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话”与说“坏话”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n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现场点评、解惑。
  没有不透风的墙
  何少萍(9岁女孩的妈妈):说到背后说人坏话,我有深刻教训。去年放暑假前,我去学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态度冷淡,还对我冷嘲热讽:“我们当老师的很忙,心思都在学生身上,没有时间追时尚,哪像您啊,没事就逛街买衣服。”我被怼得难受,却不知哪里得罪了她。我回来跟孩子的爸爸诉苦,他也不明就里。这时,女儿在旁边说:“您不是说班主任衣着没有品位吗?”追问之下我才知道,此前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回来跟孩子的爸爸议论过班主任的穿着土气,被女儿听了去,在班里说给同学听。我后悔死了!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周伊珺(12岁男孩的妈妈):您的教训够深刻,却没什么奇怪的,我遇到的事才叫不可思议。有一天,儿子班上两名男生打架,A欺负女生,B抱打不平,打了A。我评论道,B是好样的,有正义感,被老师批评太冤了;A有错在先,活该被打,应该受到学校的严厉处分。我就是随便说说,没怎么当真,可是没想到,几天后接孩子时,A的妈妈当面质问我,凭什么她的儿子被打就活该?我早就忘了此事,当面否认。A的妈妈又斥责我撒谎,是小人。校门口围了好多人,我百口莫辩,好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尴尬。事后反省,我不认为自己的评判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做好保密工作。
  主持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可不是恐吓,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请吕先生给我们科普科普。
  吕建斌(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孩子年龄虽小,也是其中一环。国外的科学研究显示,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小世界效应”,或称“六度空间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证明平均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几年前,德国一家报社接受了一项挑战,帮助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6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是不是很神奇?
  何少萍:这样看来,女儿的班主任知道我说她的坏话,好像不需要通过6个人。
  主持人:如果加上手机、QQ、微信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坏话的传递环节还会减少,速度还会加快。
  吕建斌:所以,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以免给自己和孩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悄悄话引发偏见
  时慧龄(8岁女孩的妈妈):做家长真的需要这样如履薄冰吗?其实,有些所谓的坏话不过是私下的悄悄话,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家里又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大可不必这样谨慎吧?
  主持人:建议家长谨言慎行,当然不是让大家都变成哑巴,只不过是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向孩子传达负面信息。要知道,所谓私下发表个人看法,往往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客观,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偏见。
  张培林(13岁男孩的爸爸):为什么私下发表的个人看法一定是偏见?我儿子刚上初中,半大不大的孩子,对许多社会现象很迷惑,交友也不在行,我怎么能不引导呢?比如,我儿子告诉我,他的新同桌是一个电游高手,好几款流行的枪战游戏都玩得很棒,还邀请我儿子跟他去网吧见识他的威风。我当即说,以后不要和这样的同桌走得太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万不能跟着他变成网瘾少年。我这样说有错吗?请问吕先生,如果我不这样说他同桌的所谓坏话,孩子怎么能辨别是非?不教孩子走正道,家庭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吕建斌:您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也不会对这种情况保持沉默,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不可急躁起来就一刀切。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放大效应”,意思是说,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很容易被添油加醋,最后变成与原信息完全不同的内容。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家长有崇拜心理,就更容易放大信息的严重程度。您儿子对新同桌了解不深,只知道对方电游玩得好,内心十分佩服。这样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比如,如果那位电游高手并非沉迷游戏,而且学习成绩优异、性格阳光、人际关系良好,就不能归入网瘾少年之列。但是,您武断地认为喜欢玩电游的孩子就是网瘾少年,而网瘾少年必然会带坏您的儿子,这样的评判有失偏颇。试想,您有失偏颇的评判会对儿子有怎样的影响?他一定会放大您的评判,认为同桌是恶魔,以后在学校避之唯恐不及。或许这正是您期望的,但是不要忘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标准,会内化成孩子的价值观,使他的认知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容易对事对人存在偏见,而偏见必然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这恐怕不是您所期望的吧?
  主持人: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有主见,逆反心理严重,有可能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偏偏要和家长不喜欢的同学交往,情况就难免失控。
  张培林:这么说,放大效应是不好的现象?
  吕建斌:放大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成年人也经常放大信息的严重程度,做出错误的判断。放大效应无所谓好坏,只要善加利用,完全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比如,家长在家多说老师的好话,夸老师教学水平高,会让孩子更尊重老师;夸老师工作负责,会让孩子更信任老师;夸同学有同情心、善良,会让孩子更愿意融入集体。总之,不要轻易说别人的坏话。   说坏话自毁形象
  云志强(15岁女孩的爸爸):说到放大效应,让我联想到,社会上的谣言恐怕都是这样被放大出来的,确实害人不浅。从小,我就被父母教育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说这是美德。虽然我不能完全同意父母的话,但现在我觉得父母的形象特别高大,尽管他们都很平凡。现在我也这样教育女儿,让她不要有背后嚼舌根子的毛病,即使听到有人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传播。长期的教育使我女儿性格豁达,人际关系也不错。
  主持人:您是一位智慧爸爸,相信在您女儿的心目中,爸爸的形象同樣高大。
  柳嫣(12岁男孩的妈妈):说来惭愧,我儿子现在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说我是“毒舌”,甚至连家长会都不让我参加,非让他爸爸去。想想挺寒心的,我说话再不好听,毕竟是为他好啊,为什么他不领情?
