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第三帝国的末日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秋,美英在欧洲战场开始全面启用电子对抗措施,德国防空雷达的整个频率范围都受到了金属箔条和电子干扰的双重打击。为了驱散干扰的迷雾,德国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最终也未能抵挡盟军的强大攻势。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在第三帝国走向覆灭之际,德国在电子战领域垂死挣扎的历史。
  德国雷达的抗干扰装置
  事实上,德国对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起步很早。1942年,英军空降兵奇袭了布鲁诺瓦尔的雷达阵地,将一部当时最新型的“维尔茨堡”雷达主要部件拆下来运回了英国。德国清醒地认识到,“维尔茨堡”落入敌手,其技术细节已完全暴露,英国会很快掌握相应的电子对抗措施。于是,德国军方和工业界迅速着手研究消除干扰的方法,最终决定采取展宽工作频段的方式。
  随着战事深入,盟军在北非缴获了更多的德国雷达。酝酿已久的干扰战在1942年秋拉开序幕,英国皇家空军使用“月光”干扰机第一次对德国的“弗雷亚”雷达进行了欺骗式干扰。为了消除干扰影响,德国工程师不得不改变“弗雷亚”的工作频率,而过不了多久盟军会对新发现的频率重新发动干扰,于是,“弗雷亚”的频率进一步展宽,到战争末期,原本工作在120~130兆赫的“弗雷亚”将频带扩展了十几倍之多,在57~187兆赫的频带上都能发射信号。
  然而,盟军最初的干扰集中在“弗雷亚”警戒雷达上,对“维尔茨堡”预期中的干扰却迟迟没有实施,等待这种雷达的是一种全新的干扰样式。1943年7月,在丘吉尔的亲自批准下,英国轰炸机在汉堡启用了这种极为简单却十分致命的干扰——“窗口”箔条。雷达屏幕被箔条反射的大量回波所遮盖,操作手根本无法从中辨识出真正的目标,高度依赖雷达的德国防空系统效能大幅降低。在这个代号“哥莫拉”的行动中,英军轰炸机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便让汉堡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汉堡的灾难之后,德国以惊人的速度集中最强的研究力量,寻求反箔条干扰的技术措施,仅仅一周之后,便制造出了第一种反箔条装置——“维尔茨劳斯”。其设计思路是,当箔条从飞机上投下之后,速度会很快降低,而根据多普勒效应,不同速度的目标所反射的回波频率会与雷达发射频率有所差异,这样就可以把高速飞行的轰炸机与低速运动的箔条云区分开来。“维尔茨劳斯”可以在箔条云回波强度比真实目标强三倍时正常工作。但是,只有当飞机与雷达站接近或远离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0千米时,“维尔茨劳斯”才将其认定为飞机,当飞机相对雷达站做切线飞行时,雷达就无法辨认目标,相反,如果风速足够大,箔条云也能以每小时20千米以上的速度运动,雷达就会把它当成飞机。
◎在盟军轰炸机一支标准的“箱型编队”中,会有2到3架飞机负责瞄准式干扰,每架飞机携带3部干扰机,而其它飞机携带2部“地毯”型干扰机对其它频段进行阻塞式干扰,基本可以淹没“维尔茨堡”、“大维尔茨堡”、“曼海姆”等炮瞄雷达的工作频率

  在以多普勒原理为基础的“维尔茨劳斯”出现后不久,另一种反箔条干扰装置也被紧急研制出来,其代号为“纽伦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雷达脉冲遇到飞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时会产生一种“调制”效果,回波的幅度会呈现忽强忽弱的变化,如果将信号接入音频电路,操作手就可以从耳机中听到某种特殊的沙沙声,而箔条云反射的回波则不会产生这种声音。由于这种方法对操作手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推广难度颇大,实用性也存在问题,但是当“维尔茨劳斯”面对的箔条干扰密度达到饱和时,“纽伦堡”可以辅助其对目标进行粗略的跟踪。在盟军强大的干扰攻势威胁之下,形势已经不允许德国在实验室将技术问题完全解决后再大规模列装,只能以最快速度充实到防空一线,边使用边改进。
  采用短时常数视频滤波器“陶努斯”也在同一时期登台亮相,它可以用特殊的滤波电路过滤掉屏幕上的箔条云回波。虽然上述反干扰设备都会降低雷达的探测距离,但比起在箔条云下两眼一抹黑的境况还是好过太多,德军要求在三个月内为1 500部“维尔茨堡”雷达安装这三种反箔条装置,大规模的操作训练计划同步启动,拍摄教学影片,印刷训练手册,举行投放金属箔条的演习,极尽所能提升雷达操作手使用抗干扰装置的熟练度。经过一系列努力,德国雷达抗箔条干扰的效能获得了一定提升。
