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由学校或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取向(orientation)即选择确定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方面、方向。
多元文化取向(multi-culture orientation)指选择和吸收多种文化的某个方向。
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取向研究(Research onMulti-culture Ori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in Foreign Language Sch001)是指我们外国语学校选择和吸收各种文化,不断引进原汁原昧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小语种教材(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和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编写的融入、渗透和取向多种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进一步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胡适既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薰陶,又系统受过西学训练。他早年就十分重视中西文化教育的汇合融通,他在引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时也自然地融入了其它西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注意到与中国社会的某些历史文化特点和现实状况相结合,力图把它改造成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期达到通俗化、社会化和中国化。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
3.基础教育类外国语学校研究现状。外国语学校要在理念上与国际接轨,各种语言的交流是基础,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渗透是关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外国语学校实验区的中小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
4.我校研究现状。我校自2000年开始,在初高中,尤其是高一和高二就开设了uEI、小语种(韩语和日语)课程,对外汉语课程,后来又自行编写了一些英语口语集训的校本课程,与国外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关系,进行交换生的互访,加强了汉语及中国的国际影响,也不断融人了外国语言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取向方面真正做到了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取向。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架起一座中西方文化的天堑,使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取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变成一条通途,所以有着极其特殊和深远的意义,是特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
1.突出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外国语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特色。
我校与澳大利亚合作,根据我省高考政策,引进了揉和了高考题型的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适合我校学情的小语种(韩语一Korean和日语一Japanese)教材,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编写的融入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但是题型都是套用省高考的模式。通过这套课程,学生能够更明朗地分辨出多元文化的差异,真正达到了多元文化的取向,多种语言的校本课程体现了外国语学校的典型特征。
2.促进外国语学校的多元文化交融。国际化作为学校变革的一种方向,做出本土化的尝试是必须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作出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美国的大部分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也将文化学习视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耶鲁大学在“文化教材提纲”(Outline Cultural Materials)中列出了100个文化总课题900个子课题和888个条目。在我国,文化教学在不同时期的大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和规定。
3.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对外语教学的效益。我们的校本课程从内容上避免了盲目照抄照搬,移植,而是学会了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新花,结新果,否则只会“水土不服”成为“四不象”,还怎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比如:首先听力部分模式套用的是江苏省高考听力的格式,但采用的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发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语音概念,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模仿标准的发音。其次,阅读理解部分的文章也结合高考的各种题型,采用百分百的欧美国家的时事或生活原文,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与中国之间所存在的理念和生活中的差异。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UEI教材:开发研究揉和了高考题型的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每周在UEI班级开设UEI课程的教学。
2.小语种教材:引进适合我校学情的日本和韩国的小语种(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教材,在我校的小语种班级(中外混合学生)及纯粹的韩语班、日语班(外籍学生)开设课程,形成一整套体现多元文化取向的小语种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
3.英语集训课程:编写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的融人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但是题型都是套用省高考的模式。在开学初进行英语集训课程的教学。
4.以人为本(Learner-centered)针对外国语学校和韩国等交换生的学情,创设中西文化融通的课程。
5.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刻苦钻研新教材,敢于面对新挑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校的实际条件以及本校及交换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征的多元文化取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6.触类旁通:本课题所涉及到的多元文化取向的校本课程渗透到整个文科和理科的教材中,所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具有整体拉动作用。
五、该研究的创新点
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外语学习时如果不了解外国文化,很难进入一种自然的情境中,理解起来就会很生涩,也会慢慢失去兴趣。本研究就此现状不断引进和更新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在保持本校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的改动、添加和嫁接,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和而不同”。具体创新点如下:
1.原生态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我校在外语课堂中尽量融入异域文化,引进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小语种教材(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和英语口语集训教材。比如:学习节日一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可以播放一段“Go Around America”(走遍美国)的片段,然后欣赏中国庆祝重阳节一老人节的场面,学习西方的各种节日的同时,揉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正在教材中做到多元文化的取向和融通。
2.纯文化内容和高考题型的链接。授课时可选取纯西方文化的的教材内容,如:英语、韩语、日语的原著知名作品的选段作为听力及阅读教材。在融人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结合我们江苏省和国外的高考政策,链接中西方高考题型,并在内容上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修正,争取在国内外达到与时俱进。
3.外语课堂与终身自主学习的交互。通过外语课堂多元文化取向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了语言学习的秘诀一文化渗透。所以本课题对学生以后的外语学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了~种外语课堂与终身自主学习的交互效果。课题的辐射度就显得很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3]《课程设计基础》钟启泉等主编
