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大喊大叫,怎么办?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人儿不大,叫喊声却不小。大人对他稍有疏忽或他一不开心就大喊大叫,叫得妈妈心烦又心焦,再好的脾气也给整没了。要想让宝宝不叫嚷,首先要弄明白宝宝为什么爱叫嚷。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案例来解读宝宝为什么爱叫嚷,并为妈妈们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案例一:
  同同(1岁3个月)看到想要的东西,就用小手抓住妈妈的大手,示意妈妈去拿。但年经的妈妈带宝宝没经验,对同同的需求不敏感,常常回应不及时。这时,同同就会尖着嗓门“啊啊”地大声喊叫,让人听起来颇感刺耳。当然,妈妈回应后,同同就不叫嚷了。可是到了下一次,同同又叫嚷开了。妈妈觉得这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对同同说:“妈妈这就去拿,但你别叫了行不行?吵死了!听话。”可同同似乎听不懂,该叫嚷时还叫嚷。这下子,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办了。
  诊断:大人回应迟缓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教养宝宝的过程,实际上是父母和宝宝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是很微妙的,有时无意间的一次互动成功了,那么这种互动模式就容易巩固下来而被“发扬光大”。案例中的同同可能在最初的时候,由于他还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便用自己的方式(抓住妈妈的手)发出信号,结果没有马上得到妈妈的反馈,于是他换了一种方式——叫嚷,而这个时候妈妈刚好回应了,那么同同便获得了一条这样的经验——抓妈妈的手没用,要叫嚷才有用。同同妈刚好对孩子“抓手”没反应,而对孩子“叫嚷”有了反应,所以,同同自认为找到了与妈妈互动的成功方式——叫嚷,但是这种方式是不受妈妈欢迎的,因而妈妈感到很苦恼。
  指导建议:
  既然已经形成了这种不良的互动模式,给宝宝讲道理他又听不懂,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妈妈该怎么办呢?提供两个办法:
  其一,如果宝宝还用以前“抓妈妈手”的方式来表达心中诉求,那么妈妈一定要变得敏感一点,及时回应宝宝,不让宝宝跳到下一步——叫嚷。
  其二,妈妈对宝宝的“叫嚷”行为不去批评和纠正,当作没听见。但这还不够,同时要向宝宝提出要求,即要求宝宝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想法。比如,宝宝指着水杯要喝水,妈妈则问他:“宝宝要喝水对不对?好,宝宝说,‘我要喝水’。”如果宝宝说了,则要夸奖他:“宝贝说得太棒了,妈妈听懂了,这就去拿给你喝。”如果宝宝不肯说,则不要强迫他说。因为每个宝宝语言发展的水平不同,有可能宝宝一时还不会说或说不完整,妈妈可以示范,但不要强行要求。
  案例二:
  小伟(2岁半)顽皮好动,爷爷管不住他。这不,他在饮水机前用水杯接凉开水,爷爷过来帮忙,小伟便哇哇叫:“不要动,不要动!”但最终爷爷还是“动”了——把水倒好递给他。过了一会儿,小伟把一家人放在门内的拖鞋提到门外放,再把门关上。爷爷要把拖鞋拿回来,小伟一边阻止一边叫嚷:“不要动,不要动!”看爷爷又“动”了——把拖鞋提了回来,小伟一边尖叫一边哭:“讨厌,臭爷爷,臭爷爷!”此时,爸爸下班回来,看小伟骂爷爷,上去就揍了他一顿……
  诊断:探索受挫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宝宝开始会跑会跳的头两三年是好奇心、探索欲极为强烈的时期。既然他要探索,肯定会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所作所为会不合乎成人世界的规矩。在成人看来,宝宝的行为是捣乱,是在制造麻烦。但是宝宝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对大人的干涉和阻止表现得极为愤怒,当他小小的身体力量不足以抗衡成人时,当他不能替自己维护权益时,就用“叫喊”来帮忙,其结果是遭到大人更严厉的“镇压”。
  指导建议:
  父母要理解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行为动机——受好奇心驱使而探索、求知。别小看这个年纪的宝宝,他其实已经懂得了研究和体验——自己试着接水喝,不要大人帮忙;把拖鞋放到门外,看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或者为房间挪腾地方,不管怎么说,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所以,成人首先要理解和认可宝宝行为背后的良好动机,呵护宝宝的好奇心。这是宝宝成长的需要,父母要对宝宝的行动给予支持、引导,而不是阻碍。当然,对宝宝探索行为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父母需要及时阻止。其次,要给予宝宝应有的尊重,尊重意味着态度平等,不耍家长作风,不打骂,不粗暴对待宝宝,行为上不干涉、不阻碍,不打击宝宝。
  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可以给予宽容,比如小伟自己倒水喝,如果怕他湿了袖子,则可以帮他卷起袖子,或者站在旁边护着点,而不是像爷爷那样直接代劳。如果宝宝有太出格的行为,家长则可以合理地引导。比如,如果怕拖鞋放在门外丢了,爷爷可以建议说:“我们把拖鞋放在门外5分钟,然后就拿回来,好不好?”或者问:“把拖鞋放在门外,万一别人提走了怎么办?”因为有时候小孩子想不到这么多。
  案例三:
  玥玥(3岁)一天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晚上听妈妈讲故事。但是妈妈讲故事并不准时,有时晚上8点有时晚上9点。因为妈妈太忙了,要做家务或忙其他事情。玥玥觉得妈妈该来讲故事了,就催促妈妈:“妈妈,快来给我讲故事。”这时候,妈妈总是说“等会儿就来”。玥玥等了又等,还不见妈妈来,便有些烦躁,于是扯开嗓门不停地高声叫喊。叫得妈妈心烦,忍不住吼她一句:“好了,别叫了!再叫,今晚我不讲了!”玥玥被妈妈训了一顿,脾气更坏了,开始在房间里摔东西……
  诊断:性情急躁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有些宝宝性情比较急躁,缺乏耐心。除了本身性格因素外,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关系。现在的宝宝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几乎是要什么,父母都能尽早、尽快地满足。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宝宝缺乏耐心。再者,玥玥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恰当,传递给宝宝的时间信息是模糊的,“等会儿”到底是等多久呢?不要说宝宝了,就连大人都不知道“等会儿”到底是多久,全凭自己说了算,宝宝没个盼头,这样容易引发宝宝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叫嚷行为。
