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苦难藏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est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节选了一篇新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说,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篇幅过长,结构难以处理;二是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三是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本文旨在探究《寒风吹彻》的教学环节及教学设想。
  关键词: 《寒风吹彻》 教学环节 创新解读
  《寒风吹彻》的作者刘亮程出生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乡村,那里贫穷、落后、荒凉。年轻的作家没有上过几年学,在成名之前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语言处处透着朴实清澈的光彩。然而这篇文章最能打动人也最具争议的地方是作者表达的一种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
  这样的主题以前是不会出现在教材里的。所以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能把这篇文章选到中学课本里,说明我们的教育长大了。”是的,这是一种成熟,我们的课本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索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寒风吹彻》是一篇很值得推敲的讲读课文。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一共有43个自然节。中间的叙述看似繁乱,实则暗藏线索。语言苍凉含蓄、深沉内敛,有许多寓意丰富、值得推敲的关键语句。那么,如何让学生不仅很好地梳理课文脉络,而且在此基础上品味和讨论作者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几个环节。
  一、概括事件,梳理结构
  曹文轩在《具象——支撑情感的衣架》中说:“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一定令人不忍卒读。”那么,当一篇散文有比较深刻的内涵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最具体的事件、人物、景色入手。这些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不妨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以文字形式整理出课文描述了哪些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文章、理清脉络、找出疑问。
  通过自读,学生可以概括出“严寒冻坏腿骨”(6~17节)、“陌生老人冻死村边”(18~26节)、“姑妈被冬天留住”(28~38节)、“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1节)等情节。这样,关于某些段落的不解和疑问就呈现出来了。
  这正是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写到了如此多的不相干的人物和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
  (二)作者在事件之间穿插的议论和抒情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对挖掘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帮助。
  第一个问题是解开文章寓意的关键。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这些人都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身上有哪些相同点?继而总结出文中人物的相似点:孤独、贫穷、寒冷,并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正是贯穿全文的第一条重要线索。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前后呼应的同一个场景。文章开头,三十岁的作者在火炉边“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并且依旧感到寒风的侵袭。文章结尾,作者写道:“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这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显然,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在寒冷里,想起了那些久远的人和事。正是这种思绪将文章中散乱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而文章的结构设计如同电影手法一样,在结尾处又从思绪中回到火炉旁的现实场景。
  不仅如此,作者还用“寒冷”将文中所有人连在一起,正因为“冷”,才想到那些逝去的岁月,想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才意识到这“寒冷”将陪伴我们的所有岁月。作者用自己的思绪和共同的“寒冷”结构文章,这正是文章的第二条重要线索。作家正是运用这两条线索将一个时空交错的结构呈现给读者。
  二、研读关键语段,讨论文章内涵
  在这个环节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展开课堂自由讨论。文章中集中议论和抒情的主要有六处,分别是第1节,第4、5节,第11、12节,第16、17节,第29节,第40至43节。应引导学生明确几个词语的重要涵义:“雪”、“寒冷”、“温暖”“冬天”、“炉火”、“春天”等;讨论文题“寒风吹彻”如何理解。
  “寒风”指包括孤独、贫穷、死亡、寒冷在内的人生所有的苦难;“吹彻”,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其余的岁月,我和我亲人们的岁月”都将被“寒风吹彻”。作者在文中写到了14岁的自己,30岁的自己,和自己隔着30年岁月的老人,这些年龄段正好支撑起人的一生,那么,这是对“吹彻”一词很好的诠释,而这也是文章的第三条重要线索。
  作家通过苍凉而隽永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将有许多难以战胜的苦难,我们只有孤独地承受它,并在这苦难的生命中积蓄微弱的爱与温暖。
  至此,文章深刻的内涵、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已经非常清晰。
  三、通过比较阅读作出评价
  前面已经说过,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颇具争议的。某些老师担心这样灰色的文章不容易让少不更事的学生理解,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评论界,关于刘亮程的文章,也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某些作家认为,他的语言朴实厚重,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刘亮程的悲观是一种矫情的伪浪漫,是冷漠自私无聊的体现,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那么,学生会怎样评价呢?他们是否会像一些老师担心的那样,受到消极悲观情感的影响呢?
