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冉乃彦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著有《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材》等著作。
冉乃彦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家庭研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精辟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自我教育是核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社会发展要依靠每个家庭的发展,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请问,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冉乃彦(以下简称冉):我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只是向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甚至以爱孩子为名对孩子施以暴力,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反教育,永远不可能有正面的成效。
记:您所说的自我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冉:在家庭教育中,“自我教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四个环节,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孩子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记:为什么孩子的自我教育如此重要?自我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冉:自我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所以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上面提到的四个环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自我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途径和结果千差万别,但要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那就要关注孩子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孩子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
记: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怎样一种关系?
冉:自我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志在集体中与别人互动产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必须通过孩子的内化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行动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平心而论,依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六方法
记: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家长需要掌握哪些方法?
冉: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探索,我总结出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六个方法,分别是:发现、唤醒、激励、反馈、引导、等待。
记:请分别举例说明。
冉:好的。
所谓“发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例如,以前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空手跟着走,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要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一定要满足他。
第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逐渐增强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表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及时发现,给予鼓励。
所谓“理解”,其实是要求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正确理解孩子所表达的内容。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家长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凭孩子的口头表达,而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孩子沟通,多角度询问,引导孩子正确、充分地表达想法。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有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不上学不是孩子的真正想法,只是孩子的安全需要没有被满足。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不想上学的话。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寻求安全是正确的,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当孩子意识到楼房是安全的,而建造更坚固的楼房需要学习知识,就会心甘情愿地回学校上学。
另外,家长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上课前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一名学生不听讲,而是埋头画画,两次委婉地暗示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那名学生面前,准备严厉地批评他。可是没等老师开口,那名学生就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激动地要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其实,这名学生是听到要选拔美术好的学生,非常向往,赶紧画一张画来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老师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著有《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材》等著作。
冉乃彦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家庭研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精辟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自我教育是核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社会发展要依靠每个家庭的发展,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请问,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冉乃彦(以下简称冉):我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只是向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甚至以爱孩子为名对孩子施以暴力,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反教育,永远不可能有正面的成效。
记:您所说的自我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冉:在家庭教育中,“自我教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四个环节,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孩子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记:为什么孩子的自我教育如此重要?自我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冉:自我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所以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上面提到的四个环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自我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途径和结果千差万别,但要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那就要关注孩子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孩子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
记: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怎样一种关系?
冉:自我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志在集体中与别人互动产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必须通过孩子的内化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行动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平心而论,依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六方法
记: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家长需要掌握哪些方法?
冉: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探索,我总结出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六个方法,分别是:发现、唤醒、激励、反馈、引导、等待。
记:请分别举例说明。
冉:好的。
所谓“发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例如,以前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空手跟着走,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要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一定要满足他。
第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逐渐增强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表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及时发现,给予鼓励。
所谓“理解”,其实是要求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正确理解孩子所表达的内容。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家长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凭孩子的口头表达,而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孩子沟通,多角度询问,引导孩子正确、充分地表达想法。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有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不上学不是孩子的真正想法,只是孩子的安全需要没有被满足。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不想上学的话。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寻求安全是正确的,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当孩子意识到楼房是安全的,而建造更坚固的楼房需要学习知识,就会心甘情愿地回学校上学。
另外,家长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上课前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一名学生不听讲,而是埋头画画,两次委婉地暗示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那名学生面前,准备严厉地批评他。可是没等老师开口,那名学生就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激动地要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其实,这名学生是听到要选拔美术好的学生,非常向往,赶紧画一张画来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老师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