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 “三读法”有效背诵长篇文言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传统语言运用、思维方式、风土人情、仁人贤士的情意思想等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中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文言文,也属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然而根据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了解,《塞翁失马》(约116个字)这样篇幅的文言文对刚步入中学的孩子而言都是较长的,背记起来有一定难度。然而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增换的《河中石兽》(约250个字),到七年级下册课本里的如《伤仲永》《口技》《山市》等文言文,篇幅就更是逐步增加,更别说八年级两册书里的《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如果老师在教授这些长篇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注重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不考虑初中孩子的认知规律,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笔者在此文中就以《岳阳楼记》(约370个字)的教学为例浅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长篇文言文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去默读
   “创设情境是指运用多媒体,惟妙惟肖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实现动与静、虚与实、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换,使教学内容变得优美、易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联想,寓教于乐,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创造条件。”正如王崧舟所说的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岳阳楼记》文本内容时,我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视频和一张声像结合的图片,分别是:横无际涯的洞庭(视频),淫雨霏霏的洞庭(配上风呼啸、巨浪、虎啸猿啼声音),春和景明的洞庭(视频并配上轻音乐)。
   先请学生在默看视频和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观察到的洞庭湖景色,并说出三种情景有何不同。借助视频、图画、音乐等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文本的感知当中,并能快速说出三种情景的差别。
   接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绘相应情景的语句。
   二、声情并茂地诵读
   在创设情境默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接着是声情并茂地诵读理解课文。
   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老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变开始声情并茂地诵读。当学生读洞庭湖壮观景象时,大手掌时而情不自禁地向上一轮、时而在胸前有力一挥;当学生读到悲伤的情景时,时而手执书卷、时而手抚前胸、时而双肩紧缩、时而双眉紧蹙、时而含胸低头,尽显凄楚之态;当学生读到喜悦的情景时,时而双眉轻扬、时而嘴角轻启并伴以粲然笑靥。食指与拇指轻合作兰花指状,时而在空中轻点,像在演奏一曲轻快美妙的曲子;当学生读到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时,拳头紧握、头颅高昂、目光炯炯,一副志在必得之态……
   在创设情境默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声情并茂诵读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学生是否就能背诵默写全文了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三、高效愉悦地竞读
   如何激励学生去不断重复文段以至于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呢?这就要借助竞争机制和李阳疯狂英语中的一口气背诵法。
   一口气背诵法是李阳疯狂英语中一种常用的背诵句子的方法,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这种英语学习中背诵句子的方法用在文言文的背诵上屡试不爽。
   但是,学生的一口气毕竟有限。据笔者所教的学生证实,一口气背诵最快的学生也只能将《岳阳楼记》第一、二段全部读完,大约120个字左右。所以对于约370字的长篇文言文,一口气读完背完是不可能的。这里还需要借助板书,将整篇文章化整为零,组块记忆。五个段落分别就是五个有意义的组块,分别按照一口气背诵法背诵每一个段落。
   笔者将这些方法步骤运用于其他长篇文言文的背诵指导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创设情境默读、声情并茂诵读和高效愉悦竞读等方法,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并且还可以提升文言文学习浓厚兴趣,最终落到文化的传承上来。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点肤浅的体会和小结,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的语文课,谁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如何才能做好语文积累这篇大文章?从作文教学层面来看,可从积累思想、积累生活以及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进行操作。   1.积累思想观点。大家都知道,写作最头疼的是肚中无物、无话可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说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或者也就是经常有专家说的,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要想写
期刊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丰富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柳叶吐翠的春天
期刊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还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上。乌申斯基说过,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若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会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变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被传统教育观念所禁锢,热衷于填鸭式教学,以题海
期刊
一、以文体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备课前必须回答“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最该学习什么”的问题。《香菱学诗》,是一篇经典小说的节选,小说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另外该节选文段的诗歌鉴赏、情景刻画和艺术技巧都可谓浓墨重彩。这些内容不需要,也不可能融合进一课里。确立核心内容继而围绕其展开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于是就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通过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期刊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陆机《文赋》)。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重要。   一、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
期刊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
期刊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最近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他特别指出:语言这个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本民族语、学民族共同语和学外国语,具有轻重缓急的层次,但作为中国孩子、中国公民首先必须学好并逐步达到精通的无疑应该是民族共同语的汉语,即汉民族的母语。   著名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等等。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这些年,对于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办学理念,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认同感。该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起点在哪里、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才能在一线教学中具体贯彻落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而教,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而育”,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是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工作与最根本的追求。我以为,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尽好教师天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