  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影响驾驭好,而我们的学生也远没有我们担心的那样幼稚和脆弱。喜欢与不喜欢,主动权在学生。他们已经不是会轻易认同别人的一代,即便是印刷成铅字的文章,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如何用这样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主动权在教师。   我们过去在教育中常常提到“苦难”,但它总是作为被战胜的对象。以课文《论厄运》为例,课本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坚强、向上、奋斗的概念,从不说有一些苦难是我们无法战胜的,如死亡。然而也有一些文章是例外的,如必修五中节选的《直面苦难》。周国平在这篇文章里说:“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谈不上什么正义感……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生命的卑微。”在这里,哲学家周国平和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似乎谈到了同一个命题,那就是有一些苦难是我们无法战胜的,如生老病死、孤独。我们的生命在自然面前是多么卑微。另外,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也有过相似的表达,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灵魂的事》一书中,他还写道:“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这样的相同点很适合引导学生做一次比较阅读,对学生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是有帮助的。
  这里可以从作家的经历出发探讨。周国平曾经为自己在一岁半就因病去世的女儿妞妞写过一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史铁生在20岁左右就双腿瘫痪,后来又患上严重的肾炎,并恶化成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然而他热爱写作,并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再看刘亮程,他从荒凉贫穷的西北沙漠走来,和周围人一起经历过生存的考验,体会过人生的艰难。可他在“寒风吹彻”中依然告诉我们要“隐藏温暖”,把它留给我们的亲人们。
  可以确定的是,作家们都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的苦难的,并真实感受到了它的巨大与残忍。所以,他们的语言并不做作,他们的表达并不矫情。他们告诉我们的正是他们看到的生活的真相。而且,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苦难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坚强而执著地寻找爱与温暖,奉献爱与温暖。
  我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样的写作不是为了毁灭我们心中的希望,而是为了照亮我们坎坷的生活。正如刘亮程所说:“文学,就是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当然,《寒风吹彻》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作者刘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新人奖,获奖评语有言:“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机理,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学生一定会有喜欢的段落,不妨课后摘抄,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将前面三个环节处理好,剩下的思索和回味空间不妨留给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愤怒情绪,严重危害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引起人际冲突,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有效制怒,解决冲突,可设置如下四个课程:课程一:愤怒危害身心健康;课程二:愤怒情绪可能导致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课程三:有效制怒的方法;课程四:团体拓展体验。团体活动《天堂与地狱》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制怒方法 有效制怒  中职生正处于情绪跌宕起伏的高潮期,年少气
《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承,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特别是对某些重点问题的追问。“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不仅是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重新建构,而且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
摘 要: “抓关键词句”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作文审题立意法之一,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暗藏玄机,学生在实践中常常错误百出。本文借助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从抓关键词句要抓全、解读词句的语境义、揭示隐喻或本质、因果溯源四个方面分析“抓关键词句”审题立意法的具体运用,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 材料作文 关键词句 审题立意法  在应试作文中,取得高分的秘诀首先是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如果不切合题意,那么
摘 要: 在体育课堂中培养中职生的意志力,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惧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继而迈向成功的殿堂。现阶段,一些中职生认为体育就是在外面打篮球、闲逛,以致意志力培养变成空谈。文章围绕心理疏导、技能锤炼、体育竞赛三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  关键词: 中职体育 意志培养 培养技巧  顽强的意志是帮助人们品味成功“佳酿”的金钥匙,是帮助人们迈向成功之路的风向标,是成
摘 要: 文章重叙故事中的若干细节,对《地球上的星星》展开教育叙事研究,揭示其隐含的深层教育意蕴。在成长与成绩、关爱与惩罚、自由与纪律构成的冲突与张力之间,教育的真谛逐渐彰显:关注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关注其心理需求,这是个体成长的生命性所在。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成长 生命性 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 Awasth
《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显然,语文学科应该成为渗透和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渠道。若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自觉地、有机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则
摘 要: 教学是师生间互动的双边运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如何把握物理教学中的教与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审视,怎样演绎好这个角色,尤其是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呢?文章就如何把握物理教学中的教与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会教 爱学 会学  教与学,怎样把握住物理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与学最合理的结合,是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最难的是考核和评价,目前的考核形式仍是以考试考核为主,轻品德素质和具体行为表现。这样的考核很难检验思想政治课的真正效果,最终可能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沦为形式上的教学。为了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课评价模式,本文主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整理学习,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参与型 评价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评价研究的背景  高校思想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给予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和教益,值得学习借鉴。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再创造”中学数学,即“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 应用数学  
摘 要: 高中体育课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呢?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介绍了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教学方法 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高中体育课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