  指导建议:
  妈妈要合理安排时间,使做家务与讲故事不冲突。最好能定一个准确的时间,比如8点30分开始讲故事(由于宝宝没有时间概念,可以把钟表上的分针、时针指到几才是8点30分告诉她),这样可以让宝宝有个盼头。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可以让宝宝自主地做其他事情。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讲故事,怎么办?这就需要把工作做到前面,给宝宝讲清楚:“一般情况下,妈妈会准时来给宝宝讲故事,但是有时候可能临时有事,不能准时来给宝宝讲故事。如果因为有事,讲故事需要往后推,那么妈妈会提前给你说的。”让宝宝明白,生活中会有变动,这时需要互相理解。如果当晚没有时间讲故事,一定要事后采取补救措施。
  如果妈妈把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安排好了,宝宝也就不用催了,哪里还会一直叫嚷,惹妈妈心烦呢?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一文中曾提到7岁时想去东关看会,可是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我”感觉“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好不容易“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点头同意走。在去玩的过程中,因为背书的事,“我”并没有同行的工人们那么高兴,感觉五猖会的热闹已没什么大
高三是百米冲刺的最后阶段,可我家女儿完全一副闲庭信步的架势,一到周末,势必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得瞅两眼电视剧,睡前还要看本小闲书。  看她那悠闲的状态,我和老公好不着急上火,可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急过分了,“皇上”还要威风大发:“你们烦不烦呐,再这样,我要厌学了。”  闺女一句话,我和老公立刻偃旗息鼓。这丫头素来叛逆,真要上来那二杆子脾气,说撂挑子还真有可能。  怎么办呢?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办法,索
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带领研究小组,对912名25~74岁的受访者进行为期8天的调查。调查方式是每天电话访问受访者,寻问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当天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比如是否沮丧、紧张或悲伤,是否遭遇压力事件、发生争执或不满、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感到焦虑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并要求受访者评估童年时期与父母亲的关系,询问受访者需要父母亲关怀时能否得偿所愿。  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侧重于开放式的建设、动态性的呈现,我们不仅重视资源的挖掘,更重视资源动态活性利用,着力打造“水乡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品格提升,为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  [关键词] 课程目标;过程管理;实施成果  金坛建昌,江南水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不仅流传着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故事,更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原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
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如果问父母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父母都会这么说:“希望孩子成为精英。”鉴于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功课都很重视。但是,如果换另一种角度,看看公司里和我们共事的人都毕业于哪所学校,这些对我们而言到底重要不重要?还有,我们的同事学过钢琴、精通英语,这会成为我们与其共事是否愉快的最主要因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张大光的回答是:个性!他认为,教养
儿子征征在房间写作业时,我给他送杯水,发现他正在玩一块橡皮。那是一块黑色橡皮,已经擦成了椭圆形,被他当成陀螺在书桌上转着玩。  我问他:“作业写完了?”他慌忙把歪在一边的作业本正了正,慌乱中把那块橡皮碰掉,滚到了椅子下面。他起身去捡橡皮时,又把铅笔带到了地上,捡完橡皮又去捡铅笔,等他终于坐下来写作业时,时间至少过去了一分钟……  发现征征写作业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底的
如果人类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许今天我们还在荒蛮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孩子的想象能力远远高于成人。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
【冉乃彦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著有《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材》等著作。  冉乃彦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家庭研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精辟见解
问:我是一名钳工,去年我以个人名义,在业余时间参加市里组织的工人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组委会将荣誉证书、奖杯等寄到了我所在公司。我知晓后去公司索要,但公司想把我的荣誉证书和奖杯放在公司荣誉室里展示,不发还给我。请问,公司有权扣留我的荣誉证书及奖杯吗?  李士清(四川成都)  律师意见:荣誉权是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