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领略因自己的创造,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思维因生成而发展.教育的意义总是要形成什么, 总是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所形成、有所构建,教育的本身是实践的.教育的意义,在已发生的地方显现着,与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生活联系.因而,教育的意义不是一个概念的认识、一个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实验课堂生成的深化.现在精彩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表演的如何,而是看学生学习的怎样、课堂生成的怎样.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验教学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学生知识、能力生成的摇篮.
然而在当前初中物理实验却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不认真对待实验教学,学生想动手探究却被教师局限于教材或教师自己的想法,不能达到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校实验室条件限制,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是主要问题.
1教师对实验研究不深,且不善于引导学生
当前因为教师工作负担重,自身生存压力过大,使得物理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物理实验以及深入研究物理实验教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忽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教师的实验技能退化,逐渐演变为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例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的实验中,很多教师就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测量几组数据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虽然动手做了实验,但是,各种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所以,教师事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那一种方法,而应该把实验对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动手.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是:R=U/I.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导出实验原理.
2实验考查模式让老师忽视了平时训练,从而出现了背实验
由于目前物理实验考查的形式仍以笔试为主,不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出现了考前停课突击实验,背实验的情况.只要学生背下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现象、实验原理、实验的结论等,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到好的分数.因此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做实验不如做实验練习题”的怪异现象.
3实验时学生出现了与教材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教师常常一带而过
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实验结果与参考实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实验误差导致,本来这是实验教学很好的契机,但是许多教师为了不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自己没有深入研究,常常以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忽视学生实验的实际情况,甚至对学生予以批评.殊不知,这其实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对书本知识实际运用的绝好时机.因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新的师生观念,要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将学生置于教师的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注意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
这里以下面一堂实验教学课为例进行剖析.
教学案例《滑轮》第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出一只滑轮引入课题,可谓简洁清楚.接着他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各小组只利用提供的器材(教师提供两个滑轮)设计一装置提升钩码,使其上升一定高度,并将装置图画在虚线框中.我们都知道,实验形象具体,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一听老师布置完任务,纷纷动起来了,大部分组都是只用了一个滑轮或者设计成定滑轮两种情形,并且都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但是却有一组学生同时用两个滑轮组成了滑轮组提升.本来这是一个提前介绍滑轮组为下一节的学习做铺垫的绝好契机,但是这位教师却强调这节课利用一个滑轮提升.结果,接下来滑轮教学过程中,看似通过实验生成了很多问题,实际上上课的师生早已滚瓜烂熟.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而是根据教师或课本上的答案来回答.
后来该教师告诉我们,他本节课要完成的是滑轮第一课时,即探究定滑轮,而动滑轮、滑轮组放在第二课时,所以没有去拓展,以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然而这是违背实验教学原则的,也是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忽视每次实验的实际情况,只是浮于表面的象征性地验证或得到教材中的规律定理.长期以来,在展现物理现象的演示实验中或在学生实验前,大多教师从头到尾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学生则会很听话地按部就班的操作,完全充当被动的角色.因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更谈不上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以为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失误与错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下面笔者以自己在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契机促课堂生成.
案例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同学们将两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后,有的实验小组发现其中一只小灯泡亮,另一只小灯泡不亮.于是他们就认为不亮的那只小灯泡坏了,要找我换一个小灯泡.但是换了一只小灯泡后还是不亮,这下他们就叽叽喳喳地吵开来了.吵到最后还是没结果,便来问我,我保持了沉默,一句话没说,仅将电源电压提高了.咦,小灯泡都亮啦,同学们露出惊讶的表情,陷入了思考…….
可以看到,在本电学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必立即帮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是小灯泡坏了吗?这样可以用学过的串联电路特点来让学生就这种现象作为一个问题情景,并解释该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案例2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时,学什么异常兴奋.分好实验小组后,学生们开始连接电路了.笔者边指导边巡视着同学们的实验情况.有一组同学因基础不太好,在连接电路时,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2是教材中给的电路图).他们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却不亮,于是开始排除故障,发现了问题,准备重新连接.我看见后赶忙让该组同学先不要急于重新连接电路,让其他组的同学也都围过来,仔细观察该组同学自己连接的电路有无问题.大多同学都看出了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与教材中相反,这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连接是不是就是错的呢?实验时会有怎样的现象?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呢?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分析电路,可以发现,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时,由于电压表阻值很大,相当于断路,所以小灯泡不亮,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
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突破了我们解题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利用错误的实验来解决我们抽象的故障问题的分析,化繁为简,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实验契机,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我们在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时,有的组电流表坏了,有的组电压表坏了,要求换电流表、电压表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让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阻值时,有的同学动手能力有点欠缺,连接电路有点慢,比其他同学多花了十分钟才测好数据,而且与其他同学的数据差距较大.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忽略该同学,而是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数据,从而发现小灯泡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并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一规律直接告诉同学.看似一堂简单的实验课,其实学生不仅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而且通过解决仪器故障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现象产生,这些不可知的生成资源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们应有‘慧眼’识‘资源’的本领,取其精华,才能使生成教育更贴近学生,更务实高效,使知识的使用充满睿智与灵气,课堂会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聚焦点,注重研究学生学的发展和研究规律,认识到教师的教其实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教学中有教师备课时的精心设计,也有课堂学生的生成.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和知识构成的想法.如果真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不仅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个人专业学习,认真钻研教学理论,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坚持写教学反思,从而使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促进课堂生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验教学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学生知识、能力生成的摇篮.
