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藏”起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d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灰雀》与《司马光》 《掌声》 《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构成了三上第八单元的阅读篇目,共同演绎“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人文主题。
  初看课文题目《灰雀》,似乎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角色,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推动着故事的进展。简明流畅的情节中,满溢着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发自内心的喜爱;充满智慧的对话中,更有列宁对小男孩满满的关爱和呵护。
  1. 列宁对灰雀的爱“浅藏”在文本的多处。“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每天来公园散步的列宁,对它们早就喜欢在心,已然成了亲人一般。于是“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每天”“每次”“都要”“经常”的表现,已不是一般性的认识,而是十分关切的朋友。只要走进公园,见上灰雀已经成了列宁的必备动作。一旦发现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便“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一个寻常词语“找遍了”,那该是怎么样地找寻啊?应是不放过每棵树、每根树枝、每簇花丛、每片草地;应是从树下找到花丛里,找到石缝中,甚至找到河边……可依然还是没有找到。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百般惋惜与无奈中,我们分明能感触到列宁对灰雀的浓浓喜爱和真切关心。
  2. 小男孩对灰雀的爱稍稍有些“隐藏”。语言是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当列宁询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过红色胸脯的灰雀时,小男孩的回答“没……我没看见”,一处省略号形象地表现出小男孩吞吞吐吐、犹犹豫豫、欲说还休的模样。男孩“看看”列宁,不是“看着”“看到”“打量”,这是有话想说,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很肯定地回答“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是生怕列宁为灰雀而担心,因为他知道列宁和他一样是多么地喜爱灰雀,甚至比他更加喜欢。“第二天……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小男孩放回灰雀之后的情形,他没有立即“逃离”列宁的视线,明知事情即将“败露”,可还是舍不得离开白桦树,其实是离不开树上“欢蹦乱跳的在枝头唱歌”的那只灰雀。即使被列宁看穿,冒着被列宁批评的可能,依然不舍得离开灰雀。这不是喜爱到极致,还能是什么?
  如果说列宁对灰雀的爱是“一眼”便能读出的,那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要“多看了几眼”才能读出的,还有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就不是用“平常眼”能够读得出的了。当小男孩吞吞吐吐“没……我没看见”时,列宁是何等心细,怎会不有所察觉?细节中见伟大,列宁没有立即点破,更没有大加斥责,而是表现出对活泼可爱的灰雀的高度担心:“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一句“它怕冷”道出了“真切担忧”,但灰雀真怕冷吗?这里更见列宁的智慧了。灰雀,常见于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带,显然,灰雀不怕冷,列宁怎会不知道这个常识呢?紧接着列宁表达出极度的惋惜:“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是在欲擒故纵,用强大的反差表达内心的喜爱与见不到的痛苦。当男孩告诉他“一定会飞回来的”,列宁却故作诧异:“会飞回来?”依然沉浸在对灰雀浓烈的期盼中,期待着小男孩快些行动。明明早有察觉,却不捅破尴尬,这是对小男孩的友善呵护,更是通过推心置腹的感人话语,使小男孩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列宁的一句疑问,看似不够肯定,恰恰很好地给了小男孩回转的时空余地。再读读“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那个画面充满诙谐,极富喜剧味儿,再品品列宁望着归来灰雀说出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略带一丝调侃,恰似给犯错男孩一粒糖果,该是何等宽容与等待啊,这份爱,至深且绵长。平实的对话中,满是列宁给小男孩带来的温暖阳光。
  3. 阅读原文,还能感受到灰雀对小男孩“爱”得真挚。“灰雀张开了自己的短嘴,从白桦树上朝叶戈尔卡看了一眼。叶戈尔卡心里战兢兢的。灰雀会出卖他,眼看着就要把一切告诉列宁。但是灰雀并没作声。它明白了:叶戈尔卡不是那种讨人厌的孩子。干吗出卖他呢。”灰雀的“看了一眼”“并没作声”,鸟通人情,因为小男孩喜欢灰雀,才捕捉回去笼养的,只为了时刻在身边,如影相随,并无丝毫要伤害的意图。当然,这是本文中没有展现出的内容,权作补充,但作者之用意是显然的。
  有些故事,并非得矛盾重重,抑或意外屡屡,有的只是彼此都为同一目标,殊途同归。列宁、小男孩、灰雀之间,真情也好,误会也罢;谅解也好,期待也罢……注释着人世间千百种的爱。有真情表达的爱,有弄巧成拙的爱,有守望转身的爱,有心有灵犀的爱……
  《灰雀》一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显然多些,但教学中是否就以列宁为中心人物,笔者以为不尽然。文中對列宁言行的细致描写都在为小男孩的出场做铺垫,一次次对话就是一个小孩儿由撒谎到自我改正的心路历程。像这样把大人物和小人物放一起写、相互烘托的文章并不少,如《爱迪生和小女孩》 《杨氏之子》等,这样的文章常常是既表达了大人物的亲和与智慧,也表达了小人物的率真与善良。笔者以为,此类文章主角不妨设为“双主体”。这篇文章因灰雀丢失而起,也因灰雀回归而收,充满情趣,爱意交融。
  通读几遍,唯有一处疑虑。课文开头便提及的共有“三只灰雀”,可除了开头部分提及两只胸脯粉红的灰雀之外,文中再也没有提及,一直到最后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归林时,也没有提及。是原文作者本就没有提及,是译者疏忽而漏掉,还是编者误删?当然,两只灰雀本就一直在,只是没有写出来罢了,无伤创作意图。
  读读,品品,想想,真有意思。
  (姜树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兼校长)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改革不知不觉已经走过20年的路程,有一些老师开始写起回忆的作品。前一阵子山东师大曹明海老师孕育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要组织编写一套《名家论语文》,约我写一本,我因健康的原因无法承担,而且看看这套书的名称,我实在不敢滥竽充数。曹老师知道我健康状况不佳,对此表示理解,便不再劝说。后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周红心编辑又来反复动员,表示可以出力帮我收集处理文稿。当时我的身体情况颇为糟糕,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