  1943年10月,盟军开始针对“维尔茨堡”雷达发起有源干扰,但薄弱的阻塞干扰没有达到明显效果,2个月后,美军开始联合运用金属箔条与有源干扰手段,再次给德国雷达防空体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有源干扰,德国以扩展雷达工作频段和发展快速变频技术作为应对。1944年初,部分“维尔茨堡”加装了“维斯玛”变频装置,工作频率在原型机553~566兆赫的A频段基础上增加了517~566兆赫的B频段。“维尔茨堡”的原始设计对频率稳定性的要求较高,要实现变频并不是按几下开关、拧几下旋钮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操作手快速更换雷达主机内的部件单元,在同一频段内改频的时间需要1分钟,在A、B频段间切换则需要4分钟。
◎“猎宫”雷达的波束很窄,且能够在4个预置频率间快速切换,拥有相对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然而,用来对抗有源干扰的“维斯玛”变频装置与反箔条干扰“维尔茨劳斯”确实一对天生的冤家,因为“维尔茨劳斯”使用的振荡器频率一旦更改,就需要长时间的精确调谐,完全跟不上“维斯玛”的变频速度。这种境况直到1944年末“塔斯特劳斯”脉冲多普勒反干扰装置出现才得以解决。
  1944年10月,盟军加大有源干扰和箔条的使用力度,因为科学界、工程界和军方已经一致认定这是对付德国雷达的最有效方式。德国采取了两方面应对方式:一是将“维尔茨堡”的工作频率进一步向440~470兆赫的C频段扩展,这一计划很快变为现实;二是提高雷达的发射功率来“烧穿”干扰,启动峰值功率达1兆瓦的“维尔茨堡”升级计划,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将现有发射机的功率提高100倍,实现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完成。   1944年末,又有几种变频装置投入使用,“维尔茨堡”实现了在A、B、C频段间快速连续变频,和以往的抗干扰装置一样,它们在兼容性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饥不择食的德军雷达防空网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在C频段启用一段时间后,德军发现这一频段的干扰较弱,所以决定隐蔽C频段,严禁雷达部队使用C频段跟踪有可能执行雷达侦察任务的单架飞机或小型飞机编队,即使在遭遇空袭时,也要尽可能减少C频段的工作时间。德军还在汉堡应用了一种新的抗干扰战术,外围部署的雷达使用A频段,内层工作在B频段,而核心区的雷达使用C频段,作战时,A频段雷达最先开机,诱使盟军将干扰频率调谐到A频段,然后打开B频段雷达,进一步吸引干扰力量,最后打开受干扰较轻的C频段雷达。
  在德军紧急研制的所有抗干扰装置中,“K-劳斯”是效果最好的一个。它采用了更先进的滤波电路,可以在比飞机回波幅度强15~20倍的箔条云中跟踪目标。1944年冬季在汉诺威附近的作战试验中,装备“K-劳斯”的两个连在两个月内连续击落了12架飞机,而此前的很长时间他们一直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充分证明了其非凡的有效性。虽然“K-劳斯”计划生产上千部,但对于挽救帝国命运来说已经太迟了,到战争结束时,德军只接收了125套。
  新型雷达的部署
  为现有雷达加装抗干扰装置成为了德军持续推进的一项工作,当盟军让一项抗干扰措施失效时,新的反制措施很快就会研究出来,盟军又会更新其干扰方式,形成了一场干扰与反干扰的拉锯战。与此同时,几种新型雷达进入了德军的编制序列,让这个无形的战场变得更加热闹非凡。
  1943年中期,德国开始部署“曼海姆”炮瞄雷达,这种雷达是在“维尔茨堡”基础上发展而来,拥有与之相同的工作频率,但重量更轻、功率更大,显示装置由荧光屏改为指针仪表式,能够提供更精确的火控数据,甚至能够自动跟踪目标。“曼海姆”获得优先生产权,用以取代“维尔茨堡”雷达。至当年末,已经有120套该型雷达部署在重要目标附近。但是在实战中,“曼海姆”雷达在面对有源干扰和箔条时与“维尔茨堡”雷达一样脆弱,因此停止了优先生产。“维尔茨堡”所加装的反干扰装置同样适用于“曼海姆”,但由于后者更复杂的设计,部署每种反干扰设备的时间都要滞后于“维尔茨堡”几个月。

  1944年,德国部署了两种新型地面雷达——“猎宫”和“大维尔茨堡-古斯塔夫”。“猎宫”警戒雷达以“弗雷亚”雷达为基础,具有更大的功率,最大搜索距离80千米,并且配备了平面位置显示器(PPI)。与德军装备的雷达不同,“猎宫”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变频的需要,天线由1米长的宽带偶极子组成,在129~165兆赫频段预置了4个频率,遇到干扰时,无需借助任何反干扰装置就能够迅速切换到未被干扰的频率。直到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猎宫”仍是德国最重要的地面控制截击雷达。
  “大维尔茨堡-古斯塔夫”就是一部“大维尔茨堡”雷达与一套“弗雷亚”雷达的组合体。在面对干扰时,“大维尔茨堡”更窄的波束减少了进入接收回路的干扰信号和箔条回波,同时,“弗雷亚”分机能够实现辅助瞄准和测距,更有利于操作手使用“纽伦堡”装置分辨真假目标。因此,“大维尔茨堡-古斯塔夫”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要高于“维尔茨堡”,但整体来说提升有限。
