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阳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从^性的视角对“文革”这一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重构与再现,颠覆了大多数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并进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表意系统 人性 重构
  
  姜文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为了表述的方便简称为《阳光》)曾荣获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最佳影片奖。该片不仅包孕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意蕴,而且还隐含着独特而精巧的艺术内涵与商业资质,是一部实现了艺术与票房双赢的不可多得的国产优秀影片。因而,十多年来该片一直成为学者和影评家们关注与解剖的对象。
  笔者以为,本片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思想意蕴,这一点主要通过其表意系统得以呈现。其次,本片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令人称道。
  表意系统可以视为一部电影思想内涵外化的过程与体现,是索绪尔所指称的“所指”的呈现与表达。就本片而言,其表意系统丰富而复杂,笔者仅择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两点进行论述。
  
  一、指涉两大禁忌
  
  第一个禁忌是政治。《阳光》虽然讲述的是关于一个懵懂少年与一群问题青年的成长故事,但其语境是“文革”这一非常敏感而特殊的历史时段。影片表面上的轻松、青春与阳光灿烂,难以掩饰高度扭曲与异化的政治阴霾给本真的人性所带来的戗害与摧残。虽然导演把围绕主人公发生的所有关于青春、快乐与成长的故事都置于“文革”这一颠倒黑白、扭曲人性的特殊背景之下,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对比反差效果,也契合了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关于那段特殊历史的文化记忆。但毫无疑问,无论从什么角度通过什么方式来指涉那段不算光彩的历史,仍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的。本片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影片建构了一个较为奇特而不失理想的叙事语境。
  第二个禁忌是情色。中国人向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几千年来对情色之事一直讳莫如深。虽然在历史上就有文学作品如《金瓶梅》以及大量所谓的“宫帏秘笈”、“房事宝典”和《春宫画》等作品传世,乃至流播甚广。但是,无一例外它们都被驱赶出主流文化的领地,以一种边缘化和非主流的姿态生存繁衍着。《阳光》在其故事情节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指涉了这一敏感区域:如部队礼堂观看的“内部资料片”——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全裸女人镜头马小军面对挂在卧室墙上的米兰的照片的性幻想;穿着泳装、暴露而充满肉感的米兰的胸部、大腿和臀部的特写以至让懵懂少年马小军心猿意马马小军抑制不住对米兰的性冲动意欲强行“零距离接触”未果,而导致米兰胸部袒露“春光乍泄”等等,这些都是本部影片的情色元素,亦可视为是对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国人的性观念与传统道德观念底线的冲击与考验,也是对当时国产影片创作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大胆突破与创新的有效尝试。
  
  二、重新书写历史
  
  “文革”留给绝大多数人的文化记忆是混乱、黑白颠倒、伤痕、暴力与恐怖,因此,在“后文革”时代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书写方式也极其简单与整齐划一:控诉与反思。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历史是多元而丰富的,当我们一味地从主流或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一段历史的时候,虽然它能确保我们视角基点的正确性,但有时亦不免使我们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忽略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对之作出过于简单和片面的理解与评价。
  对于“文革”,历史早有定论,毋庸置疑。但拂去历史的尘埃,还有没有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文革”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呢?关于这一点,国内早有学者发表过见解。上海大学教授、学者朱学勤认为,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文革”:前一个是人们已经或还在控诉的“文革”,它当然是黑暗、混乱加血腥的;但在这个“文革”的下面,还有另外一个不为我们所熟悉的“文革”,曾在黑暗血腥之下游窜着思想的火星,类似鲁迅所言“地火在奔突”,或可称“反文革的文革”,即是对权威的怀疑。作家韩少功也曾说过,“文化大革命”是他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只有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才明白秩序原来是可以被打破的,权威是不必害怕的。
  综观全片《阳光》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手段来完成其对历史的重新书写:
  
