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异构想?教育理论上把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称为相异构想.研究表明,学生正式学习物理前已形成大量的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使得学生难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遵循科学的思维去想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重大障碍,造成物理教学的效率低下,发现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这些相异构想,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调查初中生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异构想,
题目(2014年江苏)如图1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TP1GW108.TIF,Y#] (1)若乙的速度为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2)若乙的速度为2v0,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作业“量多而质差”,使中、小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难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进行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的实验,并申报了课题,希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
一、背景与社会条件1.实施农村教育工程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左右,农业产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题目(2005年广东)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s=2.88 m,质量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置于A板的左端,C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给C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SX(]25[SX)]mg的恒力F,假定木板A、B碰撞时间极
1 问题的提出 试卷讲评课就是通过分析考情,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课型;是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反馈—矫正”的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又具有总结、拓宽、提高的作用,因此试卷讲评课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习课. 然而,当下试卷讲评由于多种原因而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及时阅卷和分析,没有针对性的逐题讲评;只重解题过程,忽略方法指导,就题论题,不总结,不拓展
童年的我们总是那么天真无瑕,每天过着欢声笑语的生活,悠闲的似那湖中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的涟漪,慢慢散去。那时候,我和妹妹常会闲着没事干。但凡做点什么,总会热闹非凡。曾经,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历年物理中考的重点内容,其复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信心和结果,那么紧张的中考前期复习中,怎样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呢?其教学的中心、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学生之前能否解决的关键问题又分别是哪些?怎样的问题情境更有效?怎样的呈现方式更合理?实验探究题如何解决?……带着这样的一连串问题以及导学案初稿,笔者步入了集体备课活动场地,在聆听了同仁建议后,倍感受益匪浅,现将修改前后的部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制定的《考试说明》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所给条件,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够通过分析所给图象明确其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用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从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