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是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关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最近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他特别指出:语言这个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本民族语、学民族共同语和学外国语,具有轻重缓急的层次,但作为中国孩子、中国公民首先必须学好并逐步达到精通的无疑应该是民族共同语的汉语,即汉民族的母语。
   著名语文教育学家、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顾黄初,尖锐地批评当前教育界正涌现出的一种思潮:片面地认为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环境影响要远胜于学校教育,倒是中国不生学习外国语万万马虎不得。过去有这么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却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学好外国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在全国城市和农村,无论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无一例外地过份强化外语教育。他说,在他看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从根本上讲,或者从全国大面积范围内来说,无一例外地要强化母语教育。把汉民族共同语即汉语的基础下功夫夯结实、夯牢固,以此作为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前提。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作为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生毕竟生活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中学生狂言:“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由此一语,就可以推想语文不受重视的情况。
   语文,难道真的是整天的题海战术、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吗?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到生活中寻找。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还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展现一番。相信任何人都乐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以沉重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那是一个被侵略的小村庄,正在上学的学生被告知将来不能再上语文课了,还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他们的教师,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失落又不失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永远不会中断,犹如不落的太阳!”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将不再以单独的一个存在,所有信息与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信息与网络,人将无法生存。如果把衣、食、住、行看作人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那么,毫无异议,信息则是人生存的第二大基本需要。而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二者的位置显然应该倒过来,信息将是人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离开信息,人将无法衣、食、住、行。生活在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而信息的负载者是语言,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口头语言也好,书面语言也好,因特网上的视听也好,都是语言形式。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更直接、更全面的作用。它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劳动素质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关键。
其他文献
梦想是花,播下种子,需要用汗水去浇灌;梦想是树,种下小苗,需要用耐心去呵护,总有一天,花会绽放,树会成长。   梦想,潜移默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不曾疲惫,不曾停下。   追逐梦想的路在哪里?并不知道,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已踏上这条漫长的路。人生路上,注定会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去奋斗。喜欢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喜欢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这些作品也是朋友的挚爱,郭敬明和韩寒是
期刊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它的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而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于是缺乏美感的教
期刊
名著是文学的精华,是经历史的筛选沉淀下来的人类最优秀、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
期刊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的语文课,谁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如何才能做好语文积累这篇大文章?从作文教学层面来看,可从积累思想、积累生活以及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进行操作。   1.积累思想观点。大家都知道,写作最头疼的是肚中无物、无话可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说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或者也就是经常有专家说的,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要想写
期刊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丰富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柳叶吐翠的春天
期刊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还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上。乌申斯基说过,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若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会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变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被传统教育观念所禁锢,热衷于填鸭式教学,以题海
期刊
一、以文体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备课前必须回答“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最该学习什么”的问题。《香菱学诗》,是一篇经典小说的节选,小说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另外该节选文段的诗歌鉴赏、情景刻画和艺术技巧都可谓浓墨重彩。这些内容不需要,也不可能融合进一课里。确立核心内容继而围绕其展开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于是就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通过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期刊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陆机《文赋》)。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重要。   一、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
期刊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