  就当时的电子对抗水平而言,厘米波雷达可以全然不受有源干扰和箔条影响。但德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进展较慢,直到在坠毁的盟军飞机上缴获了英军的H2S和美军的H2X机载雷达之后,才让德军决心下大气力研制自己的厘米波雷达。
  1945年1月底,德国的第一个厘米波雷达系统“埃格兰”在柏林附近投入作战使用。德军以最高的优先级订购了1 000套“埃格兰”雷达,计划年内交付100部,然而由于盟军的轰炸重创了德国工业,生产计划不得不推迟。直至战争结束,德军也没有能力部署第二套“埃格兰”系统。工作波长为9厘米的“猎宫”-Z雷达也在柏林东部进行了试验,截至大战结束,也仅仅停留在样机阶段。如果战争再拖延几个月,这些不受干扰的厘米波雷达也许能够重新构筑起一个有效的地面防空系统,只是风雨飘摇的第三帝国实在支撑不了那么久了。
  在机载雷达方面,早期“列支敦士登”B/C型和C-1型雷达在箔条的强烈干扰下无法发现目标,德军夜间歼击机部队急需新型雷达的补充。1943年末,工作在90兆赫的“列支敦士登”SN-2开始生产,与工作在490兆赫的早期“列支敦士登”雷达相比,它的频率只是其前身的一个零头,盟军根本没有发现德军启用了这一频段的雷达。“列支敦士登”SN-2度过了足足8个月不受干扰的逍遥日子,最后因一架误降英国机场的Ju-88而使其完全暴露(这架飞机还装有“弗伦斯堡”接收机,后文会详细介绍),盟军很快制作了与其波长相应的Z形箔条。接替“列支敦士登”SN-2的是“奈普顿”雷达,它工作在158~187兆赫兹的频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天线安装在单发和双发飞机上,还能作为护尾雷达使用。实际上,“奈普顿”雷达是作为“柏林”厘米波机载雷达的后备装备来设计的,但“柏林”的研制进程过于迟缓,足足拖了两年多才开始生产,这才把“奈普顿”推上了前线。“柏林”雷达的工作频率高达3 250~ 3 330兆赫,可以完全不受干扰的影响,最大探测距离可达9千米,搜索角度为 /-55度。其衍生型还被安装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上,并且有在XXI型潜艇上安装的计划。不仅如此,“柏林”N-4还开创性地安装在了飞机机身上方,配备一个360度全景显示器来观察飞机四周的空情,这一型后来被重新命名为“不莱梅”,虽然最终未能生产,但它已经具备了现代预警指挥机的雏形。
  被动寻的装置的研发
◎由于机载雷达受干扰影响太大,“纳克索斯”接收机被广泛安装在德军战机上,用于跟踪携带H2S雷达的盟军轰炸机。图中Me109战机座舱后部透明罩内即为“纳克索斯-Z”的天线

  由于雷达系统遭到了强烈干扰,德国被迫采用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对来袭飞机发射的信号进行测向定位实现目标跟踪。只要目标辐射源存在,这种方法就不会受到干扰的影响。
  德国人盯上的第一个目标是英军轰炸机的“莫妮卡”护尾雷达。1942年6月开始装备皇家空军轰炸机的“莫妮卡”雷达能够帮助载机探测到尾随的德国歼击机,而英国飞行员总是保持雷达全程开启,这给了德国人以可乘之机。1944年春,纳粹空军开始使用“弗伦斯堡”接收机来跟踪装有“莫妮卡”雷达的轰炸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弗伦斯堡”非常灵敏,可以在100多千米外截获到“莫妮卡”的信号,德军飞行员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轰炸机的行踪。
  1943年9月,德律风根公司研制出了“纳克索斯-Z”侦察接收机,它可以在16千米的距离上截获波长10厘米左右的雷达信号。其生产计划当即获得了批准,德军希望将其安装在歼击机上,用来跟踪和攻击开启H2S雷达进行导航的领航轰炸机,一旦负责标识目标的领航机被击落,将大大增加后续轰炸机编队确认目标的难度。严格来说,“纳克索斯”实际上是一种雷达告警接收机,比如安装在潜艇上的“纳克索斯-U”,当载有10厘米波长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逼近时,该设备可发出预警。而“纳克索斯-ZR”则安装在夜间歼击机的尾部,当其被载有Mk IV雷达的“蚊”式飞机追击时会发出警告。这种装置的有效性毋庸置疑,战争末期,几乎每架德军夜间歼击机都安装了“纳克索斯”接收机。
  德律风根公司还将“纳克索斯”接收机安装在了“维尔茨堡”具有极强方向性的碟形天线上,制造出了能够精确测定H2S发射源的“纳克斯堡”接收机。“纳克斯堡”于1943年9月22日部署在埃森附近,可探测到160~200千米距离的单架飞机发射的雷达波。在实际运用中,埃森的“纳克斯堡”测向站展现出了巨大的战术价值。10月,这种接收机开始进入批量生产,老式的“维尔茨堡”碟形天线被收集起来,成为“纳克斯堡”现成的主要部件。德国人在北方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到南部的黑森林地区部署了一系列“纳克斯堡”测向站,多次对来袭的盟军轰炸机编队实施成功跟踪。