[4]魏所康:创新教育论(GIP)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由学校或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取向(orientation)即选择确定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方面、方向。
多元文化取向(multi-culture orientation)指选择和吸收多种文化的某个方向。
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取向研究(Research onMulti-culture Ori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in Foreign Language Sch001)是指我们外国语学校选择和吸收各种文化,不断引进原汁原昧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小语种教材(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和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编写的融入、渗透和取向多种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运动”,学校进一步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胡适既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薰陶,又系统受过西学训练。他早年就十分重视中西文化教育的汇合融通,他在引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时也自然地融入了其它西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注意到与中国社会的某些历史文化特点和现实状况相结合,力图把它改造成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期达到通俗化、社会化和中国化。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
3.基础教育类外国语学校研究现状。外国语学校要在理念上与国际接轨,各种语言的交流是基础,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渗透是关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外国语学校实验区的中小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
4.我校研究现状。我校自2000年开始,在初高中,尤其是高一和高二就开设了uEI、小语种(韩语和日语)课程,对外汉语课程,后来又自行编写了一些英语口语集训的校本课程,与国外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关系,进行交换生的互访,加强了汉语及中国的国际影响,也不断融人了外国语言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取向方面真正做到了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取向。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架起一座中西方文化的天堑,使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取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变成一条通途,所以有着极其特殊和深远的意义,是特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
1.突出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外国语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特色。
我校与澳大利亚合作,根据我省高考政策,引进了揉和了高考题型的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适合我校学情的小语种(韩语一Korean和日语一Japanese)教材,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编写的融入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但是题型都是套用省高考的模式。通过这套课程,学生能够更明朗地分辨出多元文化的差异,真正达到了多元文化的取向,多种语言的校本课程体现了外国语学校的典型特征。
2.促进外国语学校的多元文化交融。国际化作为学校变革的一种方向,做出本土化的尝试是必须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作出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美国的大部分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也将文化学习视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耶鲁大学在“文化教材提纲”(Outline Cultural Materials)中列出了100个文化总课题900个子课题和888个条目。在我国,文化教学在不同时期的大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和规定。
3.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对外语教学的效益。我们的校本课程从内容上避免了盲目照抄照搬,移植,而是学会了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新花,结新果,否则只会“水土不服”成为“四不象”,还怎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比如:首先听力部分模式套用的是江苏省高考听力的格式,但采用的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发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语音概念,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模仿标准的发音。其次,阅读理解部分的文章也结合高考的各种题型,采用百分百的欧美国家的时事或生活原文,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与中国之间所存在的理念和生活中的差异。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UEI教材:开发研究揉和了高考题型的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每周在UEI班级开设UEI课程的教学。
2.小语种教材:引进适合我校学情的日本和韩国的小语种(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教材,在我校的小语种班级(中外混合学生)及纯粹的韩语班、日语班(外籍学生)开设课程,形成一整套体现多元文化取向的小语种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
3.英语集训课程:编写本校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的融人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听力及阅读教材等。但是题型都是套用省高考的模式。在开学初进行英语集训课程的教学。
4.以人为本(Learner-centered)针对外国语学校和韩国等交换生的学情,创设中西文化融通的课程。
5.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刻苦钻研新教材,敢于面对新挑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校的实际条件以及本校及交换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征的多元文化取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6.触类旁通:本课题所涉及到的多元文化取向的校本课程渗透到整个文科和理科的教材中,所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具有整体拉动作用。
五、该研究的创新点
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外语学习时如果不了解外国文化,很难进入一种自然的情境中,理解起来就会很生涩,也会慢慢失去兴趣。本研究就此现状不断引进和更新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在保持本校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的改动、添加和嫁接,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和而不同”。具体创新点如下:
1.原生态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我校在外语课堂中尽量融入异域文化,引进原汁原味的澳大利亚原版UEI英语教材,小语种教材(韩语~Korean和日语-Japanese)和英语口语集训教材。比如:学习节日一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可以播放一段“Go Around America”(走遍美国)的片段,然后欣赏中国庆祝重阳节一老人节的场面,学习西方的各种节日的同时,揉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正在教材中做到多元文化的取向和融通。
2.纯文化内容和高考题型的链接。授课时可选取纯西方文化的的教材内容,如:英语、韩语、日语的原著知名作品的选段作为听力及阅读教材。在融人和渗透西方文化的同时,也结合我们江苏省和国外的高考政策,链接中西方高考题型,并在内容上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修正,争取在国内外达到与时俱进。
3.外语课堂与终身自主学习的交互。通过外语课堂多元文化取向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了语言学习的秘诀一文化渗透。所以本课题对学生以后的外语学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达到了~种外语课堂与终身自主学习的交互效果。课题的辐射度就显得很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3]《课程设计基础》钟启泉等主编
[4]魏所康:创新教育论(G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