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及推进中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中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实施合作教学模式,旨在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数学合作教学的内涵
所谓合作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充分发辉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下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推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这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意识。
二、探究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大部分中学数学课堂普遍采用“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坐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在中学课堂上推广合作学习模式极为必要。
1.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数学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从而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民主、宽松、有序的氛围,比如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述创设具体情境,通过分组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这一知识点时,可先设置一具体情境: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汽车站,汽车站东2m和5.5m处各有一超市和一快餐店;西3m和6m处各有一汽车修理店和卫生室,请各组同学相互交流、积极讨论,画图展示一下上述提到的店铺。
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在各组内为画好这张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在检查学生画图成果后再讲述“数轴”这一概念能使得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
2.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取合作学习内容,保证四十五分钟课堂紧凑、高效。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初中数学“统计图”这一知识点时,在课上的前半节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图形特点、画图注意事项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对这三种图形形成清晰的认识。之后给同学提供一具体表格,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画出适合该表格的统计图。
在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在向学生讲解完基本理论知识后,通过布置一教学实践,安排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3.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有科学性
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能力、个性、性格、人际关系等,了解学生的分组需求并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在此基础上创建小组时可打破学生固定座位的限制,小组以10人为单位,按3:5:2的比例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为数学成绩拔尖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次学生为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C层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教师要予以特殊帮助。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化组建,确保各组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可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向学生出示一道例题:
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针对这道例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提出解决策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集思广益,程度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这势必能激发基础一般的学生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可得80×3.5+1.5x=355
化简,得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4.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做出评价
中学阶段学生是求胜欲、自我认知意识开始增长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合作学习成果之后要及时做出评价,且以激励式评价为主。比如学生在合作完成上述统计图之后,教师可在班内给予诸如“做得真棒”“十分形象、生动”等评价,这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指导,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满足与充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合作教学的内涵
所谓合作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充分发辉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下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推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这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意识。
二、探究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大部分中学数学课堂普遍采用“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坐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在中学课堂上推广合作学习模式极为必要。
1.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数学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从而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民主、宽松、有序的氛围,比如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述创设具体情境,通过分组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这一知识点时,可先设置一具体情境: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汽车站,汽车站东2m和5.5m处各有一超市和一快餐店;西3m和6m处各有一汽车修理店和卫生室,请各组同学相互交流、积极讨论,画图展示一下上述提到的店铺。
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在各组内为画好这张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在检查学生画图成果后再讲述“数轴”这一概念能使得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
2.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取合作学习内容,保证四十五分钟课堂紧凑、高效。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初中数学“统计图”这一知识点时,在课上的前半节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图形特点、画图注意事项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对这三种图形形成清晰的认识。之后给同学提供一具体表格,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画出适合该表格的统计图。
在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在向学生讲解完基本理论知识后,通过布置一教学实践,安排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3.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有科学性
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能力、个性、性格、人际关系等,了解学生的分组需求并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在此基础上创建小组时可打破学生固定座位的限制,小组以10人为单位,按3:5:2的比例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为数学成绩拔尖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次学生为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C层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教师要予以特殊帮助。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化组建,确保各组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可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向学生出示一道例题:
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针对这道例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提出解决策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集思广益,程度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这势必能激发基础一般的学生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可得80×3.5+1.5x=355
化简,得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4.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做出评价
中学阶段学生是求胜欲、自我认知意识开始增长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合作学习成果之后要及时做出评价,且以激励式评价为主。比如学生在合作完成上述统计图之后,教师可在班内给予诸如“做得真棒”“十分形象、生动”等评价,这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指导,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满足与充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