性”。  按照古诗十九首最早的出处萧统《文选》的编排次序,从“行行重行行”开始一首首读下去,我们不能不感到古诗十九首抒情意味的浓重和抒情手法的突出。其中甚至存在着像“生年不满百”(第十五首)这样几乎纯粹的抒情的作品,即每一句都是诗人主观地自叙其情绪或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素养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理念日益大众化和普及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明确学科素养的具体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广大教师当下的重要研究项目。本文将围绕着语文素养以及有效培养策略进行论述,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38  语
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涉及三道题:词语解释题3分、句子翻译题4分、综合分析选择题3分。课外文言文阅读自2014年开始不再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改为设置在中考正卷。课外文言文近几年设置的考查题型是三道题:文言字词选择题3分、断句题3分、综合分析简答题3分。近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课内文言文部分所选语段都是以课内的名篇佳作为阅读材料,课外文言文部分则多选浅显易懂的且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文段作为阅读材料。从
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由古是一个有吏才而无学问的贵官,他跟同僚闲谈时,说东汉的班固既有学问,又有文才,为何《昭明文选》不收他的作品。马上有人反问说,他的《两都赋》《燕山铭》及《典引》明明就在《文选》中,怎能说未收入呢?张由谷反驳道:“此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不学无术的张由谷,既不知道班固字孟坚,又不知名与字有着密切关系的道理,所以不能从坚、固同义这
育人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担当的重要使命,而初中语文新编教材恰好切合了这一使命。善用新编教材,可以将育人本质落到实处。  一、在阅读中育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大体分两大块:一是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二是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以“教读”为指引,“自读”为演练,“扩读”为定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实现在阅读中育人的目的。  新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读书,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新编教材的阅读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给教师此般定位。然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可能不需要老师解惑了。看来,信息网络技术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给网络时代的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哪怕一缸水,一池水,乃至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似乎都不行了,应该是大江大海才能满足需要。可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多少
摘 要:针对《西游记》中大量存在的佛道之争的情节,特别是佛代表正派,道代表歪门邪道的描述,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通过重新构建吴承恩写作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吴承恩如此描写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借古讽今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2  一、教学原由  2019年3月莆田市开展“省级示范初中创建和书香校园建设成果汇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