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c3d4e5f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图1):请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图中各个图形的周长。
  师:图中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1:周长是16cm。
  师:图中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14cm。
  师:再看这个组合图形(电脑动态显示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复制后粘贴在一起,即长方形粘贴在正方形的右侧),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3:30cm。
  生4:26厘米。
  生5:28厘米。
  ……
  师:同学们,一个方格是1厘米,我们一起数数吧,看看到底是多少厘米。
  ……
  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教材并没有给出周长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围一围、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感知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在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理解不了、学不会周长概念,于是在呈现习题时展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动态拼接,且反复强调拼接后图形的特点,最后索性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周长,其目的是想要学生理解拼接中的重合部分,使学生学会用简便算法将重合的部分减掉得到图形的周长,但这样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尽管教师不断地给予暗示和启发,学生依然如云里雾里,不得章法,到最后还是只知“皮毛”,不知“入里”。
  从教学片断一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是做了一番研究的,备课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但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师一手“包办”所致。
  1.“包办”,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周长,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又要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巩固学生的认知。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牢牢地占据、控制着课堂,将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把他们置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当教师将多边形通过动态复制粘贴的形式呈现时,对那些本来就不清楚周长是什么的学生来说,无疑又增加了一重迷雾,使其越发茫然。
  2.“包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多边形的周长算法并非仅有一种,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针对这道习题展开思考,寻找不同的算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巩固认知的基础上激活思维,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包办,则使学生认为老师讲的解法才是正确的,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片断二:
  师:你能指出周长是哪里吗?怎么才能求出周长呢?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1:这个图形是由两个图形拼成的,所以它的周长是16 14=30(厘米)。
  生2:不对。我一格一格数过,周长是26厘米。
  生3:4 4 9 2 5 2=26(厘米)。
  师:我们一起来拼一拼,看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4:我看见多了2厘米,所以不是30厘米。
  生5:不对。多了2个2厘米,要减去这4厘米,所以它的周长是26厘米。
  生6:我还有个办法。将这个多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行了。
  师:好的。我们一起看看,变成长方形后周长变了没有?
  生7:没变,就是26厘米。
  ……
  反思:上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师从引导学生指认周长开始,到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再到关键时刻的点拨,时时都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实践证明,教师教学中只要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的思维就能自由飞翔。
  1.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有人说,数学教学的高超艺术在于深入浅出,即教师要备好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片断二中,一开始教师就抓住数学思维的本质,从学生指认周长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周长的算法。当学生发生争执时,教师及时地进行有效的点拨,并运用动态呈现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关键之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既可以运用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减去重合部分求出拼接后长方形的周长,又可以采用拼接方式求出拼接后长方形的周长,让问题立刻变得“柳暗花明”,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获得了有力提升。
  2.尊重个体,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课堂的设计,推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片断二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交流、自由选择,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毫无疑问,数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来自于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放手了,课堂就会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飞翔。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概念奶”背后的秘密  舒化奶。舒化奶是指有效解决乳糖不耐受或乳糖酶缺乏问题的低乳糖奶。牛奶中含有乳糖,绝大多数人类断奶以后分解乳糖的能力逐渐消失。乳糖不被分解吸收,可能使微生物得到较多营养增殖,或者因为乳糖的存在,粪便中的水分较难吸收回来,所以体质较弱的小孩子喝牛奶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的情况,但不同的人具体情况差别很大。成年人因为身体机能更强,一般不会有明显感觉。因此,乳糖不耐受或乳糖酶缺乏的人喝
家庭作业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用:巩固课堂知识,巩固教学效果,掌握学习进程。少而精的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然而,传统的数学家庭作业在内容与形式上过于单一枯燥,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作业形式单一。主要以书面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这不符合小学生喜新求异的特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时,他采用这样的方法: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因为适合游人在各景点的联接而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  教学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呢?笔者认为探究、合作、创
问题生成:  航天小学 158名同学参加夏令营活动,他们要到息烽集中营参观学习,每辆车限载乘客30人,怎样租车更合适?  教学片断:  生1:158÷30,把158看作150,因为150÷30=5,所以我认为要租5辆车。  生2:我认为他的说法不对。如果租5辆车,肯定会有8名同学没有车坐,所以我觉得应该是5 1,要6辆车。  师:同学们有意见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没意见)  生3:我觉得只为8名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精彩亮点之一。探究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貌似热闹的自主探究,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探究学习的本意。那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让探究学习从“形式”走向“实效”、从“现象
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和后课标时代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对数学教育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活性高峰期。当前,怎样把《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以促进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提高,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拟定教学过程的活动。这一过程既是课堂教学
纵观课改前后多种版本的教材,发现现行国标版教材中所呈现的计算题降低了难度,这一改动是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计算教学更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小数乘小数”计算的生长点就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
教学案例一:  (出示教材中排队的情景图)  师:(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男孩排在第几?戴帽子的叔叔排在第几?(3)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回答时有些卡壳)(4)看了图,你还可以说些什么?(如穿红衣服的阿姨排在第1,小男孩前面有2人等等)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很快进入了“想想做做”环节,但第2题全班接
近年来,有效教学、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在教学一线,教师们也都在积极地探索、实践着这种理念。但是,如何才能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或者说,如何才能真正地去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真正落实轻负高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本文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思考与研究,力图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在教学中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