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幽默生成的路径举隅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具有审美、充满趣味的课程,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则变成了对语文文本的支解课、剖析课,不是愉悦课、享受课。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学生爱学乐学,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关注幽默的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语文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作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通过幽默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做到寓教于乐,提升课堂效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生成幽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入手:
  一、故设错误
  教师明知道是错的,却故意设置出错点,以便达到幽默的效果。如《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呀,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教师上课时故意将“地母”读成“阎王爷”,学生肯定会忍俊不禁,鲁迅想要表达对阿长的怀念和祝福之意就非常明显了。教师有意在教学时将一些学生易于辨析的东西讲错,然后反戈一击,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而且更便于学生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授课时可故意把“卑鄙”翻译为“品行不端,行为不轨”,说诸葛亮想图谋不轨,学生会在笑声中对卑鄙的古意“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理解更深刻。再如《出师表》中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课堂上教师故意说诸葛亮也真是的,那么大的人了,鼻涕都流出来。学生在笑声中知道文中的“涕”不能翻译为鼻涕,而是眼泪的意思。
  二、情境模拟
  语文课离不开情境教学,课堂上教师突然把学生牵引进去,带入课文情境之中,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作文评讲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学生习作用错了,笔者上课进行点评时突然说:“请张子建牵着周南光的手找一下感觉”(习作的作者是张子健,周南光是他同桌,两位都是男生,让他们当场表演),学生笑得前俯后仰。这样的幽默生成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教师巧于运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修辞
  修辞对于加强幽默有很好的效果,而在修辞中又以比喻和夸张的效果更好,比喻能加强表达效果,使被比喻的对象显得生动形象;夸张是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这两种修辞很多时候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用,往往起到比较好的幽默效果。如《故乡》一文,鲁迅将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课堂上可在“圆规”上生成幽默,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规,说“这就是曾经被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较好的理解了杨二嫂这一人物的特点。在讲作文时,发现学生滥用华丽词语,笔者灵机一动说:“过多的使用华丽辞藻,就像有些女孩子化妆一样,在脸上涂了很多胭脂,嘴上搽了很多口红,太多的口红就象猴子的屁股一样,超级难看”。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样恰倒好处的使用效果。
  四、褒贬换用
  褒义词用在该贬事物上叫褒词贬用,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叫贬词褒用。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的一句话“清国留学生将辫子高高盘起,就像富士山,实在是标志极了。”其中的“标志”一词就是褒词贬用,在授课时要在“标志”上做足文章,朗读的时候要加强“标志”的语气,用重音读,学生一听就知道这里是讽刺和否定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达到激趣的效果,还可适时打趣,笔者这样生成幽默:“大家平时写文章和说话不要乱用标志这个词语啊,比如有同学这样写:‘我们班的吴大尉同学实在标志极了’,那他可要生气啊﹗”又如为了褒扬某个人或某一事物,先以贬的形式出现,在极贬之后突然提出褒义,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学生一旦领悟之后就会产生喜剧效果。很多时候,语文老师不妨逗逗自己。比如学习完《五柳先生》之后让学生写人物小传时,笔者调侃自己生成幽默:“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力量,但还是健壮威武的(做出健美先生的模样);我除了头上有点白发之外,看上去还是高而帅的;我虽然没有博士学历,但知识还是挺渊博的……”
  五、新词仿拟
  现代信息传媒铺天盖地,学生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对新鲜事物的追寻感,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借用时尚新鲜的词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讲到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时可用“PK”来表示;表扬某一个女生回答问题非常好时,可说你真是一个超女;说《隆中对》中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是“宅男”;说唐雎可不是“打酱油”的等等,这样信手拈来的时尚语在课堂上自然生成,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活跃气氛,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通过仿拟的方法生成幽默,如讲授《沁园春·雪》之时可如此仿拟“京城风光,千里尘封,万里灰飘。望古城内外,浓雾莽莽。高楼上下,阴霾滔滔……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裤腿不见腰。俱往亦,数悲催人物,还看今朝”。网络用语日渐盛行,新鲜词语层出不穷,教师与时俱进,从生活中汲取幽默的泉源,课堂上自然笑声不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幽默生成上还有很多路径,比如相声中的说、学、逗、唱,还有谐音双关、制造矛盾等,每个语文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文本特点灵活使用。
其他文献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践检验之下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初中英语课堂之中,即在英语教学中,将具体的任务来学习的动力,并以完成和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任务教学成果,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本文结合任务型语言教学开展的实际,分析并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
从语言本身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口语等基本能力都不可偏废,并且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和中考考查的重点来看,英语课程的要求已经从以基础知识为主越来越偏向以能力为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注重词汇语法知识梳理向侧重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变。而阅读在写作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因此
二语习得视域,是指学生在已经学习过第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通常学生学习的第一种语言是在日常中最常使用的、语言环境最丰富的语言,即母语。学生自生下来就开始学习母语,开口说母语已成为一种本能,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功夫去学习。中国的学生的母语是汉语,学生要学习的第二种语言,在词汇、构成方式、使用方法、表达意境上都会与母语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学生要通过逐渐积累的方式完成第二种语言的学习,这即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有不敢开口或不愿意开口读英语、讲英语,即使在早读课中也没有读的浓厚氛围。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带读时声音大过学生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自由朗读时,会出现声音就越来越小的现象,甚至最后变成默读。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呢?我们不妨从早读课开始抓起。  一、明确早读内容,从中获得语感  学生通过早读课或背诵课文能形成英语语感,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早读、课中
期刊
期刊
多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学生素质提高、终身成长需要的语文高效课堂。几年来,在认真领会语文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来说不但是学习的重点,而且也是能力提高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教学通常费时最多,但是收效甚微。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效果,是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初中英语的学习是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巧妙激疑,精心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释疑,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呢?  一、紧扣学生的兴奋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