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忘义”衍生出的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学习生字词”环节时,有一名男生误将“背信弃义”读成了“背信忘义”,我以为他粗心看错了,便及时予以纠正,并让他再读一遍。谁知,在“品读感悟”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词语分别形容一下九色鹿和调达,一位女生站了起来,说道:“背信忘义的调达。”又是“背信忘义”!我心里不禁纳闷:我刚刚不是已经纠正过了吗,她怎么还读错呢?
  课后,我沉下心来思考,明白了学生将“背信弃义”读成“背信忘义”的原因:原来课文里还有一个与“背信弃义”类似的成语——“见利忘义”,它和“背信弃义”都是形容调达的,学生在没完全弄清成语意思的情况下,把这两个成语“合二为一”了。经过反复琢磨思考,我将“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这三个描写调达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出示: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从“大恩”“重誓”“巨利”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调达的“恶”,从侧面感悟九色鹿的“善”。于是,便形成了下面这段教学设计:
  1. 大恩
  (1) (出示: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声该怎么读?
  (2)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九色鹿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九色鹿勇敢、奋不顾身)
  (3) 这个“立即”可以换什么词?(立刻、马上、毫不犹豫)说明了什么?
  (4) 九色鹿看到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时,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了下去,多么勇敢啊!你会怎么读?
  (5) 恩有大小。九色鹿对调达是普普通通的恩吗?那可是——(救命之恩),有一个成语叫做——(恩重如山)。
  (6) 受人如此大恩,调达竟然出卖九色鹿,置九色鹿于死地,调达真是个恩将仇报的小人呀!(板书:恩将仇报)
  2. 重誓
  (1)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什么叫“郑重起誓”?想象一下,他当时会怎样郑重起誓,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 他刚被救上来时说了些什么?
  (3)(出示: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九色鹿却打断了调达的话,只要求调达——(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
  (4) 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却不要别人的任何报答,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无私)
  (5) 救命恩人这点小小的要求,调达竟然没有做到,他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板书:背信弃义)
  (6) 是什么让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国王悬赏的重金——利)
  3. 巨利
  (1)(出示: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此时的调达看到了皇榜,一心想到的是——(重金),但忘记了——(①九色鹿对他的恩;②他发过誓言。)这就是——(板书:见利忘义)。
  (2) 出示三个句式:一个受过九色鹿救命之恩的人,竟然见利忘义!一个口口声声要报恩的人,竟然恩将仇报!一个郑重起誓的人,竟然背信弃义!
  【案例反思】课文虽然突出的是“惩恶扬善”的主题,主人公是九色鹿,但是调达的形象不能忽视。我紧紧抓住“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三个成语进行教学,不仅联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了它们的意思,而且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深入感受到调达的“恶”,借助调达衬托九色鹿的“善”,从而体会九色鹿心灵美,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作者单位:南京市姜家园小学)
其他文献
从小,做老师就是我的梦想。从最开始对老师的崇拜,到上大学后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喜爱,直到真正当了两年的老师以后,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繁琐、以及沉重的责任。虽然每天
在对姜黄结构及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对苎麻织物进行染色,测定了染色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对影响姜黄素染色的工艺因素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一、 反复朗读吟诵,不知不觉意难忘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
一、 读透文本,寻觅话题  钻研教材,读透文本,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依据教材特点,找到最佳切合的教学话题。  首先,应该结合“课标”读文本,把握文章主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的纲和本。因此,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尤其是对文本的阅读,教师如果能在读文前仔仔细细地把“课标”看一看,就可以少走弯路;读文时,再想一想“课
1976年,我在南京市鼓楼区渊声巷小学任“戴帽子”初中班班主任,兼教初一语文。所谓“戴帽子”班,是由于当时南京市初中教师缺乏,市教育局就把初一的课程下移到小学里来教,也就是小学七年级。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报上不停地报道各地人民把最能代表自己家乡的珍品寄往北京。如北京房山县洁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现行的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要注意从细微关键处入手下面,下面结合苏教版五上《诺贝尔》一课的教学,说说如何让学生细细品味,读出文字的温度。  一、 把短词读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段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文中是写诺贝尔面对什么不放弃、不退缩?  生:面对恐怖的爆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其中“质疑问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许多教师广泛接受运用的。但是“质疑问难”给语文课堂带来一番新景象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学生怎样“质疑问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对离学生生活较近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直接观察了解。如在上三年级的《金色的草地》这课时,我向
该文着重介绍了近20年来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进展,包括楝科、卫茅科、豆科、杜鹃花科、芸香科、柏科、菊科等十几个科杀虫植物的种类、作用方式及部分植物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