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是科学知识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如今,科学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的眼中不如语数英等科目重要,学生不重视,上课时不守纪律,再加上科学实验课所用器材较多,还有些不安全的因素,实验课更难进行等,因此,辅导学生实验成了很多教师犯怵的事。
科学制定实验目标
明确的实验目标是实验课前的重要环节,是实验课顺利进行的关键。上实验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内容,了解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准备哪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具体要做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既合理又有探究价值的目标和实验计划。这样,能避免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动手实验,避免实验中节外生枝,出现差错。
合理细致的分工能调动每位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教学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时,笔者在课前首先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本节课要解决这些问题:空气受热后密度会怎样,体积会怎样,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等。课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定出组内合作实验的目标,设计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并和老师一道进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玩空气受热上升使纸蛇转动,热空气上升使风车转动,让学生在愉快有序的氛围下理解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让实验简单易行
更换材料或改变实验方法 科学内容包罗万象,很多时候实验室器材无法满足教材的实验需求,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制作,这给科学教师带来很大麻烦。因而在准备实验器材时,若遇上材料准备比较困难,教师可在能达到探究目的的前提下,更换材料或改变实验方法。如在做蜡烛受热熔化的实验时,笔者将蜡烛切块放在汤匙中,然后把汤匙放在杯子的热水表面,很快蜡烛就变成蜡液,避免了教材中蜡烛放在铁板上、用夹子夹着铁板在酒精灯上加热的麻烦。在探究物体惯性的实验中,笔者就地取材,用垒球替代鸡蛋,几个墨水瓶盒子替代棋子,让实验器材的准备更省力、更安全,从而变难为易,节省了器材准备的时间。
做好课前准备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从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前准备。小学科学教学几乎每堂课上都有实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搭建愉快探究、动手操作的空间平台;教师要充分搜集整理身边的材料,利用好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并创造性地自制实验教具,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勤于动手,积极动脑,敢于发言,使科学实验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地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专职的科学教师大多担任多个班的教学,老师自己准备实验器材根本来不及。因此,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的好助手,在班内成立实验器材准备小组。每节课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内容准备摆放,对已经用好的器材及时收集保存。这将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强化相关知识点,并培养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心。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提前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将所需的材料自己准备课上探究。如植物的花、植物的根、充气玩具等材料,学生搜集准备比老师自备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决了器材的难题,而且学生自己提供的探究材料,促使他们在课堂探究时更加投入、更有兴趣,探究氛围更浓厚。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而获得的。但许多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在课堂上很难用操作器材的形式展现。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如在教学星空、宇宙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对四季的星座、星空的奥秘、浩瀚的宇宙等这些抽象和遥远的东西,既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也无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探究兴趣平平。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方面的视频资料,并配以相应的文字、图片和音乐,制作成学生乐于接受的课件,克服了学习的空间障碍,使知识变难为易,由抽象变具体,使他们瞬间进入“遨游太空”的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时空障碍,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担任同年级很多班的课,有些实验所用器材较多,实验过程比较繁琐,每个班都演示实验很是费时费力。为此,笔者经常把给第一次的演示实验录制下来,再配上生动的图文、声音,在给其他班上课时播放,这样节省了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压力。还有些科学实验过程较长,不容易及时看到结果,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以上的很多难题。如在教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种辣椒》《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单元的时,笔者虽然布置学生进行种植、观察、记录,但实验过程比较缓慢、时间较长,学生很难自始至终地自觉完成。于是,笔者应用多媒体课件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看到辣椒“种植——发芽——开花——结果”整个的生命周期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快、慢、停、倒等功能,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从而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科学制定实验目标
明确的实验目标是实验课前的重要环节,是实验课顺利进行的关键。上实验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内容,了解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准备哪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具体要做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既合理又有探究价值的目标和实验计划。这样,能避免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动手实验,避免实验中节外生枝,出现差错。
合理细致的分工能调动每位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教学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时,笔者在课前首先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本节课要解决这些问题:空气受热后密度会怎样,体积会怎样,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等。课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定出组内合作实验的目标,设计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并和老师一道进行探究性的实验,通过玩空气受热上升使纸蛇转动,热空气上升使风车转动,让学生在愉快有序的氛围下理解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让实验简单易行
更换材料或改变实验方法 科学内容包罗万象,很多时候实验室器材无法满足教材的实验需求,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制作,这给科学教师带来很大麻烦。因而在准备实验器材时,若遇上材料准备比较困难,教师可在能达到探究目的的前提下,更换材料或改变实验方法。如在做蜡烛受热熔化的实验时,笔者将蜡烛切块放在汤匙中,然后把汤匙放在杯子的热水表面,很快蜡烛就变成蜡液,避免了教材中蜡烛放在铁板上、用夹子夹着铁板在酒精灯上加热的麻烦。在探究物体惯性的实验中,笔者就地取材,用垒球替代鸡蛋,几个墨水瓶盒子替代棋子,让实验器材的准备更省力、更安全,从而变难为易,节省了器材准备的时间。
做好课前准备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从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前准备。小学科学教学几乎每堂课上都有实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搭建愉快探究、动手操作的空间平台;教师要充分搜集整理身边的材料,利用好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并创造性地自制实验教具,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勤于动手,积极动脑,敢于发言,使科学实验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地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专职的科学教师大多担任多个班的教学,老师自己准备实验器材根本来不及。因此,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的好助手,在班内成立实验器材准备小组。每节课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内容准备摆放,对已经用好的器材及时收集保存。这将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强化相关知识点,并培养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心。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提前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将所需的材料自己准备课上探究。如植物的花、植物的根、充气玩具等材料,学生搜集准备比老师自备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决了器材的难题,而且学生自己提供的探究材料,促使他们在课堂探究时更加投入、更有兴趣,探究氛围更浓厚。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而获得的。但许多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在课堂上很难用操作器材的形式展现。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如在教学星空、宇宙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对四季的星座、星空的奥秘、浩瀚的宇宙等这些抽象和遥远的东西,既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也无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探究兴趣平平。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方面的视频资料,并配以相应的文字、图片和音乐,制作成学生乐于接受的课件,克服了学习的空间障碍,使知识变难为易,由抽象变具体,使他们瞬间进入“遨游太空”的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时空障碍,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担任同年级很多班的课,有些实验所用器材较多,实验过程比较繁琐,每个班都演示实验很是费时费力。为此,笔者经常把给第一次的演示实验录制下来,再配上生动的图文、声音,在给其他班上课时播放,这样节省了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压力。还有些科学实验过程较长,不容易及时看到结果,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以上的很多难题。如在教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种辣椒》《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单元的时,笔者虽然布置学生进行种植、观察、记录,但实验过程比较缓慢、时间较长,学生很难自始至终地自觉完成。于是,笔者应用多媒体课件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看到辣椒“种植——发芽——开花——结果”整个的生命周期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快、慢、停、倒等功能,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从而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