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所领悟到的一点提问艺术。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中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孙炜康,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向求证答案转变,让学生探寻开挖活水的方法,教师要启发、激励学生去分析思考,去探寻方法、规律.但学生的个性迥异、整体水平参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的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也亟需实现新的突破。  近年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正于古邑如皋生根立足。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钢琴触键方法直接影响到钢琴音域的宽广、音色的丰富和表现力。全文首先介绍了钢琴的发展对触键及音色的影响,然后从触键的速度、力度、深度等三方面分析了触键方法对音色的影
英语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八级的阅读技能目标是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词汇量要累计到达30万词以上。九级的阅读目标则是可以阅读一般英文原著,并了解其主要情节与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因此,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拓展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重语言轻思维,学生语言
经过千篇一律的填鸭式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中经常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纯课本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乏味无趣的事.现在对
期刊
以往的语文教学,较多地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少注意在知识传承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中增加有效的互动,丰富教与学的形式,使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才能扩充课堂容量,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使建立平等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史可以说是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学习更加重要,但是由于收到很多因素的印象,初中英语学习中困难较多.因此,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
期刊
文学作品赏析课是我们近两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资源拓展课型,该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关注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该课型更适合在高二阶段开设,因为该阶段学生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