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阅读教学下课堂提问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的概述,并提出目前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课堂提问概述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达到教学目标。在全景式阅读教学下课堂提问主要包括激发兴趣式提问、互动式提问与悬疑式提问。激发兴趣式提问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提问,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喜欢的内容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悬疑式提问,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师根据生活经验或实践设计问题,这样做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认知的框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课堂提问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刺激学生主动地探求教学中的知识点,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课堂提问用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方式过于模式化,提问也较为频繁。根据相应的调查显示,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平均的提问次数在10次左右,这样频繁的提问,导致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回答问题,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缺乏耐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过长,教师考虑到课堂时间问题或者是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直接提问别的学生或者是直接将答案说出。这样的情况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在课堂提问时,会存在提问功能异化的情况。在课堂提问中部分教师通过发问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用这样的方式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只关注部分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感受,致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解决策略
  教师面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解决。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问题的设计,不能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例如,在习作教学时,教师不能单一地提问写作技巧有哪些,而是要根据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以及对这种经历的切身感受,不断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考写作思路。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语文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正确答案有一定的偏差,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开展辩论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最后,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力求课堂提问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三、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例如,教学杜甫《绝句》中的故事时,首先教师要让班级内朗诵能力较好的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诵,之后根据古诗中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古诗中共出现了几种颜色?”“古诗中出现的景物有哪些?”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的生活对古诗中描述的图画进行讲述。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古诗中的景色描绘出来,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会画出这种景色。
  其次,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将课堂交给学生,又因为提出的问题是面向全部学生,所以将课堂提问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增加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问题的设计不要超出学生的正常知识水平,要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进行问题的设计。如,在“描述最喜欢的小动物”写作教学时,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初级问题:“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等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问题的回答。中级问题:“这种小动物的特点是什么?”“你与这种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等学生回答过后,教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那么如何爱护小动物?”“在教材中有哪些课文描写过小动物?”等学生回答完全部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回答的问题串联在一起,最终形成自己的文章。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全景式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丑小鸭》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还读过哪些类似的通話故事?”“丑小鸭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景式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问题的层次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己读得懂,但课堂教学中却常表现出阅读得不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停留于浅表层的阅读,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却没读出词语背后表情达意的含义;读懂了句子意思,却没读出句子的深层意味;读懂了段落的内容,却没读出构段间的联系;读懂了故事情节,却没读出故事蕴含的主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常常无法深入。教师应该通过精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
教学是重复的,但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重复,而应当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动的重复。要走出重复的机械性,在教学中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物,我们寻找到的参照物就是课时教学档案,而这要从一次磨课说起。  一、一节公开课的三次打磨  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市级赛课,所选的课文是一首古诗《望洞庭》。在磨课过程中,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话的理解,历经了三次打磨,这三次打磨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打磨,教学中采用的
2019年9月,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成了小语界的热点。新的教材,新的尝试,有关这一主题的教学研讨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笔者认为追“新”可为,不应失“度”。找到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充分解读统编本教材的特质,这是第一步;依托统编本教材,明晰方向,合理创新乃为第二步。  仔细研读统编本教材,可以发现一方面教材很重视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重视语文素养,关注学生语文实践的落实。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并不妨碍从一年级开始。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写话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借助填空融入表达,助力学生概括文本  概括是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让他们进行完整表达,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填空进行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
探究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体会文字传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学生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但是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探究性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产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儿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首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能创造条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倾诉动机,使其不但有表达的需要,更有内容可写,从而多写多练,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习作又何难之有?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
孩子们看到白白、细细的面粉,总是会凑过小脑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些白色粉粉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和它玩什么游戏呢?快约上爸爸妈妈,和面粉做游戏吧!探究游戏(宋嫒/设计)游戏 1 嘎嘣嘎嘣变面粉  适合年龄:5-6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在探索磨面粉的过程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获取面粉的成就感,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  准备材料:石磨(或者石臼)、小麦(或者大麦)、勺子、刷
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的“交流平台”板块,将以往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单元主题认识等的教学,转变为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注重单元整体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有效指向方法习得。  一、“交流平台”的呈现特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着眼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的教学,主要为“伙伴对话”“话题提供”“成果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少优秀教师已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习作批改方式,摸索总结出多种独特的习作评改模式。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