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泛化透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妨先引用两位网友的话:“‘语境’一直是令我费解的一个名词……”(博客网2006年4月25日)“这些年,‘语境’这个词流行起来,我也经常用,因为用这个词显得很学术,很人文,很专家。”(小说阅读网2006年11月8日)
  “语境”,顾名思义,是语言使用的环境。《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它分为两类:“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断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在“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适用。例如‘深’在‘河水很深’和‘友谊很深’中意义不同”中,“语境”指内部语境;在“在鉴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语境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语境,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殿堂的辉煌”中,“语境”涵盖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个方面。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境”一般出现在较专业化的文本中,但近年来它却频现于一般书面媒体,而且含义也有了变化。如:
  (1)“粉丝”及其他这些“新兴音译”都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产生出来的游戏之作……(《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2)这是一个大众文化绝对强势的时代,而窥探各种秘密、机密,乃至隐私,是大众文化经久不衰的口味。正是在这一宏大的语境中,老词“私房”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备受青睐。(《咬文嚼字》2006年第12期)
  (3)“失控”,在中国的语境空间里,李金华使用如此词汇,问题该是严重到了何种程度。(《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25日)
  这三个例子中的“语境”虽指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但与传统意义上的“语境”不同:传统的“语境”更多的是在对语言及文本等进行分析时使用,而这三例“语境”则旨在为叙述提供某种语言背景。
  这三例中的“语境”虽有了变化,毕竟还没有脱离语言使用,而下面例子中的“语境”就与传统“语境”大相径庭了:
  (4)最近一两年,深圳出现了一些试图探索城市语境的住宅作品,符合这个城市滨海、年轻、多元、开放的气质,用一种新的技术语言在房地产开发上去阐释自己的理念,表达对城市的理解。(新浪网2005年9月23日)
  (5)借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的历史语境,国人根据金融、汽车、农业等消费方面切身的利益感觉,对本国市场对世界的开放程度和得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呼唤出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视野和民族发展的新诉求。(《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6日)
  (6)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新浪网2006年11月25日)
  (7)父权语境下的文化解读——电影《青红》(西祠胡同网2005年6月30日)
  例(4)至(7)中的“语境”和具体语言的使用没有直接关系,有些可以用“环境”“背景”“氛围”“条件”等字眼来替换,但替换后就没有了“语境”所具有的“学术的”“人文的”“专家的”味道。
  可以说,“语境”作为一个术语,在一般语言生活中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泛化,那么,它泛化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不妨从例(4)中“城市语境”的认知过程看一看:语言有自己内在的体系—城市建设也应该形成自己的城市建设体系—即通过城市建筑(语言)来体现城市特色—深圳的特色是滨海、年轻、多元、开放—这也就是深圳的城市语境。可见,这里的“语境”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事物赖以存在的某种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文化形态”。这一新义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例,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语境”词义的引申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其本质是语义的隐喻式映现。具体讲,“语境”词义的这种引申就是从下位域(语言)投射到上位域(任何事物)。因为任何事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植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反过来,社会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来。这种影响和渗透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法规、习俗礼仪等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王德春等先生认为:“言语环境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环境的变体,是社会环境在语言使用上的反映。”〔1〕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使用的环境也是一切事物赖以存在的环境。可见,隐喻是“语境”语义泛化的内在动因。
  另外,英语“context”一词的语义辐射也可能是“语境”语义泛化的原因。汉语“语境”对应英语的“context”,而“context”有“上下文;文章的前后关系”和“事情等的关节、范围、场合、处境、条件;来龙去脉”两个义项。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语境”的引申义也可能是“context”语义辐射的结果。
  再次,学术研究的深入应是“语境”语义泛化的外在动因。我们知道,术语是各个学科和技术部门表示专业内的科学概念的。大多数术语使用范围相当狭窄,只为该专业部门的人员所理解和运用;但是也有一部分术语专门性程度较低,所表示的对象能为一般人所熟悉或了解。“语境”当属使用范围不很窄的后一类,这是其泛化的前提条件。“语境”这一术语,自1923年由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用于语言功能的研究)后,现已成为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知网1979年到2007年1月篇名中含有“语境”一词的所有学术文章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语境”的使用频度呈递增的趋势,而且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使用传统义;而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非传统义用得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约占总数的30%。术语使用的泛化往往开始于行业领域内部,随着“语境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及应用范围的扩大,“语境”一词使用频度的增加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它在一般语言生活中泛化的几率。
  综上,可以明确两点:1.“语境”有两种含义:宏观的“语境”是指一事物赖以存在的某种社会文化形态(可以具体指环境、背景、氛围等),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微观的“语境”主要是指语言学习中语言出现和使用的具体环境。2.“语境”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已泛化成为一个书面色彩浓郁,概括性强,用起来具有所谓“很学术”“很人文”“很专家”感觉的词,而且在语言使用求新求异求简的当代心理语境下,其宏观义将被大众广泛接受,而不再遭遇费解。
  
  〔1〕转引自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其他文献
2006年第10期《语文建设》刊登了刘华正老师的《“节外生枝”也精彩》一文,文中执教者在第二课时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一是挖出了社会根源;一是归责于王安石父子。  稍加分析就知道,这堂课让刘老师感到精彩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由自己的预设演变为学生的生成,二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深度。但是,刘老师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生成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可
2008年语文考试大纲在语言表达方面,比往年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那么,今年全国18套试卷中这块“实验田”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新的开垦、种植?
贵刊所载《“雄关漫道”作何解?》(2007年第1期)对“雄关漫道”的语义本源探讨得很清楚,但据此便认为电视剧《雄关漫道》(下文简称《雄》剧)把它作为标题是误用,则未必妥当。  根据常理推测,作者所言对于《雄》剧的编导、撰稿人来说应属基本常识。《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毛主席的代表性作品,人们大多耳熟能详,“雄关”一句的具体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也没有任何异议。《雄》剧作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性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新兴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大致包括自主性
书册较之单篇短章,有篇幅长、头绪多、容量大等特点,书册阅读教学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从时间上来看,它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周期较长;从空间上来看,它大部分
近日听了许多节新课程展示课,收获颇多,但其中两节课,虽然也得到“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笔者还是不敢苟同。现将两节课有关环节及评析简录如下,供大家探讨。  甲课:学习《绿色蝈蝈》,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许多生物书和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蝈蝈这种昆虫,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许多诗人词人千百年来受人尊敬,不少名篇佳作脍炙人口,许多诗词体现了大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无畏、执著的个性追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受人称颂的是独立的人格品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撼人心魄的是无私、高尚的精神品质。在诗词赏析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一、把握意象语言,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它与此前的预成性教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李祎的《从“预成
有的事看似一件小事,但对学生的心理是很有震撼力的。曾经有一篇这样的学生日记:  星期三下午语文课上老师让回答问题,我举了手,第一次老师没叫我,第二次老师还是没叫我,直到别人把这一题说完,也没有叫我,当时我好气愤,觉得老师这样做对我有点不公平。自从那节课以后,一上语文课,我就不敢正视语文老师……我只觉得自己的心冷冰冰的,觉得自己被老师抛弃了,感到非常伤心、非常寂寞。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我就会掉眼泪。在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内容,都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弘扬人的个性,有利于人性的健全发展,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但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