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视父亲为“魔鬼”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b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艰辛养育,换来的是女儿无尽的叛逆
  一个小雨绵绵的下午,正在读高一的被她的父亲贾先生带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第一眼看见时,她满脸的憔悴,头发有些凌乱。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的父亲,穿着考究,完全一副商业精英的打扮。
  我请他们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然后,的父亲开始讲述女儿的问题:
  我现在经营一家传媒公司,生意不错,事业上算是小有成就。因为一直在创业,所以32岁才结婚,33岁那年有了女儿。从那时候起,我就让爱人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我还请了保姆,专门照顾女儿。到现在,快16岁了,而我也快50岁了。
  从出生到现在,我和她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想吃什么买什么,穿的衣服全是名牌,读的是最好的学校。至少说,在物质方面,我们从来没有亏待过她,天天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般。你看现在,她口袋里揣着最新的苹果手机,用的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有朋友告诉我说,别让孩子过得太优越,我对此一笑而过,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为啥不让孩子过得好一点呢。
  但是,却总不让我省心。上小学时还没啥大的问题,比较听话。上初中后,我给她选了一个贵族学校。初二的时候,我发现她经常和同学去外面的KTV唱歌,并且和那些抽烟喝酒的孩子混在一起,这让我心里无法接受。你说,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经常去那样的场所,和那些人交往呢?我断然做了个决定,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恰好,我有个朋友比较熟悉这方面的事情,于是,听了他的建议,我把女儿送到新加坡去读书。女儿开始是不愿意的,为了她好,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以为这样,女儿就可以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保持距离了。一次我利用周末的时间,买了去新加坡的机票,准备去实地看看她在那边的情况。一下飞机,我就打电话问她在做啥。她说,她在图书馆看书。我欣喜若狂,立即赶到学校的图书馆,结果发现她根本就不在那里。我再次打电话给她,听到电话那头非常嘈杂。我当场就揭穿了她的谎言,她不得不说出实话,她正在一个酒吧里玩。见到她时,我气极了,当场扇了她一巴掌。当时我就决定,还把她转回到国内上学,让我爱人开车专门接送她,课余时间,陪她一起出门。她很厌烦。但是,为了她好,我们不改初衷。初中毕业后,为了让她能有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交了几万元的择校费,把她送到一个县的重点中学去住校就读。这个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每年的升学率也很高。我们满以为这样就可以放心了。没想到,她又开始天天和一些男性化的女生混在一起。当她的班主任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觉得羞愧不已,不知道老脸往哪儿搁!要知道,这几十年,在商场上打拼,我还从来没有这样丢人过!
  面对这么不听话的女儿,我真的一筹莫展。我想不通,她为何这么不争气呢?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她,换来的却是她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和叛逆呢?邓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花季女孩,
  为何视父亲为魔鬼
  贾先生说完,脸上依然愤愤不平。从贾先生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强势且霸道的家长。他在陈述女儿的每件事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很多话都是以“我”字开头。
  我安慰了贾先生几句,并告诉他:“谢谢你的信任,让我知晓了你和你女儿之间的问题。但是,为了真正帮助你走出困境,我想请你回避一下,我要亲自问问,听听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你能理解。”
  贾先生犹豫了一会儿,点头答应,离开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室内只剩下我和。
  我告诉:“现在你可以说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了,你父亲不会听见你说话的内容。如果内容需要保密,我一定会为你守口如瓶。”看着我,摇了摇头,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紧跟着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我爸爸简直就是一个可怕的魔鬼。”说完,低头哭了起来。
  我递给她纸巾,任由她宣泄自己的情绪。半晌,见她抬起了头,我便继续问道:“现在,感觉好点了吗?”点了点头。看她情绪稳定了一些,我接着追问:“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觉得爸爸是可怕的魔鬼吗?”眼睛里露出了痛苦的神色,满脸的无奈刺痛了我的心。“我觉得我一直都活在爸爸的阴影中,活在他的安排中,活在他的手心中。从小到大,他都在安排我做这做那。当我有反抗时,他就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他是过来人,过的桥比我走的路还多。我只得听话,并一直压抑内心的想法。”“那你和父亲交流过吗?”我问道。“交流过,但他根本听不进去。”气愤地说。“然后呢,面对父亲的安排,你怎么办?”“我只有偶尔反抗一下。”“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反抗的吗?”“就是他让我做啥,我偏偏不做。或者有时候做点极端的事情,比如自虐、离家出走等,吓唬吓唬他。”说这些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有些另类的得意。“那结果会怎么样?你的反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了?”“这得看情况了。很多时候,他都会火冒三丈,抓着我就打。但是打了之后,他又来哄我开心。比如带我去买名牌衣服,带我去吃全城最好的日本料理等。如果我用了极端的方式,他就会威胁我,说出诸如‘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女儿’之类的气话。”“从你的描述中,我似乎感觉出你的反抗好像没多大用处。”点了点头。“那么,能告诉我,还有哪些事情让你很难受吗?”我继续追问。
  “他表面上听取我的意见,事实上根本就不会。他总觉得我很小,不懂事,从来就是让我被动地执行他的命令,服从他的安排。而且我做啥事,他都会想方设法监视我,让我感觉自己像囚犯一般。老师,您想想,这样的爸爸难道不是可怕的魔鬼吗?他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我的身上呢?”说完,再度泪眼蒙眬。
  适度放手,
  融化阻挡父女沟通的坚冰
  和沟通完,我把贾先生叫进了心理咨询室,把的想法告诉了他。贾先生听后,耳根通红,激动地说:“不会吧,我这样爱她,她怎么会觉得我是魔鬼呢?”看得出来,贾先生有些生气。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面子观念很重,他很在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和注重自己的完美形象。见状,我郑重地对贾先生说:“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你一直都是一个权威人物,在公司你是一把手,说一不二;在家里,你依然要做一把手,对待家人说一不二。但问题是,对待自己的家人和管理自己的员工是两码事,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毕竟,家人是和你有着亲密关系、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的个体。”贾先生赞同地点点头。我继续说道:“其实,你和之间的问题,就是教育方式不恰当的问题。毫不客气地说,你太专制了。你希望家里的成员都听你的,就像在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得听你的一样。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的、有能力的人,凡事都可以考虑得很清楚很明白。但问题是,这些想法都是你的一厢情愿。你真正想过女儿的需要吗?你征求并按照女儿的意见或者建议来行事过吗?你只不过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紧紧地拽住女儿的脚,让她无法跑远。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激起女儿的叛逆和反抗。要知道,你的女儿已经16岁了,她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变得强大,她不再是以前小时候任由你摆布的那个小女孩了!你觉得呢?”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语气很重。我只是想告诉贾先生一个道理:你必须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你和女儿沟通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有适度放手。
