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录的民族记忆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朱茂青,女,四川康定人,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厅面上项目:乡土文学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1SB118)之阶段性成果。
  2013年中国首部原创彝族微电影《彝剧》以彝剧诞生过程为主线,采用大电影的拍摄方式,实景实录,原生态地展示了彝族民间艺术家为弘扬民族文化所作的不懈努力。彝剧,是50年代的云南楚雄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至今,彝剧已有近百个剧目,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戏剧界遭遇危机,探寻发展途径之际,少数民族戏剧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了走出困境的一种可能。以微电影的方式,通过网络,迅速、广范地让受众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彝剧,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戏剧精品,《彝剧》首先在戏剧界有着积极的开拓作用。《彝剧》虽然是一部微电影,没有圆熟、多样的拍摄技巧,启用的所有演员均是彝族民间艺人,也没有呈现精美或震撼的视听效果,但它所具备的思想、文化、艺术等价值并不逊于普通的大电影。电影中有对楚雄彝族原生态展示,对其思想、情感、文化、艺术等的反映,是对少数民族电影拍摄的丰富,对我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展示。
  一、意识形态方面,彝剧反映了解放后彝家人对科学、民主等现代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影片开头,在颇具民族特色的唢呐、长号的喜乐声中,队长高调宣布:“今天是麻秸村的大喜日子。”对整个电影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所谓“大喜”即是当地要办一所农民文化学校。当时的麻秸村“只有两三个人识字”。村长号召“要适应新社会、新发展”、“读书才知道山里山外的事。”学校办成后,村里的男女青年济济一堂,甚至有人从几十公里外赶来读书上学。村里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山外人用的电灯,比山里长年使用的松明火把还亮还方便;女孩们并理直气壮地告知家人“男女平等”……从普通百姓到村里的领导,基本都达成了共识,充分表明彝族文化、思想的变迁和发展。
  当然,其中也反映了追求中遭遇的重重困难。比如学习条件差:旧仓库当教室,学生们天不亮就要出发,长途跋涉去上学;对立思想观念较强大:有很多人认为“不读书照样喝酒娶老婆”。队长聘请芦生当老师时,大毕摩也在争取他当徒弟。镜头里,一边是青年们的读书声,一边是毕摩的作法声……矛盾的高潮是小缨子生病,芦生执意从大毕摩手上抢走小缨子送入医院,大毕摩怨怒地喊:“你们会得罪神灵的”。可喜的是,因为导演从现实出发,在此,不仅仅是简单呆板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些矛盾可以用法国叙事家“格雷马斯”的叙事模式来归纳:
  这样的叙事反映出彝族当时在思想意识上的复杂和多样,也说明了彝族人在现代化道路上所作的努力,而政府的支持又促成了这一努力的成功。镜头里依次出现了队长、村长、县上相关部门的领导……他们不仅亲自观看彝剧的表演,而且耐心地指点,并给于物质上的支持,这些人物的出现代表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爱护,反映出国、民一心,共同为多元一体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影片对彝族文化和艺术的再现
  (一)整个影片形象具体地再现了彝剧的诞生
  当今的中国,戏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少数民族的剧种却以它的独特和神秘获得了中外观众的青睐,如少数民族歌剧《刘三姐》、《阿诗玛》、《文成公主》等,不仅剧作受到了认可,而且还推动了旅游、服饰、图书等产业的发展。彝剧成型较晚,源地较偏远,流传尚不广泛。通过该片,观众可在其中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剧,欣赏到最早的彝剧代表作如《半夜羊叫》等。彝剧在传统的说唱艺术中发芽开花,最初从“跳神”中借取的舞步、身段、器乐、节奏,到后来从民歌、民间舞蹈中汲取的歌舞原素使彝剧充满了独特而神秘的韵味,歌舞的形式也更能在特有的视听艺术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从演员的语言行为到声音乐器,无不体现着本土特色,真实、艺术地反映了彝族的历史与现实。
  (二)影片自然地展示了彝族独特的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化了其中的艺术效果
  片首就是夕阳余辉中作法的毕摩的身影,配上法铃清脆的叮当声和羊皮鼓的节奏,悠远的彝歌不时飘来“远古没有天和地,虎来造,分天地……”接下来的片名也是设计为彝文,并以熊熊燃烧的烈火作为背景。这样的音画设制瞬间就将人带入神秘、古老的彝族文化氛围之中。
  自然风景的烘托:远景呈现的绵延的山脉,雾气笼罩下的彝家村寨,竹楼草房,绿成了片的庄稼地……一切都给人以纯净安宁的感受;农家园子里晾晒的绣花衣衫、成串的金黄的玉米、围在一起刺绣的彝族姑娘、身着背心悍实的赶羊汉子、溪边调情对歌的青年……珠圆玉润地反映出风景民情的淳静美好。
  影片中不仅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彝族的衣、食、住、行,造成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时还有丰富精彩的彝歌民调。演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他们的穿着是典型的原住民服饰,男女老幼的出场即能成为完整的楚雄彝族服饰表演,与之对应的神态、体态、语言……完全构成合谐的原生态体系。其中的民歌更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喝酒时要唱,表达情感时要唱,甚至教学时都用彝腔彝调唱“学习歌”。影片中芦生不仅演唱,而且列举了长串的彝族调子:放羊调、合心调、梅葛调、玛莫若调……不仅让人欣赏,而且便于观众对地方艺术的了解,配之以月琴、三弦、芦笙(俗称彝家器乐三大件),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影片采用了现场同期声和背景音乐的方式,穿插期间的毕摩作法摇铃敲鼓、抛洒神水,边跳边唱,多层次、多方式的音响凭添了一份神秘悠远。乡音、野调、纯洁的自然、质朴的村民……时长不到一个小时的微电影包含了各种声色信息。
  《彝剧》虽然只是投放于网络上的微电影,但是,它介绍了彝剧的诞生和早期的发展,反映了彝族思想观念的变迁,展示了彝家独特的风情文化,集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为一体,反映了中国戏剧的多样丰富,标志着电影人在影视发展历程中孜孜不倦的探索,也表现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成熟。这类电影不以娱乐和票房、点击率取胜,而专注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艺术的开拓,值得上映、关注并流传。