  1、符号的设置
  在本片中,导演通过大量符号体系的设置来完成其对影片主人公和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建构意图是非常显见的。他在片中主要构建了两大符号系统:政治符号和欲号符号。
  政治符号几乎随处可见影片一开始挥着大手的毛主席塑像;马小军、刘忆苦与另一群小混混打群架时的背景音乐《国际歌》马小军在学校里涂着红脸蛋戴着大红花,参加某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来访的欢迎仪式随处可见的政治标语和不时从高音喇叭里飘来的政治歌曲以及有关抗美援越的新闻等等。这些符号虽然都主题严肃庄重,能够很好地体现故事背景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夸张和声画分裂的处理,不仅让人感受不到政治高压带给人的时代压抑,相反产生了~种由对比冲突和反差形成的非常奇特的审美效果,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作者意欲表达的某种政治讽喻。
  欲望符号最典型的表征就是马小军在片中多次照镜子。马小军每一次照镜子,都能让我们从中读出其心理活动,都显得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第一次照镜是在撬开父亲的抽屉,偷戴上其父的军功章之后对着镜子走正步、行军礼。明显地流露出其与身俱来的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渴望长大的心理状态。第二次照镜是在挨了“派出所的人”的殴打和训斥之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到家里,对着镜中的自己发狠耍威风,把镜中自我当成自己的假想敌或复仇对象。表现了其对于强权和暴力的不满与反抗,也折射出其以暴易暴的心理体验与心理阴影。第三次照镜是在到米兰家里与米“约会”时,看着水房里弯腰清洗头发的米兰露出丰胰的腰肢l借为米兰浇水冲头之机,对着米兰面前的镜子做了几个鬼脸。这一不太显眼的动作,恰到好处地刻画了马小军的心理轨迹:他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以和米兰亲近的机会,并非出于所谓纯真的“爱情”,而是一种再真实不过的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性成熟的本能“欲望”流露。这一点,从后面马小军在“莫斯科餐厅”当众戏弄、喝斥米兰以及在游泳时戏耍米兰,冲进米兰家里试图与之强行交欢等一系列情节中可以得到印证。
  
  2、细节的运用
  影片中大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我们而言非常陌生的“文革”,从而产生一种因无法与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相重合而形成“叠影”的独特审美体验与感受。
  比如片中人物于北蓓,是一个终日混迹于小青年堆里的时髦女青年,也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青年。抽烟、酗酒、打架、闯澡堂,无所不为。她的大胆和开放有时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男生澡堂原本是女人的禁区,她却能“单骑间关”;口红,在极左时期被理所当然地定义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她却能把嘴巴涂得胜过猴儿屁股,然后追着马小军他们为其“盖公章”等。这些情节都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好像与那个时代的现实与氛围严重不符,也与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与想象严重错位,但是这不和谐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存在即是合理”的真实性:在一个长期为政治高压所笼罩的时代,人性的解放和性意识的觉醒有如巨石下的种子,破土之势无可阻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略去于的性别,把其看作一个符码,透过这一符码,我们能够对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那个“文革”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
  
