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进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其中数学计算技能则是人们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小学生应首先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小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提高计算正确率,关系着小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小学生各种数学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提高计算正确率。教师要坚定教育信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正确率的提高,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长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个别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连乘法口决都记不熟,又怎么进行后续学习呢?一些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低到令人心惊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我从来没有对他们丧失信心,没有动摇过坚定的教育信念,总是对他们寄予良好的愿望,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信任,坚信从量变到质变的真理,一点一滴地辅导。千方百计地提高。
教师更要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当发现学生某方面的知识、能力欠缺时,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文人相轻,埋怨别人、更不要抱怨学生脑子笨。教师对此要有正确态度,要接受这个现实,接受学生,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使其明白自己计算常出错是因为计算时不够细心或学习不够努力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自己脑子笨,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什么事都能做好。教师要多主动与学生交流,多激励和帮助学生。让其在不断鼓励的话语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二、提高计算正确率。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计算是一种“细活”,就像绣花一样,要求不急不躁,一丝不苟。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细心地看题、抄题、演算和验算。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精细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的过程;就是促学生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批阅作业,要细心观察错题的计算过程,要找准错因,及时让其纠正;要避免单纯的打“、√、×”号,可适当地帮其指点迷律。或作些评语,特别对于多步计算的四则计算等,要一步步地打“、√、×”号,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及时提醒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和验算过程,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提高计算正确率,要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错并不可怕,关键是发现后,及时做到“亡羊补牢”。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其纠正错误,对于个别性的问题,要进行个别指导;而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并设法改进自己的教学,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订正。进行补差补缺。那么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对症下药”呢?
1、抄题大意,竖式马虎。有些学生抄题时不仔细:有的抄掉数字,有的抄多数字,有的抄错数字,有的左右抄倒数字,……有些学生在稿纸上摆的竖式很不规范。歪三扭四,潦潦草草。甚至是乱七八糟;有的为了方便省事。就随手在课本上、橡皮上、课桌上乱画乱摆……再加之一些学生计算后不检查不验算,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和习惯,怎么会不出错、少出错呢?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其学习态度,练习写规范、美观的阿拉伯数字,另一方面结合平时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其感知的精细性和注意的稳定性。
2、懒惰不算,抄袭应付。在批阅学生计算作业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就是计算过程是错的,而计算结果却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生会梦出答案?经过多次明察暗访。结果我发现这种“病”的病因是“懒”,外在表现就是“抄”。这“懒”又分两型:一是会做而不愿做的“懒”,二是不会做或不太会做,而又不愿问、不愿克服困难的“懒”;这“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的抄同学的,有的抄资料上的,有的不按要求直接用计算器算的;有的是花代价请同学做的;还有的是三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做的……这些情况,教师如果不深人了解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是就很难发现的——学生一般不愿或不敢说出这些懒学生的“秘密”。如果这些学生,一味地“抄”不能被老师发现,一味地“懒”不能被根治的话,那么抄到小学毕业,后果可想而知。
3、缺乏练习,口算不熟。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又一个原因是平时缺乏必要的练习,口算不熟练。
口算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计算题都是由一系列口算组成的。如果口算不熟,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结果错误。口算要熟练,就是要求口算能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我们必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乘除法口算。不管哪个年级的学生口算不熟,都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口算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练,也可在课后练,可以自己练,也可以互相练。练习时必须先求正确,再求速度。
4、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正确计算是建立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及规则、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如果概念和规则一知半解,算理不明白不清楚,就无法运用数学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等进行正确计算。
遇到这类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给他们精讲概念、规则和算理,启发他们自己验算,认真检查计算的过程,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如果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并设计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进行巩固,以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
5、“舍近求远”。思维不活。小学生计算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缺乏思维加_T的自觉性,思维不够灵活,不去寻找简便的算法。这样往往既增加了计算的难度和复杂性。又容易使计算出错。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审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做题前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方探索,寻找并确定捷径。不管题目有没有简便计算的要求,都要“求近舍远”,避免“舍近求远”。
