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的一句话。那被苏霍姆林斯基感叹的“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被冠以另一名称——“后进生”。“后进生”一直是教育工作的“老大难”,他们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内向,敏感而脆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后进生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调节一个“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可见,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多么的困难。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肤色各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兴趣有偏差,情感态度有强弱,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班级也是如此。一个班级,一般都有几十名学生组成,正如一只木桶由若干块木板组成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优”有“差”。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每个班都会有“后进生”存在这样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面对这些“后进生”,教师们通常显得非常着急,会使用所掌握的各种办法来转化他们,教他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勤奋学习的好处。但往往效果都不太好,有的是转而不化、化而不优,有的可以说是“顽固不化”。这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无奈。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必须去面对。与其天天抱怨、消极对待,倒不如主动去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不同。没有最后,哪有第一呢?试想,我们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人都上大学是不可能的,而且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也不允许。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有高级人才,也有很平庸的泛泛之辈,就跟我们这一代同龄人,每一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些认识,我们的心态才会平衡,我们就能正确面对那些“淘气包”,以平常心教育平常人,教育的本来面貌就是如此。
  
  二、拥有一颗“爱心”
  
  凡是当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后进生” 一直是教育工作的“老大难”,他们长期处于一个受歧视、受冷落的环境中,内心具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对抗心理,一时间难以与之沟通。然而这一心理现象的另一面却是有着共同的心理需求:渴望被尊重、被肯定。“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这句老生常谈之言道出了“后进生”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投入情感,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喜欢优等生是每位教师容易做到的,可是爱那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其实,那些“难看”的孩子,就像是遭受到意外伤害的花朵,他们更需要格外精心地呵护。有时我们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爱心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信任“后进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教育者要想了解“后进生”,必须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用温暖的双手爱抚他们;用赏识的目光、语言激励他们。上课时,教师的眼神多光顾后进生,讲到难度大点的知识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他带去鼓舞和信心;提问时,设计浅显的题留给后进生,只要他的回答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热情鼓励和表场;批改作业时,后进生的作业做到精批细改,并加上“老师为你的进步鼓掌”、“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齐努力”、“谢谢你的配合”等热情的批语。当“后进生”拿到作业时,这些批语犹如添加剂、兴奋剂、催化剂,他们会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有班主任对后进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后进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三、培养一颗“耐心”
  
  后进生的形成不是一日而成的,他们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长期的懒惰,加之自身缺乏自制力,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甚至会旧疾未去,又添新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用宽广的胸怀,博大的爱去包容一切。对“后进生”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何况教育者所雕琢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这些在中小学阶段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因此,作为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就要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一种压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用毕生的精力和爱去感化每一颗单纯而脆弱的心,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四、持有一份“宽容”
  
  人都会做错事,更何况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后进生”?我们经常喊:“理解万岁!”成人需要理解,小学生更需要理解、宽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常常有一些近乎离奇的想法与做法。对此,班主任首先要有一个认识: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后进生”犯错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不能寄希望通过一次的说服教育就解决问题,更不能采用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和行为,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们,而要以一颗慈爱的心善待“后进生”的缺点和错误,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间,多采用这样的词语:你认为这件事……和你有怎样的想法等,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对“后进生”偶尔出现的错误,或者程度较轻的问题,班主任应采用“无错原则”处理,给学生以宽容,给他提个醒,让他知道自己错了,改正就行了。
  宽容是“后进生”转化的“润滑剂”。但宽容不是回避,任其发展,也绝非不讲原则。对于后进生来说,由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如:迟到;不戴红领巾;忘带课本、文具盒;组织纪律涣散是常有的事。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认为只是一件小事,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马虎了事。我们要重视,在管理中要细致地对待。像后进生迟到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中首先要分析情况,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迟到有各种原因,我们在听取他们陈述的理由后,要主动和家长联系,了解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后再视具体情况制订教育措施。这样做,既能找到学生迟到的原因,让家长配合学校处理好学生的迟到以及更多的问题,同时又给学生陈
  述理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好的心态下自觉接受老师的要求,慢慢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五、把握一次“契机”
  
  心态、爱心、耐心、宽容是班主任进行“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并把我那一次次稍纵即逝的“契机”,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司是我班里个头最高的一个男孩,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充满着阳光与帅气,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乍一看,谁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孩子。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他是班里最让任课老师头疼的一个孩子,倔强、随便拿人东西、说谎、贪玩、不完成作业……似乎“后进生”常犯的毛病都能在他身上不定期地出现。为了帮助他,我想了很多办法对他进行教育,但效果只能维持短短几天,我绞尽脑汁地在他身上寻找闪光点,可他毕竟是一个没有特长的学生,就在我对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谈话,我注意到在我批评他时,他不再像以往那样为自己的错误强词夺理地找借口,而是一副温顺承认错误的样子。透过他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可以挖掘的星星之火,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闪光点吗?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教育契机吗?我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扶持这颗幼小的萌芽。于是我在班级及时表扬了他这种虚心接受意见的行为。放学后,我来到教室和同学们聊天,当问到他家最近有什么喜事时,他开心地告诉我他的妈妈回来了。看着他从未有过的由衷的笑容,我知道转化他的最佳时机已经来到。课后我多次家访、找他谈心,充分肯定相信他的同时并耐心帮他分析错误的成因及危害。每次愉快的谈话后,我都要善意地提出一个只须他稍微努力就能改正的缺点。在班级我暗自留心创造一切可以让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当小组长、纪律监督员、卫生检查员、活动小队的队长。当久违了的自幼就缺失的母爱重新拥有的时候,孩子的心性变了,态度变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发现并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能让学生触动心灵的时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戚怀顺,《浅谈双差生的教育策略》.
其他文献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
期刊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
期刊
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把培养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用愈加普遍。我认为教师应将Internet教育与多媒体教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传授新课或系统复习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是以电脑为指挥中心,将摄像机、数码影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实物投影机、影碟机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政
期刊
《课程标准》以旧大纲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并使之更加完善。与原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    《课程标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总之,积极的兴趣,是促使人们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原动力。要加强中师历史教学地位,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改进“灌输法”    目前,中师历史课上大部分教师采用最多的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当然,由于学生对
期刊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大到周围的建筑物,
期刊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美学是在体育实践中发展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不仅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美的表现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还要研究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反映及表现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质上则是对我们21世纪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期刊
情感品质对人的影响是长期广泛和深刻的,拥有良好情感品质是一个人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上佳场所。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情感品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起师生共鸣,逐渐形成他们的良好情感品质。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场地上都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情感表现。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物最深的情感认识,可表现为一种倾向,
期刊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呢?     一、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