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融入诗歌的教学效果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只有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获得他们认可,并产生共鸣,才能激发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出发,寻求能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和途径,调动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知识,以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尝试着把诗歌引入《生活与哲学》教学中。
  以诗引课,提纲挈领托主题
  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诗歌引课引题,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既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又恰当创设情境,托出主题,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在讲授“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时,笔者给学生朗诵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诵第一句,很多学生便随之朗诵起来,个个兴趣盎然,心态很快地从课间的玩耍转入课堂学习。经过这一师生共知的“朋友”,笔者及时地转入新课,道出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源头活水”的真理,这一点拨又扣击了学生的心弦,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及时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接着,顺水推舟地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因为认识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认识又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得到的,从而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
  可见,恰当地运用诗歌,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能,口欲通而未能”的境界。再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利用“不悱不启、不悱不发”的有利时机,把诗的情境和教学的哲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生就乐于接受,从而避免了学生不爱听、听而生厌的不利后果。
  以诗释词释句释概念
  有时,一个教学内容本身就可以提炼成一首小诗,而某些诗词又恰好能比较完整地概括教学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这样的一些诗词,来解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化为诗中的形象语言,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明白真理,悟彻人生。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席间,有人提出作诗吟赋,贾母说:“六桥梅花香彻骨,一轮红日出云霄。”刘姥姥说:“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结了个大倭瓜。”笔者在给学生解释教材中的“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就给学生引用了这几句诗,一个吟咏的是风花雪夜,一个说的是常吃的普通东西,显然这两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听了刘姥姥的“趣诗”之后,会心地笑了,活跃了气氛,谈笑间让学生明白了深刻的道理。运用一些与教材内容贴切的诗词很好地解释疑难问题,既避免了单纯地说教和枯燥地解释,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师大讲道理,单纯地说教,其结果可能是教师讲得条条是道,而学生找不到感觉,就会既不愿意掌握知识,更不愿意推广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
  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节课中,笔者给学生引用了一些诗歌,如陈毅的《示儿女》:“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告诫青年学生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以陶行知的《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告诫学生“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以关汉卿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锤不扁的一粒铜豌豆”,要学生坚持崇高的理想,应始终不渝。最后,笔者又以一首《满江红》和大家共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切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即美的追求),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崇拜美的形象,模仿美的榜样,在美的享受中融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为一体,正确评价周围发生的一切,赞言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把美的信念化为人生的实践。这样,诗词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以诗作结语,扩展思维留余地
  启发学生思维应一贯到底,课虽尽,趣犹存。在课堂结束时,如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常常会收到扩展思维、承上启下的效果。在讲述《价值判断与选择》这节课时,笔者以歌德的“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句作结束语,既肯定了教学重点“人生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同时对学生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又延伸出了下节的内容: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活得有意义。
  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以期达到教育家肖川曾描绘过的完美教学之意境——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烈憧憬,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因为,这样的意境值得教师和学生追求。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校就是土地,学校的理念、制度、氛围犹如阳光雨露;教师就是植物的根茎叶,学生就是果实。果实(学生)是众人所追求的核心,根茎叶(教师)是核心的竞争力,土壤、阳光雨露(学校)是竞争的动力源。学校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环境;师生的成长质量、发展前景,则直接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状况,影响着这个环境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每一体
苏教版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练习题四是“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对这种哲理感悟性的文章很难把握,更多的学生是复述原文的内容,再加几句无关痛痒的感想,而联系课文所在的单元,可以看出这四篇课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每篇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都是说事情明道理,都是读后感练习的好素材。教师不防将这四篇文章进行整合,建立有效梯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顺畅地写好读后感。本文提出要运用立体素材,架构读后感基本框架;促进
1.最土的汉字——“垚”。这个字读“yáo”,山高的意思。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每个字摆成品型结构,都能派生出另外一个决然不同的汉字。“垚”字不常见,虽说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核心却是峭拔巍峨、直插云霄。  2.最色的汉字——“姦”。这个字读“jiān”,也是“奸”的异体字。《说文》里解释为“私”“盗”,《广雅》里说是“伪”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
一、国际人才争夺的特点及我国企业的不足(一)当前国际人才争夺的主要特点1、人才争夺远比物质资源的争夺更为激烈和复杂.人才是有多重复杂性的唯一活的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
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教学以生活的意义,赋予学生以生活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和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此乃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求体育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浸润在生活的情景中,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强化锻炼,充分感悟。体育教学生活化,就要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学生身心健康和高品质生活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在产品或服务上彻底追求个性,形成与其他竞争者的显著区别,并利用这种区别,创造富有竞争优势的战略行动,甚至形成独家经营的市场.
新课标强调,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而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同样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基本品质。学会合作,往往是学会学习的前提。相关资料解释,小组合作是指几个人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合作。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更倾向于互助性学习,这就要求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以及程序。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分工又日益细化,因此学会合作,懂得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说,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