  获取这些被动探测设备的情报对盟军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它们本身不发射任何信号,无法用电子侦察的方式一探究竟。然而,德国人送来了一份从天而降的大礼——1944年7月13日凌晨4时30分,一架装备齐全的JU-88误打误撞地降落在了英国机场,3名机组人员驾机滑到停机坪上,关掉发动机,爬出机舱正活动腿脚时,一辆英军汽车驶来,车上的人用手枪将他们“请”上了车。这架Ju-88上安装有“列支敦士登”SN2雷达、“弗伦兹堡”寻的器等盟军见所未见的电子设备。皇家空军很快对“弗伦茨堡”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先是派出一架飞机开启“莫妮卡”雷达作为目标,“弗伦茨堡”精确地显示出了它的方位。后来,为验证在密集队形中“弗伦茨堡”的分辨力,又调用5架“兰开斯特”轰炸机进行试验,Ju-88的寻的器并没有混淆这几个靠得很近的信号。8月底,英军再次派出71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将机上的“莫妮卡”全部开启,结果令人震惊,“弗伦斯堡”还是从容地处理了如此密集的雷达信号,完全可以准确地跟踪每一架飞机。试验的结果已经非常明确了,本该保护英军飞行员的“莫妮卡”却成了引狼入室的祸首,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当即采取行动,拆除了所有飞机上的护尾雷达,并且规定,除非在紧急情况下,禁止轰炸机打开敌我识别装置,只有当轰炸机深入敌领空60千米且进入敌雷达侦测范围时,方可打开H2S雷达。
  随着盟军对机载电子设备管制的加强,德军很难再找到可供跟踪的信号源,这些曾作为救命稻草而大量部署的被动寻的装置也随即黯然失色。
  为摆脱电子干扰,德国举全国之力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雷达的改进和新型电子设备的研究上,但被盟军的战略轰炸严重破坏的工业生产已经无力支撑风雨飘摇的第三帝国。1945年5月,随着德国的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迎来了最终的结局。根据战后的统计和俘虏的供述,电子对抗措施让德国雷达防空系统的效能降低了70%~80%,超过1 000架盟军重型轰炸机免于被击落的命运,同时也挽救了上万名空勤人员的宝贵生命。而在东方战场上,在严密的电子对抗措施保护下,美国向日本列岛发动了无情的战略轰炸,请关注下期文章——《最后一击》。
其他文献
特朗普上台后,先后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这两份报告均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位为“主要竞争对手”和“超过恐怖主义的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挑战”,强调展开对中俄的“大国竞争”。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批准了2018财年6 980亿美元的国防拨款。2018年2月12日,特朗普政府又向国会提交了7 16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在“大国竞争”战略的指引和巨额军费支持下,美国海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
【摘 要】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了有关健康生活的主题教学,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内涵、课程内容及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心理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学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中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实践 健康生活 秋天的保健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主题上设置
时隔900多天,美军又在叙利亚挥舞起了“战斧”。2017年4月6日凌晨,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美国海军“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波特”号和“罗斯”号向叙利亚霍姆斯省沙伊拉特军用机场发射59枚“战斧”巡航导弹,作为美国对叙政府军使用化武的回应。套用一句广告词:“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同的是,这次签字的不再是奥巴马,而是特朗普,可谓“铁打的‘战斧’,流水的总统”。