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平台”物尽其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个单元的开篇,揭示的都是该单元的学习主题,而“交流平台”则位于每个单元的最后,是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总结,可谓是前有布置,后有检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把这两个方面衔接起来。
  第三单元的导语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交流平台”则引入《文心雕龙》的名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述了文章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理念,两者就“真情”这一学习内容存在着前后呼应的关系。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说说什么是真情并举例说明。接着,教师可以把常见的情感如歌颂、感动、内疚等一一板书,概述有些文章的情感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文章直抒胸臆,但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章的真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两篇课文,《匆匆》可以从朱自清的细腻描摹中体会他对时间飞逝的遗憾和感慨,《那个星期天》可以从史鐵生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我”由热切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非常真实、鲜明。
  二、与课文内容相勾连
  “交流平台”主要通过梳理和总结,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单元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因此,在教学时不能把“交流平台”所列举的内容当作浅显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读一遍就草草收场,而应与课例中的具体内容相勾连,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
  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所选的两篇课文抒发的情感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交流平台”中列举的两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所引用的例子只是两篇课文中的一小部分,应该扩大交流面,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比较中感悟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匆匆》一文采用描写、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等方法,把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直接表达了出来,《那个星期天》则运用语言、动作、内心独白、环境描写等,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间接地表达出来。在充分交流两篇课文的写作特色以后,再让学生联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反观自己的阅读体会,进一步感悟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与习作练笔相关联
  “交流平台”的教学是以学生的交流为主要内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大胆发表意见和展示成果,巩固在本单元中的学习收获。
  针对第三单元“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结合《那个星期天》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男孩?你觉得哪些描写最能让你心灵有所触动?请和你的同伴分享交流。”学生交流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顺势让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体会,准备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交流结束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个小练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关联着整个单元的语文知识,教师应用心思考和精心设计“交流”内容,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毛坦厂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成了小语界的热点。新的教材,新的尝试,有关这一主题的教学研讨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笔者认为追“新”可为,不应失“度”。找到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充分解读统编本教材的特质,这是第一步;依托统编本教材,明晰方向,合理创新乃为第二步。  仔细研读统编本教材,可以发现一方面教材很重视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重视语文素养,关注学生语文实践的落实。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并不妨碍从一年级开始。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写话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借助填空融入表达,助力学生概括文本  概括是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让他们进行完整表达,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填空进行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
探究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体会文字传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学生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但是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探究性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产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儿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首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能创造条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倾诉动机,使其不但有表达的需要,更有内容可写,从而多写多练,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习作又何难之有?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
孩子们看到白白、细细的面粉,总是会凑过小脑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些白色粉粉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和它玩什么游戏呢?快约上爸爸妈妈,和面粉做游戏吧!探究游戏(宋嫒/设计)游戏 1 嘎嘣嘎嘣变面粉  适合年龄:5-6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在探索磨面粉的过程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获取面粉的成就感,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  准备材料:石磨(或者石臼)、小麦(或者大麦)、勺子、刷
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的“交流平台”板块,将以往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单元主题认识等的教学,转变为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注重单元整体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有效指向方法习得。  一、“交流平台”的呈现特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着眼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的教学,主要为“伙伴对话”“话题提供”“成果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少优秀教师已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习作批改方式,摸索总结出多种独特的习作评改模式。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提问的效果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成为目前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课堂提问进行相应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