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活动设计的误区分析及改进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过程.课堂活动包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有讲述、提问、演示、评价、组织讨论等,学生活动有:听讲、练习、操作、观察、交流、答问等.课堂各个环节的活动设计(包括学生活动),都应该是教师课前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精心预设的,不能是随意散漫的,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但当前许多老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存在着诸多误区,有待近一步改善或纠正.
  误区之一“欲盖弥彰,先扬后抑”——导入环节活动设计的误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课堂导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有的老师只注重导入的激趣作用,却忽视了导入还应起到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探究的主题情境中去的作用.
  案例1有位老师讲《压强》,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两杯塑封的豆浆,分别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用两根吸管来比赛喝豆浆,看谁先喝完.比赛之前先让其他同学猜想,谁会获胜.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猜男同学的,有猜女同学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比赛的结果是女同学早已喝完豆浆,而男同学用吸管扎了半天也没能将塑封扎破(吸管两端是平的),急的满脸通红,引得全班是哄堂大笑.老师看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反而输掉了比赛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原因了.”接着老师出示几幅图片,要求学生观察,然后开始讲“什么是压力”.(全然不顾学生高举的小手)
  误区分析“喝豆浆比赛”的活动设计本来已经很好地起到了激趣、激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自然而然过渡到“压力”的教学主题,也可为后面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埋下伏笔.无需再举新例,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了——扬,却被老师的一句话瞬间浇灭了——抑.并且已经产生的疑问,激起的思维火花,又被老师创设的另一情境“什么是压力”所遮盖了.结果导致了学生思维的混乱,注意力的分散,热情的湮灭.
  改进策略当“喝豆浆比赛”结果出来后,老师可摸摸男同学的头(安慰),先让两位同学回到座位.
  师:谁赢得了比赛?
  生:女同学.
  师:女同学轻易地戳破塑封喝到了豆浆,在用吸管戳破塑封的过程中,吸管对塑封施加了一个什么力?
  生:压力.
  师:能用力的示意图画出这个力吗?
  生:画图.
  师:这个力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
  生:塑封被扎破了.(塑封发生了形变)
  师:看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两幅图(课本配套插图),找一找有没有压力,并画出压力的示意图.
  生:观察并作图.
  师:再对比这三幅图,看看这三个压力有什么共同点?
  生:方向都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
  师:很好,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在刚才的比赛中,男同学为了戳破塑封做了怎样的努力?
  生:用更大的力戳.
  师:为什么要更用力?
  生:压力越大,使物体发生的形变越大(效果越明显).
  师:那他为什么仍旧没有成功呢?而女同学并没有太用力,就轻易戳破塑封了呢?(举起两根吸管)
  生:男同学用的吸管前端是平的,女同学的是尖的.
  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生:接触面积(受力面积).
  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不仅顺理成章地从导入过渡到“什么是压力”的教学,也巧妙地引导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可谓“一箭三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误区之二“越俎代庖,主体不明”——重点环节活动设计的误区
  对于一节课的重点知识,要多下功夫多花时间,要讲清讲透,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讲透”不是老师“一言堂”地传授,“多花时间”也不能是老师讲得多、演示的多、包办代替的多,而是学生参与的多,主动探究的多,独立思考的多.
  案例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演示1:一只手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要求学生观察气球的形变情况.再改变压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师演示2:用两只手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一端削尖),要求学生观察手指的形变有何不同,两只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再用力,再观察再感觉.
  师小结:上面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下面我们利用桌上的器材来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先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方案.
  两个学生分别演示(略).
  师:刚才的演示如果大家没看清楚,老师还准备了视频,请看视频.
  生:看视频.
  师:好,现在大家可以进行实验了.