然而在当前初中物理实验却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不认真对待实验教学,学生想动手探究却被教师局限于教材或教师自己的想法,不能达到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校实验室条件限制,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是主要问题.
1教师对实验研究不深,且不善于引导学生
当前因为教师工作负担重,自身生存压力过大,使得物理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物理实验以及深入研究物理实验教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忽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教师的实验技能退化,逐渐演变为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例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的实验中,很多教师就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测量几组数据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虽然动手做了实验,但是,各种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所以,教师事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那一种方法,而应该把实验对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动手.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是:R=U/I.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导出实验原理.
2实验考查模式让老师忽视了平时训练,从而出现了背实验
由于目前物理实验考查的形式仍以笔试为主,不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出现了考前停课突击实验,背实验的情况.只要学生背下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现象、实验原理、实验的结论等,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到好的分数.因此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做实验不如做实验練习题”的怪异现象.
3实验时学生出现了与教材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教师常常一带而过
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实验结果与参考实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实验误差导致,本来这是实验教学很好的契机,但是许多教师为了不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自己没有深入研究,常常以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忽视学生实验的实际情况,甚至对学生予以批评.殊不知,这其实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对书本知识实际运用的绝好时机.因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新的师生观念,要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将学生置于教师的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注意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
这里以下面一堂实验教学课为例进行剖析.
教学案例《滑轮》第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出一只滑轮引入课题,可谓简洁清楚.接着他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各小组只利用提供的器材(教师提供两个滑轮)设计一装置提升钩码,使其上升一定高度,并将装置图画在虚线框中.我们都知道,实验形象具体,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一听老师布置完任务,纷纷动起来了,大部分组都是只用了一个滑轮或者设计成定滑轮两种情形,并且都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但是却有一组学生同时用两个滑轮组成了滑轮组提升.本来这是一个提前介绍滑轮组为下一节的学习做铺垫的绝好契机,但是这位教师却强调这节课利用一个滑轮提升.结果,接下来滑轮教学过程中,看似通过实验生成了很多问题,实际上上课的师生早已滚瓜烂熟.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而是根据教师或课本上的答案来回答.
后来该教师告诉我们,他本节课要完成的是滑轮第一课时,即探究定滑轮,而动滑轮、滑轮组放在第二课时,所以没有去拓展,以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然而这是违背实验教学原则的,也是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忽视每次实验的实际情况,只是浮于表面的象征性地验证或得到教材中的规律定理.长期以来,在展现物理现象的演示实验中或在学生实验前,大多教师从头到尾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学生则会很听话地按部就班的操作,完全充当被动的角色.因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更谈不上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以为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失误与错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下面笔者以自己在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契机促课堂生成.
案例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同学们将两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后,有的实验小组发现其中一只小灯泡亮,另一只小灯泡不亮.于是他们就认为不亮的那只小灯泡坏了,要找我换一个小灯泡.但是换了一只小灯泡后还是不亮,这下他们就叽叽喳喳地吵开来了.吵到最后还是没结果,便来问我,我保持了沉默,一句话没说,仅将电源电压提高了.咦,小灯泡都亮啦,同学们露出惊讶的表情,陷入了思考…….
可以看到,在本电学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必立即帮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是小灯泡坏了吗?这样可以用学过的串联电路特点来让学生就这种现象作为一个问题情景,并解释该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案例2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时,学什么异常兴奋.分好实验小组后,学生们开始连接电路了.笔者边指导边巡视着同学们的实验情况.有一组同学因基础不太好,在连接电路时,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2是教材中给的电路图).他们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却不亮,于是开始排除故障,发现了问题,准备重新连接.我看见后赶忙让该组同学先不要急于重新连接电路,让其他组的同学也都围过来,仔细观察该组同学自己连接的电路有无问题.大多同学都看出了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与教材中相反,这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连接是不是就是错的呢?实验时会有怎样的现象?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呢?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分析电路,可以发现,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时,由于电压表阻值很大,相当于断路,所以小灯泡不亮,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
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突破了我们解题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利用错误的实验来解决我们抽象的故障问题的分析,化繁为简,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实验契机,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我们在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时,有的组电流表坏了,有的组电压表坏了,要求换电流表、电压表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让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阻值时,有的同学动手能力有点欠缺,连接电路有点慢,比其他同学多花了十分钟才测好数据,而且与其他同学的数据差距较大.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忽略该同学,而是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数据,从而发现小灯泡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并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一规律直接告诉同学.看似一堂简单的实验课,其实学生不仅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而且通过解决仪器故障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现象产生,这些不可知的生成资源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们应有‘慧眼’识‘资源’的本领,取其精华,才能使生成教育更贴近学生,更务实高效,使知识的使用充满睿智与灵气,课堂会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聚焦点,注重研究学生学的发展和研究规律,认识到教师的教其实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教学中有教师备课时的精心设计,也有课堂学生的生成.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和知识构成的想法.如果真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不仅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个人专业学习,认真钻研教学理论,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坚持写教学反思,从而使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促进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