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探究性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等等。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把探究性学习理解为: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
   要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以点拨和补充,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应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二、培养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他们的见解,要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教师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对课文的寓意发表看法,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争辩。通过争论,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哲理。要肯定学生探究精神的可贵,并激励他们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可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学生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公和乡人。这时可给学生讲述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学生重新思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新的评论:可以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可以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也可以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躁冒进;还可以对鲁庄公进行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教师诚恳的表扬。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有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其他文献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它的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而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于是缺乏美感的教
期刊
名著是文学的精华,是经历史的筛选沉淀下来的人类最优秀、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
期刊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的语文课,谁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如何才能做好语文积累这篇大文章?从作文教学层面来看,可从积累思想、积累生活以及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进行操作。   1.积累思想观点。大家都知道,写作最头疼的是肚中无物、无话可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说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或者也就是经常有专家说的,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要想写
期刊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丰富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柳叶吐翠的春天
期刊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还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上。乌申斯基说过,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若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会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改变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被传统教育观念所禁锢,热衷于填鸭式教学,以题海
期刊
一、以文体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备课前必须回答“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最该学习什么”的问题。《香菱学诗》,是一篇经典小说的节选,小说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另外该节选文段的诗歌鉴赏、情景刻画和艺术技巧都可谓浓墨重彩。这些内容不需要,也不可能融合进一课里。确立核心内容继而围绕其展开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于是就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通过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期刊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陆机《文赋》)。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很重要。   一、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
期刊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非自己表达需要;写的文章材料来源于作文选,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观点,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主动、
期刊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最近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他特别指出:语言这个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本民族语、学民族共同语和学外国语,具有轻重缓急的层次,但作为中国孩子、中国公民首先必须学好并逐步达到精通的无疑应该是民族共同语的汉语,即汉民族的母语。   著名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