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里的流行小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宣德是个不错的年代: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的盛世场景。然而此时的明朝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步入了它的“中年期”。虽然表面上还是太平盛世,但“青年”时的激情与热血则慢慢消退,“中年危机”悄然来临。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当然希望能够追昔先祖,比肩尧舜,中兴大明。
  励精图治的宣宗日理万机之余还酷爱书画,“随意所至,尤极精妙”。而且他大力发展宫廷绘画,将明代画院推上了顶峰。恰恰此时,民间的一部小说——《三国演义》——风靡一时,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借东风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于是,宫廷画中也多了些与三国题材有关的作品。
  《武侯高卧图》便是朱瞻基的作品。这幅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中的水墨画布局简洁,人物突出。画中的诸葛亮袒胸露乳,头枕书匣,左手托腮,右手扶膝,仰面躺在一片草丛之中,自在洒脱,悠然自得。背后是苍翠的竹林,更表现出他隐遁山林、狂放不羁的性格。
  画中描绘的是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情景。《三国演义》在描述三顾茅庐时曾提到过他作的一首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而正史《三国志》则记载得更为详细:“(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虽胸有大志,却无处施展,只好躬耕山林,长“卧”不起。这幅画中的诸葛亮并不符合人们固有观念中“多智而近妖”的形象,但对隐居时诸葛亮的刻画却是生动形象,鲜活无比。
  堂堂大明皇帝,为何要画这样一幅画呢?《武侯高卧图》的题款说出了答案:“宣德戊申御笔戏写,赐平江伯陈煊”。皇帝赐画,一方面是表示褒奖,同时又多含有警喻之意。这幅《武侯高卧图》赐给重臣陈煊,除了奖励他政绩卓著之外,也暗暗鼓励他能够推荐贤才、为国效力。可见宣宗朱瞻基求贤如渴、励精图治之心。
  所谓上行下效,连皇帝都喜爱的故事,臣子自然不遗余力地追随,当时的宫廷画卷中就出现了不少以三国里众多求贤寻士的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如戴进的《三顾茅庐图》、倪端的《聘庞图》等。这些作品皆重点刻画统治者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情节,其实是借古喻今,称颂当朝皇帝的“皇恩浩荡”。
  身为皇帝,除了“文治”,当然还爱“武功”。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即表彰了骁勇善战的武功。《关羽擒将图》描述的是“关羽水淹七军,活捉庞德”的故事。画中位于右下角的庞德赤身被擒,但心中不服,怒睁双目,挣扎咆哮。二将一按住庞德,一正加紧钉敲木桩欲行捆缚,关平欲拔佩剑,周仓厉声喝斥,大家都很紧张,似乎准备随时应对庞德的逃脱。而画中的关羽则轻松坐于山石之上,双手抱膝,身体略向前倾,赤面凤眼,美髯拂动,一副器宇轩昂、镇定自若的样子。
  商喜于宣德年间被征入画院,其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善于刻画人物的精气神。清谢笙《书画所见录》中评商喜的《渔家图》十二册页:“其醉态、睡态、坐而击枪态、小儿赛衣态、妇人照水作镜态、数人扳替态、撒网态、取鱼态,靡不极肖。”
  为何明朝宣德年间的宫廷画中会出现描写三国故事的作品呢?除了《三国演义》大肆风行、传入宫中之外,明朝画院的现实作用则起着主导因素。
  自明朝恢复画院制度起,宫廷画中便涌现出许多人物题词、历史故事题材的画作。而到了宫廷画鼎盛的宣德年间,胸怀大志的宣宗更加注重将规讽奖罚寓于画作之中。他在为《幽风图》题诗时曾明确说到:“朕非爱其图绘之梢,欲以此朝夕省览,庶几无忘农事。”可见,宣宗鼓励画画之目的,不在娱乐,而在政治。
  无论是展现德才兼备的贤士,抑或是赞扬礼贤下士的君主,还是旌表智勇双全的武将,无一不是为政治服务。而宣宗在位期间,确也出现了像“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样的贤士,和“仁宣之治”的盛世。
其他文献
王维生平所作的绘画,寺壁多于绢纸。大概是由于会昌灭法的缘故,其绘画在大中年间(847年至859年)就已经很少了,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所言:“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因此,市场上流通的王维之作就非常少。  在唐代的艺术品市场上,王维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唐代绘画接受的动力主要来自皇室及寺观。自唐以后,文人在绘画接受中的地位才日渐上升。  宋代时期,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繁荣以及文人群体的强大,王维
期刊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为名,因祖上为衡山人,故自号衡山。图中这件文徵明《行书诗帖及致彭年信札》引首题“衡山墨妙”即为此。他是明代集大成的书画家,为享誉艺坛的“明四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如此才华横溢之人,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他曾九次参加乡试,皆以失败告终。1523年,已54岁高龄的文徵明经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终于进京为官,被朝廷委以翰林院待诏一职,后因不得志辞职归乡。三年的翰林院待诏