然而,就是这么一款“御用”武器却屡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包含较多的信息和新词新句,学生学习很容易抓不住要点,理不清文本脉络,造成学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感,总结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文本特点,给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努力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思维激发铺路搭桥。下面笔者结合6A Unit 2 Ben’s birthday的一堂教研课,谈谈如何在语篇教学中为学生“架桥助学”,提高语篇教学实
【摘 要】地方戏曲是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地方精神财富的象征。为推动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地方文化传播新途径,学校可以依托地方课程中戏曲教学资源,开展“地方戏曲进课堂”的课程开发研究。实践证明,以“具象·支架·方法”三要素构建的地方戏曲课堂教学新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推进范例。具体来说,通过对戏曲文化进行具象分解,对课堂教学进行支架构建,对活动设计进行方法聚焦,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以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语用性,也就是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这一点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即要求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们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环境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
【摘 要】教师对学生耐心、宽容、赏识等美好的言行及态度无形中会化为一种“温柔”的力量,不仅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而且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持久的、等待花开的过程。相信只要教师“温柔”呵护幼小稚嫩的心灵——耐心地等待,无私地包容,真诚地赏识和期盼,即便是块顽石,也终能开出清香的花朵。  【关键词】心理健康 温柔 宽容 耐心 赏识 教师言行  一位心理学专家做了这样一
2020年2月25日至3月6日,为期10天的美泰“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在泰国湾举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的“美国”号两栖攻击舰( 题图) 搭载F-35B战斗机首次在亚太地区亮相,在2月28日演练了制空作战和两栖登陆作战等科目。  “美国”号是为了替换较为老旧的“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在去年12月6日来到佐世保海军基地的。今年春节期间,“美国”号还在东海海域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隅”级登陆舰进行了海
小学科学是一门体现“以人为本”的全新课程,其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去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发现、理解和运用。实践活动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手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地处浙江省仙
【摘 要】问题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寻求科学的方式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学习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驾驭探究方向,追寻问题深度;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方式解决问题,强化学生主流价值,经历道德体验,以疑激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 小学品德  问题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