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enmem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源于问题的提出,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在设计上要怎样进一步优化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但是为什么他们不将问题提出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其次,还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质疑思维,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质疑方法,提升问题的质量;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进行及时的评价,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增强学生继续探究、不断提问的动力.
  例如,在《比热容》一节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夏季中午的时候,湖边的石头摸上去很烫,但是湖水却是冰凉的?而在傍晚的时候却是湖水温度较高而石头很凉?”这是学生对生活经验最为朴素的物理性感知,问题提得很好,可以作为对应章节的问题导入.当然.该同学的问题描述还是很生活化的,比如“烫”、“凉”都属于口语化的词语,但是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问题质量,而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化的问题上升到物理表征的层次,提醒学生:“‘烫’和‘凉’是哪个物理量上的差别?”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可以用温度来描述之前的问题:“烫”就是温度高,而“凉”则可以表述为温度较低.教师继续问学生:“夏日的清晨,湖边石块的温度也很高吗?”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湖水和石头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调整幅度是不一样的,进而逐步过渡到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要围绕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展开.虽然教师全方位的灌输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是,正是学生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其问题意识培养的最大桎梏.因此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以实现学生主体意志的培养是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我们的物理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鼓励同学之间相互答疑,通过彼此的质疑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要让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的问题或见解是正确的认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相关内容不够正确时,教师绝对不能批评,更不能讽刺,因为如此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感情.
  例如,《熔化和凝固》这节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如图1所示的烧杯中装有清水,结合酒精灯的作用给内部的试管提供水浴加热的环境,左右两侧的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同时还悬有温度计实时监测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因为考虑到初二学段的学生年龄较小,酒精灯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个实验,甚至有个别教师,顾虑到该实验耗时较长,索性连演示实验也彻底跳过,学生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如何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呢?因此,这种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操作,通过观察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自己动手描绘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面对自己所绘制的图像,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蜂蜡和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如图2)不一致?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海波的温度是不变的?围绕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经过自主质疑、合作学习等过程后,学生很快理解了“晶体”、“非晶体”、“熔点”和“熔化”等概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讨论问题,并自发地总结规律,他们不仅增长了物理知识,也培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问题意识.
  3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践行这一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质疑的精神渗透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为了让这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合理设计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并将这些材料以作业的形式安排下去,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持之以恒的培养.
  导学案在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而且基本形式也比较固定,一般包括:知识目标、重难点分析、预习任务、典型例题以及知识点精析等模块.笔者认为,为了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渗透到预先环节,就要对原有导学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增加 “阅读材料”和“学前思考”两项内容:前者可以丰富学生在对应知识方面的感性认知,也能带来一系列新的猜想;后者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让学生将预习阶段的疑问整理出来.
  学习反馈表的使用目的是了解并汇总学生每节课之后的问题和疑惑,主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你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以往使用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顾着完成作业而忽视复习环节、更忽视了复习时的问题整理,因此教师即使派发有关材料,学生也很少完成,逐渐地教师也不再使用它了.遇到类似情况,教师要坚持使用,而且要注意汇总问题后,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课堂答疑时不公布学生的名字.此外学习反馈表的使用方式教师还可以灵活一点.例如,建立一个QQ群,学生能以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提交上去,教师以积分悬赏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样以积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相互解答,在期末给予学生对应的奖励.这样,学习反馈表将不再流于形式,它将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而上面的问题将成为激起大家思考的灵感,学生的提问也会更加踊跃.
  教育界有着这样的共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形成非常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就是为了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主动学习的模式,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物理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地营造宽松而活泼的提问氛围,不断地鼓励学生将问题提出来.相信只要坚持做好以上三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必然获得显著提升.
其他文献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规律和实验教学的延续和深化.通过对习题的讲解,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和演练,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训练思维能力、运用物理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都包含习题教学环节.  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过程中,常常遇到数量大于质量、机械大于灵活、疲惫大于收获的情况.本人在多年
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纵观我们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科学方法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科学方法教育取得某些局部的重大进展的同时,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的浮躁心理却给科学方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困难.把科学方法当作灵丹妙药,企图用它解决有关思维能力的一切问题,已经对一些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本已陷入误区的物理教学雪上加霜.那么,具体该如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呢?如何推进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根本.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其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真正算得上是初中物理,尤其是农村物理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作为物理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有感于农村中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偏颇,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1演示实验学生不该是看客,应积极参与其中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进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新形势,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学习策略,并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特点,作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很有必要.本文就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意见,以期能给高中物理教师有所
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效率,因此怎样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物理教学是教师工作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此有这样一些思考.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
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汹涌的今天,每一所学校都在思索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这一重大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基于多年的办学积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脚踏实地、守正固本的治校精神,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的办学追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固本强基,开创了优质的办学局面,也积累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一、立德树人:从常态开展到生态建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期刊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应该始终贯彻这一思想.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以推动学生更为全面地提升科学探究的相关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科学探究教学的开展.  1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应该不局限于实验活动的探究,还可以是基于物理学史的探究和立足于理论层面的探究.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认识科学探究,我们还需要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物理是很有趣的 ,但学好非常难 ”是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老大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优生就物理学科而言,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物理学科特点、学生自身的动机及教师素质的原因等.对于中学教学来老师的更多精力也花在了后进生上,相反,成绩较好的优生却只得到很少的关注.因为大多数老师认为优生、心理素质优良、基础知识
1 问题提出的意义  现代知识观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  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体现了能力的养成途径,因此,对于克服传统教学中技能与知识相脱节的形式主义倾向及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