  吕建斌:用心理学工具来分析,您的委屈一点不冤枉。喜欢说别人坏话的人,最终必然是自毁形象。物理学上有一个定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该定律同样适用于心理现象。
  柳嫣:好玄妙啊!吕老师能详细解释解释吗?
  吕建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意识受潜意识支配。这个影响的流程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人的意识不能支配潜意识,甚至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存在。当您对儿子说某人的坏话时,儿子听到的是一些不好的描述,但看到的却是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虽然儿子能意识到您在描述别人,但他的潜意识却不受意识的控制,所以当事后回忆起此事时,他能想到当时您所说的自私、吝啬、固执、保守等负面字眼,同时脑海中浮现出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您的儿子把那些负面字眼与您建立起了联系,所以下次他再看到您时,想到的就是那些字眼,那些差评字眼就变成了您对自己的描述。这种潜意识形成的错误联系,您的儿子难以察觉,但潜意识可以支配意识,他认为您就是您所差评的那种人,然后意识再支配行为,他断然拒绝您介入他的生活。您看,这像不像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柳嫣:那如果我尽可能地赞美别人,是不是等于赞美自己?
  吕建斌:没错!潜意识的影响就是这样神奇,当您与人为善,多说别人的好话时,您的形象自然会有厚道、宽容的和善光环。
  柳嫣:但是,如果别人没有什么可赞美的品质呢?
  主持人: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与各位家长共勉。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如今,大家公认女孩普遍比男孩学习努力,成绩更好。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男孩生活懒散,没有目标,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频繁卷入打架等纠纷中。男孩真的如此不堪吗?研究发现,非也。男孩多呈两极分化:一方面,15岁以后的男孩因意外、暴力、自杀等原因早死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另一方面,男孩如果培养得当,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能干、稳重、会照顾人,其魅力远远超过同龄女性。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将儿子“培养得当”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宋芳同学,读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优异,用父母的话说就是:“从小没让我们操过心。”然而,从郊区的初中考入上海市的著名高中之后,她对自己学业上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意。  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宋芳是“死用功”的书呆子。课间她也趴在课桌上学习;寝室晚上熄灯之后她去厕所继续看书;走在路上她不忘背英文单词,几次撞到树上……然而,如此疯狂地用功,并没有让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多少,相反,在高中的理科难度提升之
广州家长不做虎爸虎妈  日前,广州市妇联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共同发布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调查覆盖广州全市11个区和县级市,兼顾公办、民办及农村学校。调查对象以中小学学生及家长为主。共发放学生问卷4339份,回收有效问卷4309份;发放家长问卷4842分,回收有效问卷4403份。  调查显示,69.3%的家长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排在最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有42.
若曦是父母基因的完美继承者,父亲个子高,她的身材也颀长,母亲漂亮白皙,她长得也美貌白嫩,人称美人坯子。父母骄傲,若曦也颇感自豪。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若曦上初三后,身材突然横向发展。为了恢复苗条的体型,若曦下决心节食,管住自己的嘴,无论妈妈做什么好吃的,她都一个劲儿地提醒自己“浅尝辄止”。  一天,若曦跟妈妈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女人的私事上。若曦问妈妈,她的例假之前一直比较规律,但不知道咋回事,上个
【编者按】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位妈妈写的短文。她用令人心酸的文字讲述自己被上大学的孩子冷落的亲身经历,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爱孩子,但孩子爱我们吗?”许多家长感同身受,纷纷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他们问:“为什么父母倾尽心血养育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最后得出结论:“孩子不孝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进入
我和老公结婚第二年,大宝出生了,是个女孩。公婆虽然高兴,但偶尔也会透露出想要男孩的意思。大宝被全家人宠得厉害,隔三岔五就有人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几个人经常抢着抱她。  大宝1岁多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公婆强烈支持我生下来,说到时我只管放心去上班,大宝和二宝他们都会照顾好的。就这样,二宝在一家人的期待中出生了,依然是个女孩。公婆什么也没说,但我能看出他们的失望。月子里二宝哭,婆婆就没有当初哄大宝那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一文中曾提到7岁时想去东关看会,可是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我”感觉“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好不容易“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点头同意走。在去玩的过程中,因为背书的事,“我”并没有同行的工人们那么高兴,感觉五猖会的热闹已没什么大
高三是百米冲刺的最后阶段,可我家女儿完全一副闲庭信步的架势,一到周末,势必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得瞅两眼电视剧,睡前还要看本小闲书。  看她那悠闲的状态,我和老公好不着急上火,可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急过分了,“皇上”还要威风大发:“你们烦不烦呐,再这样,我要厌学了。”  闺女一句话,我和老公立刻偃旗息鼓。这丫头素来叛逆,真要上来那二杆子脾气,说撂挑子还真有可能。  怎么办呢?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办法,索
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带领研究小组,对912名25~74岁的受访者进行为期8天的调查。调查方式是每天电话访问受访者,寻问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当天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比如是否沮丧、紧张或悲伤,是否遭遇压力事件、发生争执或不满、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感到焦虑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并要求受访者评估童年时期与父母亲的关系,询问受访者需要父母亲关怀时能否得偿所愿。  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侧重于开放式的建设、动态性的呈现,我们不仅重视资源的挖掘,更重视资源动态活性利用,着力打造“水乡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品格提升,为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  [关键词] 课程目标;过程管理;实施成果  金坛建昌,江南水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不仅流传着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故事,更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