其他文献
造型之美往往用于绘画与雕塑等艺术门类之中。其实造型艺术对于摄影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取景构图时,需要摄影者对被摄景物的造型有着精准而独到的判断,对被摄景物的基本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判断出一景一物的走向、动势,及其在画面构成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知道怎样去取舍,怎样去拍摄。李四平对于造型的思考、构思及方法都很独到。无论拍摄风景还是动物,都有着明确的思路和判断,这也使他的作品既构图严谨,又不失活躍。
[摘要]《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它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新颖的叙事角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南京!南京!》是近年国产电影中难得地将拍摄技巧和故事内容同时处理得都很巧妙的影片。当一个好故事与一系列的运用得当的电影拍摄技巧相遇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绝不是二者单纯的相加,而是一部电影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南京!南京!》 电影技巧 镜头语言 蒙太奇    《南京!南京!》的出
[摘要] 李安在影片中将东西方伦理形态典型化,以一种难得的视角客观审视两种文化的利弊,并凭借自己对于两种文化的了解,在电影中采用双重文化视角的策略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伦理,又以东方文化批判西方伦理,将自由与责任相统一,构建一种个人与家庭同构、和谐的伦理概念。为构建一种理想化、高度和谐完善的文化伦理范式提供了蓝图。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家庭 西方个体本位 自由 责任  当前中国正经历经济和
【作者简介】王海霞,女,河南鹤壁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理论研究。  最近,根据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以其细腻、精致、平淡、含蓄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引起影坛内外的瞩目。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山楂树之恋》文革时期爱情的主题,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的政治文化气候中,被“误判”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女被迫分离二十年后重新归来,却发现一直
[摘要] 派拉蒙出品的喜剧《在云端》[Up in the Air)由乔治克鲁尼和薇拉法米嘉两大巨星出演,根据沃尔特科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荣获2009年美国国家评论奖年度最佳影片,导演向人们传达了关于爱的思考,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 《在云端》 语言 力量    一、引言:影片内空概述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沃尔特·肯的同名小说,有人看过
[摘要]在追求新、异、奇现代电影价值观的今天,仍然有人在创造视听盛宴的同时苦心追寻着质朴的人性和优美的诗意。陈凯歌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崛起成长变化的30年里,东方情愫是他电影中不变的主旋律。他的电影充满着诗意,他力求将完美典雅的摄影镜头、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和内在情感、人性的含蓄表达融为一体,在他泛黄的回忆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境生像外的多样化影像。  [关键词] 诗意电影 陈凯歌 诗意性 意境  d
[摘要] 电视剧《闪婚》、《裸婚时代》等展示了80后一代人的爱恋行为,他们遭遇了和《伤逝》中同样的爱情婚姻困境。但相比于《伤逝》,主体在生存环境面前却有了更强或更自主的应对姿态,表现的情绪整体趋向于自尊、自嘲与怀旧。  [关键词] 《伤逝》 80后婚恋题材 困境 情绪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15  80后婚恋题材的爱恋行为与《伤逝》: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位深刻影响了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著名导演,他与马丁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同被列为新好莱坞运动第二梯队的主力干将。他接受过正规的电影艺术教育,加州洛杉矶分校导演系科班出身,深受学院派影响,因而不算是美国导演界的异类。然而,在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上,他突破好莱坞的经典创作模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1]著名作品有《现代启示录》《教父》三部曲和《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等。作为名噪
[摘要]作为艺术,光和影是电影非常重要的元素。《碧罗雪山》中的光和影的处理使影片的生命、情绪、造型和风格得以完整展现。  [关键词]《碧罗雪山》 光影    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无论它的表现有多么真实。  《碧罗雪山》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原生態的演员表演和全部同期录音的少数民族语言对白,都不能掩盖它是一部很美的艺术片的实质。在这部平实而细腻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语言的美,例如“光”。“我们看
《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是许鞍华在“后新浪潮”时代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之作。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具体影像上消解了宏观背景,情感等软性因素更加突出,无论镜头技巧还是题材内容上的审美都更具有现实性、平民化色彩。同时,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又蕴藏着其一贯秉承的诗意氛围。这种氛围不同于日本式诗意影片整体充斥的浪漫色彩或是如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写意,许鞍华所追寻的,是世俗生活中朴素的平民美学。  一、主题意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