  听完我的话,贾先生一声不吭地低下了头。或许,很久以来,没有人敢这样说他。他转过脸去,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我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我又告诉他:“其实,你和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的确花费了不少心血。但问题的关键是,孩子的成长是她自己的事,父母只能是引导并尽力提供孩子实现梦想的条件。学会适度放手,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同时,还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孩子的人生之路,必须由她自己去走。否则,父母花了不少的心血和精力,到头来,换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孩子的愤怒和埋怨。”
  贾先生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询问我现在他该怎么办?我给他提了几点建议:
  首先,放下家长的架子和权威,向孩子道歉,说一声“对不起”,请求孩子的原谅,让过去的不快经历成为历史;其次,俯下身来,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再次,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尤其是关于孩子发展的问题,听听孩子的建议,孩子的路让她自己走,父母最多只是个引路人,掌握住大的方向;最后,多抽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听完我的话,贾先生豁然开朗。他高兴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着感谢的话。我让和她的父亲用拥抱的方式,消除彼此间曾发生过的不快,并期望他们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尤其希望能够在人生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编辑:花洁】
其他文献
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带领研究小组,对912名25~74岁的受访者进行为期8天的调查。调查方式是每天电话访问受访者,寻问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当天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比如是否沮丧、紧张或悲伤,是否遭遇压力事件、发生争执或不满、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感到焦虑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并要求受访者评估童年时期与父母亲的关系,询问受访者需要父母亲关怀时能否得偿所愿。  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侧重于开放式的建设、动态性的呈现,我们不仅重视资源的挖掘,更重视资源动态活性利用,着力打造“水乡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品格提升,为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  [关键词] 课程目标;过程管理;实施成果  金坛建昌,江南水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不仅流传着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故事,更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原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
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如果问父母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父母都会这么说:“希望孩子成为精英。”鉴于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功课都很重视。但是,如果换另一种角度,看看公司里和我们共事的人都毕业于哪所学校,这些对我们而言到底重要不重要?还有,我们的同事学过钢琴、精通英语,这会成为我们与其共事是否愉快的最主要因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张大光的回答是:个性!他认为,教养
儿子征征在房间写作业时,我给他送杯水,发现他正在玩一块橡皮。那是一块黑色橡皮,已经擦成了椭圆形,被他当成陀螺在书桌上转着玩。  我问他:“作业写完了?”他慌忙把歪在一边的作业本正了正,慌乱中把那块橡皮碰掉,滚到了椅子下面。他起身去捡橡皮时,又把铅笔带到了地上,捡完橡皮又去捡铅笔,等他终于坐下来写作业时,时间至少过去了一分钟……  发现征征写作业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底的
如果人类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许今天我们还在荒蛮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孩子的想象能力远远高于成人。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
【冉乃彦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著有《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材》等著作。  冉乃彦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家庭研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精辟见解
问:我是一名钳工,去年我以个人名义,在业余时间参加市里组织的工人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组委会将荣誉证书、奖杯等寄到了我所在公司。我知晓后去公司索要,但公司想把我的荣誉证书和奖杯放在公司荣誉室里展示,不发还给我。请问,公司有权扣留我的荣誉证书及奖杯吗?  李士清(四川成都)  律师意见:荣誉权是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
宝宝人儿不大,叫喊声却不小。大人对他稍有疏忽或他一不开心就大喊大叫,叫得妈妈心烦又心焦,再好的脾气也给整没了。要想让宝宝不叫嚷,首先要弄明白宝宝为什么爱叫嚷。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案例来解读宝宝为什么爱叫嚷,并为妈妈们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案例一:  同同(1岁3个月)看到想要的东西,就用小手抓住妈妈的大手,示意妈妈去拿。但年经的妈妈带宝宝没经验,对同同的需求不敏感,常常回应不及时。这时,同同就会尖着
今年的田径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2000米长跑比赛。这是我最拿手的项目,我希望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运动会在紧张的节奏中开始了!参赛的选手都站在起跑线上,深呼吸几口,做好起跑的姿势。当听到起跑的哨声,我忽略了周围的一切,用尽全力向前跑!跑完一圈后,我位列第三。正当我准备做最后的冲刺时,位列第二的选手突然摔倒了。我仍然继续跑,可是他呜呜的哭声扰乱了我的脚步,而且老师和观看比赛的同学都离得很远,其他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