对于这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简算的兴趣和自制力外,还要及时整理复习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简算方法和技巧,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养成先思考后运算的了好习惯。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靠精讲,二靠多练,三靠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四靠思维走前面。只有常抓不懈,才能真正起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的作用。
一、提高计算正确率。教师要坚定教育信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正确率的提高,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长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个别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连乘法口决都记不熟,又怎么进行后续学习呢?一些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低到令人心惊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我从来没有对他们丧失信心,没有动摇过坚定的教育信念,总是对他们寄予良好的愿望,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信任,坚信从量变到质变的真理,一点一滴地辅导。千方百计地提高。
教师更要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当发现学生某方面的知识、能力欠缺时,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文人相轻,埋怨别人、更不要抱怨学生脑子笨。教师对此要有正确态度,要接受这个现实,接受学生,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使其明白自己计算常出错是因为计算时不够细心或学习不够努力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自己脑子笨,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什么事都能做好。教师要多主动与学生交流,多激励和帮助学生。让其在不断鼓励的话语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二、提高计算正确率。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计算是一种“细活”,就像绣花一样,要求不急不躁,一丝不苟。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细心地看题、抄题、演算和验算。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精细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的过程;就是促学生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批阅作业,要细心观察错题的计算过程,要找准错因,及时让其纠正;要避免单纯的打“、√、×”号,可适当地帮其指点迷律。或作些评语,特别对于多步计算的四则计算等,要一步步地打“、√、×”号,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及时提醒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和验算过程,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提高计算正确率,要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错并不可怕,关键是发现后,及时做到“亡羊补牢”。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其纠正错误,对于个别性的问题,要进行个别指导;而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并设法改进自己的教学,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订正。进行补差补缺。那么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对症下药”呢?
1、抄题大意,竖式马虎。有些学生抄题时不仔细:有的抄掉数字,有的抄多数字,有的抄错数字,有的左右抄倒数字,……有些学生在稿纸上摆的竖式很不规范。歪三扭四,潦潦草草。甚至是乱七八糟;有的为了方便省事。就随手在课本上、橡皮上、课桌上乱画乱摆……再加之一些学生计算后不检查不验算,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和习惯,怎么会不出错、少出错呢?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其学习态度,练习写规范、美观的阿拉伯数字,另一方面结合平时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其感知的精细性和注意的稳定性。
2、懒惰不算,抄袭应付。在批阅学生计算作业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就是计算过程是错的,而计算结果却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生会梦出答案?经过多次明察暗访。结果我发现这种“病”的病因是“懒”,外在表现就是“抄”。这“懒”又分两型:一是会做而不愿做的“懒”,二是不会做或不太会做,而又不愿问、不愿克服困难的“懒”;这“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的抄同学的,有的抄资料上的,有的不按要求直接用计算器算的;有的是花代价请同学做的;还有的是三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做的……这些情况,教师如果不深人了解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是就很难发现的——学生一般不愿或不敢说出这些懒学生的“秘密”。如果这些学生,一味地“抄”不能被老师发现,一味地“懒”不能被根治的话,那么抄到小学毕业,后果可想而知。
3、缺乏练习,口算不熟。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又一个原因是平时缺乏必要的练习,口算不熟练。
口算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计算题都是由一系列口算组成的。如果口算不熟,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结果错误。口算要熟练,就是要求口算能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我们必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乘除法口算。不管哪个年级的学生口算不熟,都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口算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练,也可在课后练,可以自己练,也可以互相练。练习时必须先求正确,再求速度。
4、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正确计算是建立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及规则、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如果概念和规则一知半解,算理不明白不清楚,就无法运用数学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等进行正确计算。
遇到这类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给他们精讲概念、规则和算理,启发他们自己验算,认真检查计算的过程,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如果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并设计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进行巩固,以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
5、“舍近求远”。思维不活。小学生计算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缺乏思维加_T的自觉性,思维不够灵活,不去寻找简便的算法。这样往往既增加了计算的难度和复杂性。又容易使计算出错。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审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做题前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方探索,寻找并确定捷径。不管题目有没有简便计算的要求,都要“求近舍远”,避免“舍近求远”。
对于这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简算的兴趣和自制力外,还要及时整理复习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简算方法和技巧,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养成先思考后运算的了好习惯。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靠精讲,二靠多练,三靠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四靠思维走前面。只有常抓不懈,才能真正起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