  3、人物的塑造
  《阳光》这部影片没有给我们塑造属于“文革”这一特定时代所特有的标志性人物——“革命”者和“被革命”者,也没有去表现“革命闯将”们狂飙突进、急风暴雨般的“革命斗争”以及被专政对象们如何地被污辱、被损害等。一句话,它没有直面那个时代的主流,而是选择了一些末流或非主流的人与事。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都是“超然”于那个时代的,或者可视作是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如果脱去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外衣,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马小军、刘忆苦、于北蓓、米兰等人物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合适的,都能找到其存在的理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时代的烙印,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属于人性本身的尤其是属于青年人的那些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
  因此,正如鲁迅所言之“永恒的人性”,不仅是该片导演和创作者们回望、审视与再现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而且也构成本片着力要宣扬与表达的思想主题。创作者们的这一视角,不但使本片产生了一种奇妙而独特的审美效果,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本片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而且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在丰富我国历史题材电影的叙事手段与表现技法的同时,也为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历史,还原与再现历史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海霞,女,河南鹤壁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理论研究。  最近,根据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以其细腻、精致、平淡、含蓄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引起影坛内外的瞩目。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山楂树之恋》文革时期爱情的主题,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的政治文化气候中,被“误判”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女被迫分离二十年后重新归来,却发现一直
[摘要] 派拉蒙出品的喜剧《在云端》[Up in the Air)由乔治克鲁尼和薇拉法米嘉两大巨星出演,根据沃尔特科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荣获2009年美国国家评论奖年度最佳影片,导演向人们传达了关于爱的思考,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 《在云端》 语言 力量    一、引言:影片内空概述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沃尔特·肯的同名小说,有人看过
[摘要]在追求新、异、奇现代电影价值观的今天,仍然有人在创造视听盛宴的同时苦心追寻着质朴的人性和优美的诗意。陈凯歌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崛起成长变化的30年里,东方情愫是他电影中不变的主旋律。他的电影充满着诗意,他力求将完美典雅的摄影镜头、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和内在情感、人性的含蓄表达融为一体,在他泛黄的回忆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境生像外的多样化影像。  [关键词] 诗意电影 陈凯歌 诗意性 意境  d
[摘要] 电视剧《闪婚》、《裸婚时代》等展示了80后一代人的爱恋行为,他们遭遇了和《伤逝》中同样的爱情婚姻困境。但相比于《伤逝》,主体在生存环境面前却有了更强或更自主的应对姿态,表现的情绪整体趋向于自尊、自嘲与怀旧。  [关键词] 《伤逝》 80后婚恋题材 困境 情绪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15  80后婚恋题材的爱恋行为与《伤逝》: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位深刻影响了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著名导演,他与马丁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同被列为新好莱坞运动第二梯队的主力干将。他接受过正规的电影艺术教育,加州洛杉矶分校导演系科班出身,深受学院派影响,因而不算是美国导演界的异类。然而,在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上,他突破好莱坞的经典创作模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1]著名作品有《现代启示录》《教父》三部曲和《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等。作为名噪
[摘要]作为艺术,光和影是电影非常重要的元素。《碧罗雪山》中的光和影的处理使影片的生命、情绪、造型和风格得以完整展现。  [关键词]《碧罗雪山》 光影    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无论它的表现有多么真实。  《碧罗雪山》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原生態的演员表演和全部同期录音的少数民族语言对白,都不能掩盖它是一部很美的艺术片的实质。在这部平实而细腻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语言的美,例如“光”。“我们看
《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是许鞍华在“后新浪潮”时代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之作。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具体影像上消解了宏观背景,情感等软性因素更加突出,无论镜头技巧还是题材内容上的审美都更具有现实性、平民化色彩。同时,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又蕴藏着其一贯秉承的诗意氛围。这种氛围不同于日本式诗意影片整体充斥的浪漫色彩或是如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写意,许鞍华所追寻的,是世俗生活中朴素的平民美学。  一、主题意蕴:平
【作者简介】  朱茂青,女,四川康定人,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厅面上项目:乡土文学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1SB118)之阶段性成果。  2013年中国首部原创彝族微电影《彝剧》以彝剧诞生过程为主线,采用大电影的拍摄方式,实景实录,原生态地展示了彝族民间艺术家为弘扬民族文化所作的不懈努力。彝剧,是50年代的云南楚雄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
[摘要] 台湾导演侯孝贤,缘起于八十年代台湾艺术电影的中坚力量。他的《恋恋风尘》中运用长镜头表现了一种至真至纯的“乡土”情结,始终以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真诚地关注普通个体在社会历史政治变迁中的命运。其独特的对电影美学的解构方式,于朴素平淡中展现出中国古典美学影响下的诗性情怀。  [关键词] 侯孝贤 《恋恋风尘》 长镜头 电影美学 乡土情结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创作走入低谷,
摘要 电影《小孩不笨2》深入探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的主题,该片渗透出来的教育理念,令人深思。因此,加强沟通,运用赏识教育,宽容是消除代沟、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孩不笨2》 教育理念 宽容 赏识教育 代沟    一    新加坡导演梁智强2002年执导了《小孩不笨1》(内地上映时改名为《憨仔鬼精灵》,深受观众好评。根据该片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