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是许鞍华在“后新浪潮”时代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之作。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具体影像上消解了宏观背景,情感等软性因素更加突出,无论镜头技巧还是题材内容上的审美都更具有现实性、平民化色彩。同时,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又蕴藏着其一贯秉承的诗意氛围。这种氛围不同于日本式诗意影片整体充斥的浪漫色彩或是如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写意,许鞍华所追寻的,是世俗生活中朴素的平民美学。
  一、主题意蕴: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
  无论当今电影特技有多么高超,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都不能回避其所必须承载的内容与意义。没有内容,只有技术堆砌的电影必然会被淘汰。主题意蕴,即导演“为谁说话”,意图展现怎样的景象,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之所以界定许鞍华电影具备平民美学气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许鞍华电影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这两部电影表达了许鞍华电影语境中的“观世”情怀。电影将视角对准香港社会的普通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录着平凡生活中底层人物的悲欢际遇,提出了对物质社会流逝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传统情感维系的个人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许鞍华此种主题的影片可称之为“平民悲喜片”。
  在电影中,无论还原生活的故事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或结束,总会有两种情感得以展现,或是悲,或是喜。大多数生活电影看待生活要不是选择生活辛酸悲苦的角度,要不就是过于夸张的表现方式,真正能还原生活本真的,许鞍华算是为数不多的典型。“《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现实洗尽铅华大音希声, 饱含着作者对于现实的另一番心境和态度。”[1]电影并不偏向于刻画“悲情城市”天水围的悲剧面,而是通过平实记录主角贵姐的普通生活来改变外界对天水围的刻板印象。贵姐的生活是平淡的,每天搭轻轨去超市上班,摆榴莲、劈榴莲、包榴莲,下班,买菜,做饭,洗衣,和儿子在饭桌上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日复一日,琐碎而平淡。贵姐的儿子张家安,放假在家的中学生,每日无事,或在家呆着,或出去跟同学一起玩,很平常的状态。近邻梁阿婆,每天的生活也是买菜做饭。似乎生活本是这样,没有大悲大喜,只有按部就班跟随时间的脚步。
  《桃姐》被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评价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最后一部佳作,在电影中,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有了新的变奏。桃姐作为一个连完整名字都被遗忘的家佣,她一生的生活就是围绕这个家。桃姐的生活就是不停的买菜、做饭、洗衣,照顾少爷罗杰。影片所讲述的虽是主仆之情,实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当做是“母子情”,这种情感在桃姐住进老人院之后慢慢酝酿开来:少爷罗杰带桃姐去餐馆吃饭,细心的为她挑鱼刺;带桃姐去参加电影首映礼,结束之后手挽手散步回家,场面朴实温馨;照全家福时让桃姐坐在中间;桃姐完全不能动之后罗杰的悉心照料,以及临终时罗杰的悲伤,这些细节没有刻意凸显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刻意拔高温暖的人情,通过镜像反馈了平常人最真实的日子与人生,引发大众对“情”的共鸣。
  二、电影语言:平淡与诗意的镜像呈现
  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画面,画面又包括影像、构图、色彩、镜头运用等。对这些元素的不同运用使得电影语言具有或温柔或暴力的艺术感染力,也构成了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之所以认为许鞍华电影具有平民美学风格,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讲,首先,出现在镜头里的具体意象,皆是现实存在的人和物。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与《桃姐》中,处处可见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景象:人群涌动的菜市场、饭桌上简单的饭菜、买报纸送纸巾、超市促销、老人院的格子间,这些似乎与观众对于高楼耸立拥挤繁华的香港记忆大有不同。
  从导演镜头技巧的运用来说,镜头是电影语言最基本的自然单位,也是电影传情达意的最小单位。镜头的使用方式与镜头之间的组接,体现导演对当时当地事件、人物的态度,关乎整部影片风格的完整、叙事的节奏与抒情氛围的传达。这两部“平民悲喜片” 除了对远景采用仰视、俯视等特殊角度外,没有快速剪切的镜头,大都采用平视角度,这个角度与普通人生活角度一致。当然其中也穿插不少其它叙述手法,例如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运用闪回的叙述手法切入贵姐年轻时丧夫伤心的场景,短暂的插入正好回应了此时贵姐在扔掉丈夫生前穿的裤子时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起伏。固定镜头拍摄是许鞍华现实风格的基本取景模式,将机位固定住,人物或从景深镜头走出或是向景深处走去。桃姐总是从镜头前走入更远的空间,贵姐和阿婆总是从远处大的场景慢慢向镜头走来,桃姐在老人院时,多留给观众的是她消瘦的背影,这是桃姐孤寂内心的隐喻。
  同样,构图是随着电影镜头的运用而组织的。在这两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是小且近的画面。例如阿婆吃饭时的情景,镜头从门外拍摄,画面左边大半是门,透过门是瘦弱的阿婆大口吃饭的情景,这样的构图所蕴藏的不是“窥视”的快感,而是对此清冷景象的无奈与辛酸。另外,色调的使用也与整个风格契合,尤其《桃姐》中以黑、灰、暗黄为主的色调,体现老人迟暮之感。
  许鞍华最独特的风格,乃是在平淡的叙事中擅于营造诗意的意境。这种诗意是植根于平常人文化意识肌理中的诗意。《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最典型的文学式抒情段落在影片的结尾,中秋之夜,人们在广场、公园放灯点烛,烛光使得影片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老照片记录着中秋的传统习俗,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缓缓响起,犹如从遥远时空穿越而来,怀旧感油然而生,电影的时间开始于清晨,结束于月夜,具有永恒存在的意味。同样,在《桃姐》中,这种淡淡的诗意也无不体现在影片的各处。首映礼结束,罗杰与桃姐手拉手散步在街头,琴声配乐与两人细语的融合,整个画面静谧而温暖。结尾桃姐离去,老人院的校长吟着李商隐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镜头往后拉,配以昏黄的一壁枯枝的三个渐进镜头,个中或伤感或惆怅的滋味在其中绵延不绝。
  结语
  《天水围的日与夜》与《桃姐》,是许鞍华现实风格的回归。“站在平民的视角叙事,从细微处挖掘出港人内在的人情美,同时诗意追求又令人有出其不意的感动。”[2]这种平淡诗意的平民美学风格,启发着观众对于现实的关照,对人生况味、世俗人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许乐.许鞍华的现实之旅[J].电影艺术,2009(5).
