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笔者从实践活动入手,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尽情释怀、激发兴趣,也在写作中敞开心胸、流露真情,从而让作文真正地成为学生抒发自己心声的渠道,不再视作文为畏途,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现实扫描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已成为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提起笔来,总感到无话可说,心中一片茫然。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尤其小学生作文大多是以课堂作文为主,而课堂作文又多半是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命题作文的内容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也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因而很多学生能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他们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刨根问底
为了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有更清晰的了解,安徽省界首市第一小学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采访、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到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选材上 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有材料可选,却不知道选择哪一类材料;命题作文(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该如何应对。
条理上 有话可说却不知从何说起;有些学生写文章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作文整体不能做到结构完整,有时出现跳跃,有时戛然而止。
写法上 三言两语地把一件事讲完了,缺乏生动的描写、真情的流露,导致有内容可写却又写不具体,使文章空洞乏味;要不就是简单地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显得累赘而且虚假。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学校做了一些尝试教学,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鸡蛋浮起来”“水里的火山”等小实验,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积累素材;开展“拔河”“跳绳”“掰手腕”等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迸发情感,从而用笔把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语言也比以前生动多了。
对症下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抓住泉源,小学作文训练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即必须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的类型(如游戏活动、人际关系活动等)来确定。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时,能从丰盛的泉源中引出流畅不歇的溪水,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情感,培养学生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让他们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使他们有话想写和有话会写。为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益又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点燃学生写的热情。
在实践活动中点燃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多数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看图作文,或者是根据教师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口述、笔述等。这种纸上谈兵而又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形式无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只能逼得学生胡编乱造,玩弄文字技巧。学生写出的作文难免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甚至自欺欺人。要还学生作文的真实与本色,就要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要创造作文的活动天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技法,同时边做边写,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培养作文兴趣。
常言说得好:“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生没有洋溢的热情又怎能写出多么生动而又感人的文章呢?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畅所欲言,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急切地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就必须先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对于生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是抓住学生新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习作有如下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由此可见,观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前提,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要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赞可夫曾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参与沸腾的生活;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法国著名学者贝纳尔说:“良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会阻挡才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使他们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观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逻辑思维能力不发达,在观察时容易犯顺序混乱的毛病,观察顺序杂乱无章,观察点任意跳跃。这样观察写出的作文,当然也是杂乱无章、层次混乱、逻辑不清。因此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教会学生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并学会抓住重点。 三是要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小学语文课标》中也同样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中张扬个性、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解决习作的“源头”。从而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缩短说写的距离,逐步达到“我要写、我能写”的境界。
总之,只有培养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形成良好的文风。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在实践活动中酝酿真情实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所感的东西,主动地写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动。”因此,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激流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云:“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从感受最深的地方出发开展思维活动,进行命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创作,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内容生动、富有感情和个性的好文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人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品味出酸甜苦辣,并生动地表现出来;能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抒写出自己的感受来;能从一处平凡的景色里,体悟简单而厚重的哲理来,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了。
当然活动作文教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活动,重视活动后的写作指导,将活动作文教学和一般的作文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将活动作文和其他学科活动结合,增强学生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的意识。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活动这一助燃剂,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笔抒自己的情,这样一来,让学生、教师觉得作文不仅不可怕,反而是一种情的陶醉,一种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小学)
现实扫描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已成为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提起笔来,总感到无话可说,心中一片茫然。即使挖空心思写出来的习作也是内容空洞、缺少灵性。尤其小学生作文大多是以课堂作文为主,而课堂作文又多半是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命题作文的内容并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也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因而很多学生能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他们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刨根问底
为了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有更清晰的了解,安徽省界首市第一小学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采访、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到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选材上 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有材料可选,却不知道选择哪一类材料;命题作文(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该如何应对。
条理上 有话可说却不知从何说起;有些学生写文章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作文整体不能做到结构完整,有时出现跳跃,有时戛然而止。
写法上 三言两语地把一件事讲完了,缺乏生动的描写、真情的流露,导致有内容可写却又写不具体,使文章空洞乏味;要不就是简单地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显得累赘而且虚假。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学校做了一些尝试教学,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鸡蛋浮起来”“水里的火山”等小实验,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积累素材;开展“拔河”“跳绳”“掰手腕”等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迸发情感,从而用笔把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语言也比以前生动多了。
对症下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抓住泉源,小学作文训练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即必须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的类型(如游戏活动、人际关系活动等)来确定。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时,能从丰盛的泉源中引出流畅不歇的溪水,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情感,培养学生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让他们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使他们有话想写和有话会写。为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益又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点燃学生写的热情。
在实践活动中点燃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多数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看图作文,或者是根据教师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口述、笔述等。这种纸上谈兵而又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形式无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只能逼得学生胡编乱造,玩弄文字技巧。学生写出的作文难免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甚至自欺欺人。要还学生作文的真实与本色,就要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要创造作文的活动天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技法,同时边做边写,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培养作文兴趣。
常言说得好:“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生没有洋溢的热情又怎能写出多么生动而又感人的文章呢?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畅所欲言,迫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急切地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就必须先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对于生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是抓住学生新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习作有如下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由此可见,观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前提,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要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赞可夫曾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参与沸腾的生活;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法国著名学者贝纳尔说:“良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会阻挡才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使他们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观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逻辑思维能力不发达,在观察时容易犯顺序混乱的毛病,观察顺序杂乱无章,观察点任意跳跃。这样观察写出的作文,当然也是杂乱无章、层次混乱、逻辑不清。因此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教会学生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并学会抓住重点。 三是要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小学语文课标》中也同样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中张扬个性、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解决习作的“源头”。从而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缩短说写的距离,逐步达到“我要写、我能写”的境界。
总之,只有培养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形成良好的文风。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在实践活动中酝酿真情实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想、所感的东西,主动地写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动。”因此,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激流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云:“情动而辞发。”让学生从感受最深的地方出发开展思维活动,进行命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创作,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内容生动、富有感情和个性的好文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人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品味出酸甜苦辣,并生动地表现出来;能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抒写出自己的感受来;能从一处平凡的景色里,体悟简单而厚重的哲理来,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了。
当然活动作文教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活动,重视活动后的写作指导,将活动作文教学和一般的作文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将活动作文和其他学科活动结合,增强学生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的意识。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活动这一助燃剂,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笔抒自己的情,这样一来,让学生、教师觉得作文不仅不可怕,反而是一种情的陶醉,一种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