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法教学的冷思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boy8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内容,都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弘扬人的个性,有利于人性的健全发展,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但是其中一些具体做法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下面笔者试从大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来分析中学淡化语法教学的弊端以及应对策略。
  
  一、中学淡化语法教学带来的问题
  
  1.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言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文章不感人,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用词不当、句子不通、表达不清也是重要原因。优美的文章、论证有力的佳作,都和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对于锤炼字句都是十分重视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我国古代作家锤炼语言的自白。锤炼字句,首先就是要用词规范、句式规范,然后才能做进一步的修饰,这就需要有语法基础。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规则,必须要学习。学习规则后才不至于犯错误,才能增强语感,进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我们发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语法错误随处可见,这些错误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学生语法基础薄弱,在写作中不具有修改语法错误的能力,不具有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推敲和调整的能力。
  2.对汉语语法的错误建构
  学生对汉语语法所知甚少,于是利用学过的外语语法知识来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最后在头脑中形成错误的、不伦不类的汉语语法体系。
  汉语、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如果用英语语法知识来分析汉语句法结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在分析“鲁迅先生小心地翻阅着方志敏同志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笔墨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时,几乎全班学生都认为“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是补语,就是因为学生对英语中宾语补足语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不自觉地套用过来分析汉语的句子,认为汉语的名词后也会出现补语。
  汉语是缺少严格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所以必须依靠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在英语中,语法意义的不同主要由形态变化来体现,不是借助虚词,所以学生在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时,往往会忽视虚词的作用。如“旧社会逼得他没路可走”一句,是一个中补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得”是补语的标志,而学生因为忽视了“得”的作用,几乎都误认为“逼得他没路可走”是一个兼语短语。
  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汉语语法,他们头脑中的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建构中形成的,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将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给社会及语言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
  语法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规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运用语言时比较随意,语法错误也就很多。另外,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词类辨析能力,不懂得短语以及句子的结构规则,如果在写文章中出现语法失误,恐怕很难发现并改正过来。这样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他们的语言习惯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的外在因素,汉语语法学发展异常缓慢。直到19世纪末,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诞生,汉语语法学才逐渐走向成熟,但是汉语语法学具有深深的西学烙印,因此还需要后人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其研究规范更适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舍弃语法教学的做法,使一些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错过了培养的良机,影响了他们成为语法研究者的可能,这种做法将会制约语法学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学难以弥补中学语法教学的缺失
  
  语法教学主要是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辨析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以及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对各专业的学生无疑都是有用处的。事实上,学生们都意识到了不学语法的弊端。那么大学语文教学能否弥补这一缺失呢?
  笔者发现,经过对汉语语法的认真学习后,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把握不好,原因是他们在中学时没有学过语法基础知识,多年来,凭借英语语法知识以及主观臆想,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独创的“理论”,仅靠大学时期的学习很难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要想使学生对汉语语法形成系统的认识,并达到对细微之处也能准确辨析的程度是很困难的。
  语法是组织语言需要遵循的一种规则,只要使用语言的人,就必须遵守。就如法律规则一样,人人都应遵守。如果犯了很多年错误以后再开始学习法律,恐怕为时已晚,因为不良的习惯早已养成。所以,笔者认为,大学时期的学习难以弥补中学语文的缺失,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打好语法基础。
  
  三、应对策略
  
  语法知识抽象、枯燥,但是我们知道,有些抽象、枯燥的东西往往对我们很有用处,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试图改变一下应对策略,使语法生动起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体会:
  第一,教师授课时应采用生动的语言。
  语法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识,但是,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它讲授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老舍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汉语的省略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中学学习英语,主语、谓语、宾语都要具备的,而后来学习汉语语法,发现汉语可以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就像一只老虎没有耳朵,没有尾巴,怎么还能跑得快呢?老舍先生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轻松地道出了汉语与英语在语法上的一点区别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法时,如果能像老舍先生那样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法。
  第二,语法著作应采用生动的语言。
  笔者在语法教学中曾试图采用学生更为喜欢的方式来授课,试图借鉴一些更适合教学的语法著作,但令人失望的是,现今的汉语语法著作几乎都是用理论来讲理论,采用的语言也多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可以说,我们的语法著作常常是把一些浅显的理论变得深奥,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晦涩,这也是很多对语法感兴趣的学生望而却步的原因。语法著作是语法研究成果的记录,它一经承认,就会逐渐进入学校教育,它的语言风格会直接影响教师讲授时采用的语言风格。我们的语法学家在呼吁语法地位应该提高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自身的原因,看到自己的责任呢?
  
  四、结语
  
  语法是语言中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时所遵循的规则,语法规律是语言中本质的、必然的、确定的联系。从语法的性质和作用上来看,我们要想熟练地运用语言,必须掌握语言的规律,必须学习语法。
  曾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语法学习是可以通过内化完成的,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仅仅依靠内化是不够的。语法基础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的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学习、运用语法规则。学习语法基础知识是必要的,目前中学教学中舍弃语法教学的做法值得商榷,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侦破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一些教师运用。所谓侦破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程序,运用“设疑—取证—推理—结论”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悬念,根据课文和课外资料,凭借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对结局加以推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现有极少的教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小说教学。它关涉的主人公,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而有如此悲剧结局的
2006年第10期《语文建设》刊登了刘华正老师的《“节外生枝”也精彩》一文,文中执教者在第二课时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一是挖出了社会根源;一是归责于王安石父子。  稍加分析就知道,这堂课让刘老师感到精彩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由自己的预设演变为学生的生成,二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深度。但是,刘老师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生成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可
贵刊所载《“雄关漫道”作何解?》(2007年第1期)对“雄关漫道”的语义本源探讨得很清楚,但据此便认为电视剧《雄关漫道》(下文简称《雄》剧)把它作为标题是误用,则未必妥当。  根据常理推测,作者所言对于《雄》剧的编导、撰稿人来说应属基本常识。《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毛主席的代表性作品,人们大多耳熟能详,“雄关”一句的具体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也没有任何异议。《雄》剧作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性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新兴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大致包括自主性
近日听了许多节新课程展示课,收获颇多,但其中两节课,虽然也得到“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笔者还是不敢苟同。现将两节课有关环节及评析简录如下,供大家探讨。  甲课:学习《绿色蝈蝈》,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许多生物书和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蝈蝈这种昆虫,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许多诗人词人千百年来受人尊敬,不少名篇佳作脍炙人口,许多诗词体现了大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无畏、执著的个性追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受人称颂的是独立的人格品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撼人心魄的是无私、高尚的精神品质。在诗词赏析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一、把握意象语言,促
有的事看似一件小事,但对学生的心理是很有震撼力的。曾经有一篇这样的学生日记:  星期三下午语文课上老师让回答问题,我举了手,第一次老师没叫我,第二次老师还是没叫我,直到别人把这一题说完,也没有叫我,当时我好气愤,觉得老师这样做对我有点不公平。自从那节课以后,一上语文课,我就不敢正视语文老师……我只觉得自己的心冷冰冰的,觉得自己被老师抛弃了,感到非常伤心、非常寂寞。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我就会掉眼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