  误区分析:教师演示1、2的实验器材非常简易,操作也很简单,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操作、体验,教师没有必要越俎代庖.手压铅笔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老师做的),怎么会知道老师的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没有切身体验,下面的猜想更是无從谈起,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授而已.紧接着的实验探究环节,应该是开放的,器材可以自主选择,方案可以自主设计,结论可以自主总结.两个学生的演示反而限制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视频播放更是画蛇添足.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一个开放的探究实验,变成了没有任何探究价值的验证性操作.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重复或模仿,独立设计、操作、思考、观察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只能做老师和部分优秀生的“应声筒”、“跟屁虫”.
  改进策略:教师演示1、2改由学生自主操作,在学生操作体验后提出猜想.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之上,老师提出探究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2)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选择什么样的器材作为受压物体比较好?(3)怎样控制和改变变量?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实验,最后交流汇报.
  这样改进之后,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得到了深入训练,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实验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何乐而不为.
  误区之三“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结尾环节活动设计的误区
   好的结尾要给人以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感觉,不能只停留在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评价上,更不能草草收场,否则整节课会显得虎头蛇尾,头重脚轻.可很多老师的结尾设计都大体如此.
  案例3有位老师是这样结尾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几名学生分别叙述了本节的几个知识点.
  师:我们还学到了哪些方法?
  生: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和比值法.
  接着老师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知识树状图,要求学生记忆.
  误区分析这种总结式的结尾,毫无新意,寡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不能使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没有新的疑问,就没有新的探究,就不会有创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就是课堂最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产生依赖,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而且也能够在课堂上解决,应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课后自己不必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无法树立,与新课程倡导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相去甚远.
  改进策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怎样使自己站在乒乓球上,而不踩坏乒乓球呢?
  教师简要说明游戏规则,提醒游戏中注意安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师:现在请成功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请你说说游戏中你应用到的物理知识和技巧.
  学生交流游戏体验.
  这样的游戏结尾,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自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只有经过应用的知识学生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更加自觉地应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设计,都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处理好“有趣”和“有效”的关系.只有真正将新课程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才能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其他文献
学习工笔画出身的丁蓓莉.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功底.其创作之初是以对花卉的另类描摹起步的.那些花卉在她的画面上往往被还原为植物标本般的形象.在冷静而谨慎地使用传统语言的
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无疑是体验知识生成过程的最佳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中的主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良好载体.但是以往的实验教学过于对课本的依赖,学生和老师往往是拿着“菜谱式”的教材或教师设定的活动单,按部就班操作.在此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实验技能得
针对如何提高企业获取Web信息的效率和Intranet信息利用率,提出了Web信息领域分析的概念。Web信息领域分析的目标是得到企业的Web信息主题,这在进行企业级Web信息获取时起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实验还是揭示物理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是论证物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新课改也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的课堂作用,与时俱进,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演示,同时尽量给学生较多自己动手的机会,管理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1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该以实验为基础,由于实验是一种探究性
笔者自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先后工作于我县沿口初级中学及海安紫石中学,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及物理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大有裨益.但在农村初中,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在全面推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结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分析农村初中
在科学教学中,举例子是很重要的环节,它能使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能对知识学习产生正迁移.而有时举非例子也一样重要,它能从另一个角度,从另一个层面来加以阐述,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得以更深的理解.其实,只有正反两面都清楚了,才算对某概念或规律真正的掌握.因此,例子和非例子是有效学习的保障.以下是笔者运用例子与非例子进行教学,撰写成文,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1例子与非例子在概念教
我们的生活与大气息息相关,通过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很容易了解到大气压是存在的且很大.然而,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既抽象又陌生的概念.为了适应新课程的理念,现行的各版本教材编者巧妙地设计了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估测大气压的数值,在实验中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但各版本教材对该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又不尽相同,笔者对其进行了综合的比较与分析,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处理,运用最优化
物理教学中“问题探究”的作用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1)有明确的学习目标;(2)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初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和好奇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探究,认真钻研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老先生的这句话道破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应注重“生活化”,抓住生活注意活水源头,才能保证渠清如许.否则,缺失了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