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相反,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左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了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情境。首先出示画面,画面上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中央有一棵大树,大树下一只小牛在悠闲的吃草,再仔细看,树杆和小牛之间还有一根绳子。请问:小牛吃到草的范围会是什么图形呢?绳子长2米,小牛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不自觉的产生了牛吃到草的范围是一个圆形的念头,并乐于计算它的面积。在激发计算兴趣的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计算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布置作业时经常进行分层布置,把班上同学分成好、中、差三等,给他们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计算题,当中、差生都做对时,学生计算兴趣就达到空前的高涨。
二、克服粗心,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看清楚就下笔,抄错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把“8”写成“3”,将“645”写成“654”,把“+”写成“÷”等等。在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有时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是算对了却写错了字,有的因为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计算除法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抄下来等等。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影响计算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的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书写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做题首先要审题,审题除了审数字和符号,还要审运算顺序。在做题中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学生直接口算,有的在书本上、桌子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样到校对验算时忘了草稿打在哪了,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子。学生做完题后,要认真校对,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要采取笔算验算,至少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
三、克服思维定势,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学生的思维定势常使学生按“常规”计算而产生“累积性”错误。如在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练习题18+98、26+199、57+298中夹一道78+103,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把78+103变成78+100-3来计算,造成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不要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题目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某些类型的题目后改动题目,却由于思维定势未转移,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如:学生强化练习了28×77+72×77=(28+72)×77=100×77=7700,将题目中的加号改成乘号,有些学生仍会做成(28+72)×77,注意不到符号已经变化了。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份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56+65+44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操场上,跑步的同学有56人,跳远的同学有65人,跳高的同学有44人,问: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56+65+44,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00,125×8=1000等,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情境。首先出示画面,画面上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中央有一棵大树,大树下一只小牛在悠闲的吃草,再仔细看,树杆和小牛之间还有一根绳子。请问:小牛吃到草的范围会是什么图形呢?绳子长2米,小牛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不自觉的产生了牛吃到草的范围是一个圆形的念头,并乐于计算它的面积。在激发计算兴趣的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计算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布置作业时经常进行分层布置,把班上同学分成好、中、差三等,给他们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计算题,当中、差生都做对时,学生计算兴趣就达到空前的高涨。
二、克服粗心,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看清楚就下笔,抄错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把“8”写成“3”,将“645”写成“654”,把“+”写成“÷”等等。在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有时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是算对了却写错了字,有的因为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计算除法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抄下来等等。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影响计算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的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书写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做题首先要审题,审题除了审数字和符号,还要审运算顺序。在做题中要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学生直接口算,有的在书本上、桌子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样到校对验算时忘了草稿打在哪了,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子。学生做完题后,要认真校对,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要采取笔算验算,至少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
三、克服思维定势,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学生的思维定势常使学生按“常规”计算而产生“累积性”错误。如在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练习题18+98、26+199、57+298中夹一道78+103,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把78+103变成78+100-3来计算,造成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不要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题目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某些类型的题目后改动题目,却由于思维定势未转移,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如:学生强化练习了28×77+72×77=(28+72)×77=100×77=7700,将题目中的加号改成乘号,有些学生仍会做成(28+72)×77,注意不到符号已经变化了。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份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56+65+44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操场上,跑步的同学有56人,跳远的同学有65人,跳高的同学有44人,问: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56+65+44,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00,125×8=1000等,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