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促语感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虚”与“ 实”的正确处理是实现阅读教学优化和促进语感形成的一种关键手段。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虚”与“ 实”呢?阅读教学中的“虚”与“ 实”是一个相对概念,要明确阅读教学中的“虚”与“ 实”,就要先了解作品“虚”与“ 实”。作者在写文章时,要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进行删选后借助其中的典型材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就必然要实写或详写部分材料,要略写或虚化部分材料,而虚化部分往往是基于实写或详写材料已经构筑的完美意境的基础上而省写或略写的。虚化部分和实写部分给阅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实写部分由于材料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基本相同,而虚化部分则需要读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去感悟、揣摩、体味,这就造成了语感的差异。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对作品的“虚”与“ 实”进行合理处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生培养语感。阅读教学的“虚”与“ 实”则是指阅读教学中时间分配的多和少,着力钻研程度的深与浅、教学价值的重与轻等,笔者经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优化方式。
  一、实处积累,虚处生情
  课文中的写景、叙事、状物,大都是作者写作时表达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所依托的基本物象,学生易于感受、易于把握,而其中深含的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则较难把握。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并超越基本物象,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情感、意境。
  如《忆铁人》这篇课文既详写了铁人关心群众,也详写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唯独对铁人无意错怪阿姨以后明白真相时的复杂感情变化写得简略,只用了两个语气词和三种标点符号来集中浓缩——“哦?……咳!”。教学时,教师如引领学生体味这浓缩中的精华,学生定会惊奇地发现:此时多说任何话,都那么别扭,进而体会到情感“尽在不言中”,不但领悟到铁人的复杂心情,感受到铁人刚直的性格,而且还会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巨大作用,领悟和意会出汉语中的文字张力。
  二、实词生义,虚词促感
  任何文本都有其实在内涵,但这些实在内涵却并非由于文中的實词单独承担。许多虚词虽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但连结与词句之间,会形成独特的各种逻辑、意义关系,完成实词不能表达的效果;不仅使语言更加流畅,而且会营造出更深厚的语言氛围和意境。
  如《太阳》一文中有一段话: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对于这段话,理解内容并不难,但如果只注重实词的学习,不光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语感的培养了。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实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如果”“就是”“也要”“哪能”等词语朗读积累语音感,通过换词分析积累语法感。
  三、实处得法,虚处补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实践,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可以通过对文本实写部分的揣摩、体验和反复朗读等方式实现。在文本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内化后的反馈,既可以是语言的创造性复述,也可以是有感而发的随感,还可以是随文即题的补墨。其中,随文即题的补墨,课堂生发性强,学生掌握快,效果好,是进行语言再造和个性言语表达的重要方式。
  课文《火烧云》中,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许多种颜色后,用了这样一句话来略写;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到底还有哪些颜色呢?让学生借助联想写具体,既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时的意义省略法和避免重复罗列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ABB式、植物名称加颜色式(葡萄灰、茄子紫)中对省略内容进行联想补充,进行写法移植训练。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实处求真,虚处求美
  文学作品通常都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因此,我们教学时不仅要求真,还要求美,要做到真与美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宋代诗人朱熹写景诗《春日》,学生通过自读和借助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基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并通过朗读吟诵大略感悟到诗歌意境、诗人心境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他们欣赏到的美景写下来。有了这个铺垫,我又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并给诗加一个副标题,进而让学生体悟、揣摩文字的张力。这样,学生就始终处于对美景、美境的感悟和再创之中,升华了情感,移植并内化了语言,学生的语感便由此而生,由此而浓(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其他文献
一、乡村教育环境下的生本可行性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大为改善。  但由于乡村师资薄弱,教师老龄化较严重,在运用教育装备与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和频率上都有所欠缺,虽然硬件上去了,但教育质量却难有明显的提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高频使用,学生在接受新事物和开阔视野上与城市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从手机、一体机(或班班通)、微机室、图书室等途径获取信息已经很便捷,也为生本
期刊
晚饭前我把一天的功课做完了,可以轻松地玩一玩了。  我来到厨房,看看姨奶奶做什么好吃的。姨奶奶说:“听说你喜欢吃南瓜饼,我准备做,招待你这个从桐城来的小客人!”啊,南瓜饼,太好了,我最爱吃了,这肯定是奶奶告诉她的。我也想自己做一个,尝尝自己做得味道怎么样,姨奶奶答应了。  首先,把手洗干净,把南瓜切碎,煮熟,放一些面粉,然后再用力把它捣碎。我的妈呀,这玩意可真够粘人的,在姨奶奶手里却是轻松自如,而
期刊
阅读教学一方面要紧扣文本,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抓住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人本和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通常我们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而前置作业是在生本教育“先学后教”理念下,把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的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以达到为新课做预习、铺垫、指引的效果。在农村小学多年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精”:大道至简,因简而精  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以走读为主,有时回家还要承担一些农
期刊
兴趣是倾向与认识研究和获得事物的心理特征。兴趣不仅关系到学习的质量,而且更关系到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要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必须首先培养学
所谓“导入”,就是开导、引入。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快速启动教学,并成功串联起教学的各环节。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为课堂主体环节做好铺垫,从而帮助学生调整感情,进入情景。因此,不断创新导入方法,便于教师随时调用组合,在增强语文教师课堂吸引力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师素质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下面结合具体的导入方法来谈一谈。  一、开门见山式,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不枝不蔓,单刀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第一单元的《巫山、巫峡》一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①由于《古代汉语》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于是就牵扯到繁体转化为简体的问题。其中的“巘”②字,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③,在第443页找到了该字。作字头的是“巘”字,而在该字典的凡例第5条中清清楚楚地写着:“已简化的汉字,
文章研究了环己酮液相催化合成环己烯基环己酮过程中,不同种类酸催化剂的作用规律和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强质子酸催化反应的速率较快,催化反应活性亦高,但后处理需经中和、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