  [2]王爱兵.《天水位的日与夜》——港片的另一种温情[J].电影评介,2009(19).
其他文献
[摘要] 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经不起推敲,却需要人类去慢慢推敲。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思考比比皆是,电影正以其特有的形式外化了人类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人性 理性 洞穴 解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1    人不能称之为人,直到有了人性。亚当与伊甸园的一切没有本质区别,直到他的肋骨偷吃了禁果,有了一双辨别善恶的明
造型之美往往用于绘画与雕塑等艺术门类之中。其实造型艺术对于摄影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取景构图时,需要摄影者对被摄景物的造型有着精准而独到的判断,对被摄景物的基本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判断出一景一物的走向、动势,及其在画面构成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知道怎样去取舍,怎样去拍摄。李四平对于造型的思考、构思及方法都很独到。无论拍摄风景还是动物,都有着明确的思路和判断,这也使他的作品既构图严谨,又不失活躍。
[摘要]《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它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新颖的叙事角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南京!南京!》是近年国产电影中难得地将拍摄技巧和故事内容同时处理得都很巧妙的影片。当一个好故事与一系列的运用得当的电影拍摄技巧相遇的时候,所收到的效果绝不是二者单纯的相加,而是一部电影完成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南京!南京!》 电影技巧 镜头语言 蒙太奇    《南京!南京!》的出
[摘要] 李安在影片中将东西方伦理形态典型化,以一种难得的视角客观审视两种文化的利弊,并凭借自己对于两种文化的了解,在电影中采用双重文化视角的策略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伦理,又以东方文化批判西方伦理,将自由与责任相统一,构建一种个人与家庭同构、和谐的伦理概念。为构建一种理想化、高度和谐完善的文化伦理范式提供了蓝图。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家庭 西方个体本位 自由 责任  当前中国正经历经济和
【作者简介】王海霞,女,河南鹤壁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理论研究。  最近,根据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以其细腻、精致、平淡、含蓄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引起影坛内外的瞩目。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山楂树之恋》文革时期爱情的主题,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的政治文化气候中,被“误判”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女被迫分离二十年后重新归来,却发现一直
[摘要] 派拉蒙出品的喜剧《在云端》[Up in the Air)由乔治克鲁尼和薇拉法米嘉两大巨星出演,根据沃尔特科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荣获2009年美国国家评论奖年度最佳影片,导演向人们传达了关于爱的思考,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 《在云端》 语言 力量    一、引言:影片内空概述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沃尔特·肯的同名小说,有人看过
[摘要]在追求新、异、奇现代电影价值观的今天,仍然有人在创造视听盛宴的同时苦心追寻着质朴的人性和优美的诗意。陈凯歌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崛起成长变化的30年里,东方情愫是他电影中不变的主旋律。他的电影充满着诗意,他力求将完美典雅的摄影镜头、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和内在情感、人性的含蓄表达融为一体,在他泛黄的回忆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境生像外的多样化影像。  [关键词] 诗意电影 陈凯歌 诗意性 意境  d
[摘要] 电视剧《闪婚》、《裸婚时代》等展示了80后一代人的爱恋行为,他们遭遇了和《伤逝》中同样的爱情婚姻困境。但相比于《伤逝》,主体在生存环境面前却有了更强或更自主的应对姿态,表现的情绪整体趋向于自尊、自嘲与怀旧。  [关键词] 《伤逝》 80后婚恋题材 困境 情绪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15  80后婚恋题材的爱恋行为与《伤逝》: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位深刻影响了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著名导演,他与马丁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同被列为新好莱坞运动第二梯队的主力干将。他接受过正规的电影艺术教育,加州洛杉矶分校导演系科班出身,深受学院派影响,因而不算是美国导演界的异类。然而,在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上,他突破好莱坞的经典创作模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1]著名作品有《现代启示录》《教父》三部曲和《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等。作为名噪
[摘要]作为艺术,光和影是电影非常重要的元素。《碧罗雪山》中的光和影的处理使影片的生命、情绪、造型和风格得以完整展现。  [关键词]《碧罗雪山》 光影    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无论它的表现有多么真实。  《碧罗雪山》正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原生態的演员表演和全部同期录音的少数民族语言对白,都不能掩盖它是一部很美的艺术片的实质。在这部平实而细腻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语言的美,例如“光”。“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