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0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课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就近年来的调查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我浅显地谈谈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几种策略。
  1 品味语言——感悟深深的情
  先看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尊严》,指导学生朗读哈默与镇长杰克逊大叔的对话部分。
  (原文)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哈默的话呢?
  生:我们应该大声读,表示他很坚决。
  师:说得好,我们就大声来读这段话吧。
  (学生大声朗读,有的学生甚至叫起来。)
  师:(似乎还不满意)语气还是不够坚定,注意到句末的感叹号了吗?语气再加重一些。
  生:更加声嘶力竭的读起来……
  其实,理解与朗读是相互依存的。脱离语言的理解感悟,一味强调外在形式的朗读,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无法打动学生心灵。只有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品味语言,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如上面的案例,可以从品味年轻人的神态的入手,抓住语言的关键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下面的引导方式可供参考——
  “年轻人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他心里会想什么?”
  “你注意到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个细节了吗?从这个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深切感受到,年轻的哈默是在极度饥饿,非常渴望食物的情况下,拒绝镇长的施舍的。从这些细致的描绘中,充分感受到年轻人“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尊严,那种油然而生的敬意,自然会在朗读中真切的表达出来。
  2 联系语境——撩拨款款的情
  语境即语言环境,相同的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高傲”一词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而丰子恺先生的文章《白鹅》,以“高傲”统领全篇。第一段“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分明饱含着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中,作者还多处运用反语来表达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白鹅》一课幽默风趣的语言,煞有介事的渲染,好似嗔怪却流露着亲昵,充满了爱意。这些真切的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语言环境中的。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词语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朗读自然也就消失了色彩。
  又如,在指导《鸟的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句时,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读这一句话,学生看似读得不错,但不一定真正理解甚至没有读进去。因为这是脱离了语境的朗读,容易使完整的语言支离破碎,语感的培养也会受到抑制。作者巴金先生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赞叹,是基于看到这株奇特美丽的榕树,看到榕树勃勃的生命力,情不自禁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南国的美不胜收。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仿佛把它全部生命力展现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教师可问:这段话写出了榕树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体会词句,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作者是由眼中之景到心中之爱。如果再让学生读这段话,他们会把那种兴奋以及对榕树、南国的爱表达地更加真切。
  3 渲染情境——洋溢浓浓的情
  所谓情境即“情景;境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 朗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利用多种手段适当渲染,恰当烘托,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创设情境对于有感情朗读具有得天独厚、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3.1 突出形象,展现画面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长城》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万里长城的壮观画面。当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傲然屹立在眼前时,学生定然会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朗读中,自然会用无限的自豪表达内心由衷的赞美,深情的朗读和形象的画面融会在一起,相映生色,相得益彰。
  3.2 借助音响,激发想象
  文学的意境与音乐的情境是相通的。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响,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
  《乡下人家》一课,每一幅画面都是一首迷人的乡间小曲。当夕阳西下月亮升起,纺织娘轻唱的时候,舒缓的《小夜曲》悄然飘起,在这美妙的乐曲的旋律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乡间迷人的月夜,仿佛嗅到乡下人家独特、诱人的气息。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文字融为一体,与缥缈的月色融为一体,深情的朗读更会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
  3.3 语言描绘,扣动心灵
  教师适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绘,在朗读教学中,往往会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是这样描绘无法用音像再现的人间仙境的——“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
  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三者适当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浓浓的情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
  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问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得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总之,在朗读教学中只有加强指导,读进文本,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方法,才能使朗读教学省时高效。
其他文献
【摘要】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插图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插图;听;说;读;写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8-02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靠语言实践获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01-0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构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了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精神为载体,以教师点拨为指导的团队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弘扬。语文课堂如何建构起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学习的呢?  1 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的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经济类的项目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信息实务化”学习领域课程为例,探索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6-0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一种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一个完整工作程序的课程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9-02    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了问题和挑战,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发展,班级管理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充满了辩证法。本人着眼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体会了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辩证地处理很多矛盾。  1 辩证把握冷处理和热处理  班主任作为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02-01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在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课堂视为主阵地,充分发挥了新教材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4-02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归宿。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的变化。如何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