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十大准则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人类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许今天我们还在荒蛮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孩子的想象能力远远高于成人。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思考像谁发明了钱包和为什么发明车轮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当然,最好是给孩子一个明确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加以启发和鼓励。
  第二准则:改变固有思路。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为开导学生,美国教师采用了几种非常简单的训练方法,帮助孩子动脑筋。比如,启发学生寻找去某个商店的新路线,用双手写字等。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孩子开动大脑。
  第三准则: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艾伦认为,孩子不应为重新设计一种新餐刀而大伤脑筋,也不要为重新发明轮子而想入非非。要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引导他们从木制刀具想到双面刀具的转变,然后联想到为增加多用性而大胆创新。
  第四准则:多接触新事物。注意观察是开发智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一个接触不到新鲜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特的思维和见解。让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里驰骋,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积累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
  第五准则:别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力评头论足。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不是一种积极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好方式。青少年的好主意并不能仅以常人眼光来看待,家长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们时间,他们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然,有伤他们的自尊。
  第六准则:对孩子的作品多提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但除了夸奖外,很少有人对这些作品提出疑问,但提问可以激发想象力,向他们的想象力发出必要的挑战。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树,也许就会暴露出他从来没有真正观察过树。他以后就会画出有细小枝条的树。
  第七准则:玩新玩具不如创造新玩法。创造新事物固然重要,但有时改造一些已存在的东西,也可以刺激想象力。很多时候,孩子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劲。他们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大人用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结果就是孩子接连不断地要新玩具,而不是创造新的玩法。
  第八准则:不要吹捧孩子的进步。避免对孩子的想象力夸大其词,把小小的改进说成天才的变革。在鼓励青少年时,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对他们吹捧。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过于夸奖某一个学生的进取,满足一两个学生的虚荣心,一定会不自觉地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无助于孩子们之间的合作。
  第九准则: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更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异常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第十准则: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孩子对创造过程的理解,不片面强调最后作品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作品,只是孩子某一次的探索。在沾沾自喜之时,要考虑能否每次都如意。
  (孔智)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若曦是父母基因的完美继承者,父亲个子高,她的身材也颀长,母亲漂亮白皙,她长得也美貌白嫩,人称美人坯子。父母骄傲,若曦也颇感自豪。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若曦上初三后,身材突然横向发展。为了恢复苗条的体型,若曦下决心节食,管住自己的嘴,无论妈妈做什么好吃的,她都一个劲儿地提醒自己“浅尝辄止”。  一天,若曦跟妈妈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女人的私事上。若曦问妈妈,她的例假之前一直比较规律,但不知道咋回事,上个
【编者按】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位妈妈写的短文。她用令人心酸的文字讲述自己被上大学的孩子冷落的亲身经历,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爱孩子,但孩子爱我们吗?”许多家长感同身受,纷纷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他们问:“为什么父母倾尽心血养育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最后得出结论:“孩子不孝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进入
我和老公结婚第二年,大宝出生了,是个女孩。公婆虽然高兴,但偶尔也会透露出想要男孩的意思。大宝被全家人宠得厉害,隔三岔五就有人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几个人经常抢着抱她。  大宝1岁多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公婆强烈支持我生下来,说到时我只管放心去上班,大宝和二宝他们都会照顾好的。就这样,二宝在一家人的期待中出生了,依然是个女孩。公婆什么也没说,但我能看出他们的失望。月子里二宝哭,婆婆就没有当初哄大宝那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一文中曾提到7岁时想去东关看会,可是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我”感觉“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好不容易“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点头同意走。在去玩的过程中,因为背书的事,“我”并没有同行的工人们那么高兴,感觉五猖会的热闹已没什么大
高三是百米冲刺的最后阶段,可我家女儿完全一副闲庭信步的架势,一到周末,势必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得瞅两眼电视剧,睡前还要看本小闲书。  看她那悠闲的状态,我和老公好不着急上火,可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急过分了,“皇上”还要威风大发:“你们烦不烦呐,再这样,我要厌学了。”  闺女一句话,我和老公立刻偃旗息鼓。这丫头素来叛逆,真要上来那二杆子脾气,说撂挑子还真有可能。  怎么办呢?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办法,索
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带领研究小组,对912名25~74岁的受访者进行为期8天的调查。调查方式是每天电话访问受访者,寻问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当天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比如是否沮丧、紧张或悲伤,是否遭遇压力事件、发生争执或不满、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感到焦虑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并要求受访者评估童年时期与父母亲的关系,询问受访者需要父母亲关怀时能否得偿所愿。  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侧重于开放式的建设、动态性的呈现,我们不仅重视资源的挖掘,更重视资源动态活性利用,着力打造“水乡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品格提升,为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  [关键词] 课程目标;过程管理;实施成果  金坛建昌,江南水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不仅流传着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故事,更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原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
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如果问父母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父母都会这么说:“希望孩子成为精英。”鉴于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功课都很重视。但是,如果换另一种角度,看看公司里和我们共事的人都毕业于哪所学校,这些对我们而言到底重要不重要?还有,我们的同事学过钢琴、精通英语,这会成为我们与其共事是否愉快的最主要因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张大光的回答是:个性!他认为,教养
儿子征征在房间写作业时,我给他送杯水,发现他正在玩一块橡皮。那是一块黑色橡皮,已经擦成了椭圆形,被他当成陀螺在书桌上转着玩。  我问他:“作业写完了?”他慌忙把歪在一边的作业本正了正,慌乱中把那块橡皮碰掉,滚到了椅子下面。他起身去捡橡皮时,又把铅笔带到了地上,捡完橡皮又去捡铅笔,等他终于坐下来写作业时,时间至少过去了一分钟……  发现征征写作业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