期刊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自读课堂问题初现  统编教材将“略读课文”变为“自读课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利用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自主、独立地阅读。在自读课文教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玉燕老师的“批注法”将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分为批作者及写作背景、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批章法手法、批思想文化四个步骤;李柃熤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法”以问题为核心,借助题目中的形容词、
期刊
统编教材在原有习作训练编排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的习作单元,一改习作教学隐性、模糊、单一,无处落地、无法可循、无序可教的面貌,可谓用心良苦,需要教师用心研读,加以落实。本文就三年级习作训练编排的解读与思考,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精妙的创意让学生乐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
期刊
一、综合性学习,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  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一样,它也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一样不能少。吃透教材,定准目标,才能保证教学的方向和落脚点不偏不倚。  《中华传统节日》是统编教材为学生安排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的人文主题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期刊
叶圣陶说过:“诵读全文,在知道文章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弄清楚不可。”可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他们学习语言文字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操场上》是一篇识字课文,以体育运动为主题。教师应借助图片、词语和儿歌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和感受汉字的构字特色;还要结合插图和语境,加深对生字的记忆;更要关注词语中的生字偏旁,认识归纳带有提
期刊
白石老人画虾堪称经典,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溪清水,透明感的虾身似乎永远是湿淋淋的,虾的进退、跳跃,游的急缓,甚至打斗等情态统统出于笔下。原来,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内有很多虾,幼年的齐白石常趴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长大后,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案头的小水缸里专门养了一些长臂青虾,这样,他就可以很方便地观察虾的生活习性并写生。  作家菁莽给我们带来好几篇百读不厌的课文,如《翠鸟》《小虾》等。猜想,翠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玩过或者了解过不少地方,见多识广。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看图片,猜城市。(出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三亚等城市图片)感受着这样的城市生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一个别样的地方,欣赏一道别样的风景,感受一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乡下人家。  二、理清脉络,初步体会情感  1.课文都读熟了吗?乡下人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文里有一句很关
期刊
习作教学的指导,我们指导什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习作技巧当先的思想。在习作指导课上,我们总是会把所有的要求自己消化掉,然后给学生呈现的大都是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开展,以及习作过程中的技巧指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们的教学不可谓不周到,但是冷静下来,笔者觉得习作指导课除了这些,似乎还应该把读懂习作要求这个任务还给学生 ,在审读中提高学生对习作要求的解读能
期刊
一、自我介绍,初识文言文  1.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中国人第一次见面习惯自我介绍。你们谁先来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生介绍)  2. 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也想介绍自己了。(出示:吾姓吴,名春晓,年四十六 ,江苏南京人也,自幼喜舞文弄墨。)看了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老师的哪些信息?(生答略)  3. 老师是用文言文来介绍自己的。你们感觉文言文与我们现代文相比有什么特点?(更加简洁。) 
期刊
一、谈话导入,了解出处  1. 古代有不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说出他們的故事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有趣得很,这些小朋友好像是约好了在同一个年龄,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智,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七岁现象”。曹冲称象是在七岁,司马光砸缸是在七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的王戎,当时也正好七岁。  2. 关于本文的出处,课文下面有一个注释。谁来读一读?(生读)读了这个注释,同学们一定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