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原理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获得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教学只有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学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育 平等 尊重 注重
数学是一种个体认知活动,由于个人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相同,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数学学习潜力,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数学教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那数学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数学课标》中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允许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主体,也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教师都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知识并非被动的吸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的吸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越来越少的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和思考。
1、教师必须明确教学活动不是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如没教师的积极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可能实现。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小学生还不完全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明白,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说的算,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好互动交往的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
3、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平等对话,如教师总是压制学生发言,不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交谈,在学生发言和说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教师就不容易理解了,也许就会错过一个个教学资源。
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1、《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不能总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孩子,以成人角度去约束左右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能引导学生用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真正的做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2、在数学活动教师不妨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问,也可以向同学和教师求助,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题多解的题目,在意见不同的时候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或直接与教师讨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学则须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道出了质疑的价值及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教师权威架子,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使课堂充满欢愉的气氛,从而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对现有的答案,教师的讲解,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质疑。
四、教学中巩固反馈以学生为主体
新内容、新知识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在教学巩固反馈环节,是知识内容的重现,通过反馈进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逐渐动手制作学具,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查了解,一堂课不以书本知识为重,而要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去实际的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学了“小数的乘除法”,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买菜的时候能帮助家长算出价钱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努力地自主地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将自己的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结前关于科学提高数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2]徐秋娟,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选择[J]
[3]曹一呜,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J]
【关键词】数学教育 平等 尊重 注重
数学是一种个体认知活动,由于个人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相同,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数学学习潜力,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数学教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那数学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数学课标》中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允许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主体,也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教师都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知识并非被动的吸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的吸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越来越少的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和思考。
1、教师必须明确教学活动不是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如没教师的积极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可能实现。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小学生还不完全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明白,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说的算,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好互动交往的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
3、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平等对话,如教师总是压制学生发言,不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交谈,在学生发言和说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教师就不容易理解了,也许就会错过一个个教学资源。
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1、《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不能总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孩子,以成人角度去约束左右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能引导学生用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真正的做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2、在数学活动教师不妨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问,也可以向同学和教师求助,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题多解的题目,在意见不同的时候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或直接与教师讨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学则须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道出了质疑的价值及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放下教师权威架子,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使课堂充满欢愉的气氛,从而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对现有的答案,教师的讲解,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质疑。
四、教学中巩固反馈以学生为主体
新内容、新知识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在教学巩固反馈环节,是知识内容的重现,通过反馈进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逐渐动手制作学具,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查了解,一堂课不以书本知识为重,而要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去实际的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学了“小数的乘除法”,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买菜的时候能帮助家长算出价钱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努力地自主地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将自己的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结前关于科学提高数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2]徐秋娟,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选择[J]
[3]曹一呜,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