期刊
黄胄笔下,践行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理念,无论人物、走兽、禽鸟、花卉、水族等,皆于天然生趣中,凸显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深厚扎实的创作功力。水族作品中,最常见者莫过于鱼了。“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足美好。唐宋时,达官显贵皆身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之寓意,可见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鱼藻之科  关于画鱼,黄胄认为:“宋元人画鱼,其游动情态离纸
期刊
宋三彩指宋、金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增多,人们逐渐对金代的三彩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彩器属于低温釉,这种工艺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烧造成功。经过东汉、北朝、隋代的发展,到唐代时,烧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创烧出世所瞩目的“唐三彩”。在造型、装饰、色彩和烧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陶瓷工艺的新时代。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对宋、辽、金、元三彩及国外的波
期刊
“大定通宝”为金代钱币,铸行于金朝第五代皇帝完颜雍在位期间(1161年至1189年)。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始铸。《金史·食货志》载:“大定十八年,代州立监铸钱,所铸斑驳黑涩,不可用。更令丁部郎中张大节、吏部员外郎麻硅监铸。其钱文曰‘大定通宝’,字文、肉好,又胜正隆之制。”可见,金朝政府对大定通宝的铸行要求很严格,竟出现了“又胜正隆之制”的情况。《金史·食货志》又载:“大定二十九年(118
期刊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将古徽州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魂牵梦绕。徽州汉时称为新安郡,唐代称歙州,直至宋代才有“徽州”这个地名。“徽”字古意有美好之意,《辞海》中有:“孔传:徽,美也。”  明清时期徽商势力兴起,发迹后他们便返乡大兴土木,据《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由此,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徽派建筑文化。同时,“无宅不雕花”的
期刊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改革步履蹒跚腐朽依旧;甲午兵败后戊戌变法又没有成功,促使革命思想势如潮涌。1905年8月各革命组织结合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创立“中华民国”并以原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为会旗。武昌起义前,孙先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国奔波筹措革命经费及争取外国政府奥援。  革命建国 经费先行  1911年春,中山先生赴美,获得侨社重要团体洪门致公堂的支持,在
期刊
那是秦岭深处一个被叫作“乡”的行政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辋川乡白家坪村——这是政府公文上对它的称呼。这个名字有点土气的乡村,却是我三次去到的地方。  因为那是离一个人最近的地方。  他曾在长安度过近30年的岁月,可那云里的帝城实在太大,一座春明门一座含光门,关住了太多人的欲望和失落,终究不是他一个人的;他也曾游历蜀中、出使大漠,沿途为所见的青溪云林、绝域孤烟写下多情名句,可益州凉州也不是他的终点
期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引领亚洲当代艺术勇破亿元大关;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以2.36亿港元刷新中国雕塑世界拍卖记录;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拍得1.41亿元的高价……2013年秋拍对香港苏富比来讲颇为特殊,作为其40周年庆典拍卖,此次秋拍云集众多精品,经过5天的鏖战,总成交额高达41.96亿港元,超过拍前估价近两倍,创下国际拍卖行在亚洲拍卖的历来最高总成交额记录。  
期刊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地处唐长安附近蓝田县,这里林木葱郁、溪流两岸、丹峰相拥、奇石遍布,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唐开元十六年间,王维在原有辋川山庄的基础上,依据山川自然形势整治重建,并融入其诗、画及园林的审美情趣,刻意经营,在绵延近20里的辋川山谷营造了20个景区,构建了一个“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文人园林典范——辋川别业。  终南之秀 辋川情怀  由于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和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