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写出富有“钙质”的文章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缺乏一种昂扬而又大气的文笔,缺乏一种飞扬的激情,缺乏一种作文语言的磅礴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华丽有余、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的‘缺钙’文”。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有以下一些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导致写作源泉枯竭;学生作文偏重个人情感的主观宣泄,缺乏思想的灵气;受影视作品、言情小说的长期影响,学生作文感染了软骨症;社会的阴暗面、应试教育对学生负面影响,学生作文陷入灰色泥淖……这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作文,学生将迷茫、痛苦、关注自我等等都体现在作文中,从而失去了赖以支撑作文的“钙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钙质”的文章来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就是过于含情脉脉,过于养气和顺心,这不是中学生应有的风范。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城市贫困职工潸然泪下,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一个真正有风范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他们的目光应该经常投注在这些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大事上,过多地写些“小情感”、“小境界”、“小趣味”、“小风波”,不免会钝化思想的敏感度。总之,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文字就多了几分脂粉气,少了几分动人心魄的力量。
  1.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我们可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种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视“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有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2.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熊猫泼硫酸”一事,我们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论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智育重于德育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某些事件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二、引导学生审视自我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意识包括对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情操观念、人生目标等等的把握和认识。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应是水乳交融的,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人文意识就提升了。
  1.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许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呈现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虚以待日、空乏无聊。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我们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背后的力量,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进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
  2.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无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原汁原味的作文素材。
  所有这些,都是让学生去审视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和作文理念,让生活陶冶人,让人在生活中观察自己,继而磨励和打造人文的眼光与精神。
  
  三、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积累“钙质”语言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1.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的情感富有人生哲理。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品位和内涵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鉴赏。
  2.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开拓作文的视野。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百草园”,关注民生民情,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阅读洋溢高昂正义的作品,升华思想境界,积累具有“钙质”的语言,才能真正让学生作文展现健美的风姿。
  
  (作者单位:无锡市梅里中学)
其他文献
有一天上课,叫一名来自内地的男同学起来朗读李白古体诗《将进酒》。没曾想,他用一口纯正的河南方言抑扬顿挫地这么一读,使得全班同学忍俊不禁,笑却又不敢放肆地大笑,怕伤了同学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看重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但面对着充斥校园的形形色色的作文刊物,我却不免有些担忧。诚然,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读书万卷”、“下笔有言”,但令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困惑的是,学生们却对这些校园小刊物“情有独钟”。这并非是里面有多么曲折动人的情节,而在于它们的“工具性”。写一篇作文,不用费多大周折,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供其瞒天过海的“绝配”。这样一来无需费心劳神,只需大笔一挥,就可
在“诊出就治疗”时代,对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疾病特征和西医药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作家写文章,莫不着眼于宏观,落笔于微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分析作品时,不能对每一部分都用同样的力气,而是要对细节加以特殊注意。从前教学《背影》,多注意父亲的“背影”和儿子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缺乏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常常是要上作文课了,老师信手拈来一个题目或材料,就让学生写作,至于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次写作训练和前一次有什么承接关系,与下一次又有什么联系,根本不去考虑。这一次写这个题,下一次写那个题,以题为序列,其实是无目标无序列。这样的作文在评价时,也就缺乏针对性,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评讲,错字、别字、标点、立意构思、照应衔接、语言表达等,什么都想解决
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于2004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18岁~69岁成年公
谈到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讨论最多的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其或毁或誉或毁誉参半。相比之下,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路瓦栽却被人们忽视了。其实,路瓦栽也是作品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以为,路瓦栽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其为人和品质令人钦佩,值得我们颂扬和学习。    一、乐观豁达的性格,纯朴善良的心灵    路瓦栽是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当“住宅的
去年年底,本地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语文新课标研讨会,近千名初中语文教师观摩了两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接着由省教研室一位教研员和某教育出版社一位副主编分别对两节课进行点评
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并探讨其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