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冉乃彦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基地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著有《每个中学生都能成材》等著作。
  冉乃彦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和家庭研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深入思考和精辟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自我教育是核心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社会发展要依靠每个家庭的发展,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请问,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冉乃彦(以下简称冉):我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只是向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甚至以爱孩子为名对孩子施以暴力,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反教育,永远不可能有正面的成效。
  记:您所说的自我教育,都包括哪些内容?
  冉:在家庭教育中,“自我教育”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四个环节,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孩子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记:为什么孩子的自我教育如此重要?自我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冉:自我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所以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上面提到的四个环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自我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途径和结果千差万别,但要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那就要关注孩子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孩子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
  记: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怎样一种关系?
  冉:自我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志在集体中与别人互动产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必须通过孩子的内化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行动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平心而论,依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六方法
  记: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家长需要掌握哪些方法?
  冉: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探索,我总结出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六个方法,分别是:发现、唤醒、激励、反馈、引导、等待。
  记:请分别举例说明。
  冉:好的。
  所谓“发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例如,以前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地空手跟着走,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要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一定要满足他。
  第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逐渐增强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表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及时发现,给予鼓励。
  所谓“理解”,其实是要求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正确理解孩子所表达的内容。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家长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凭孩子的口头表达,而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孩子沟通,多角度询问,引导孩子正确、充分地表达想法。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有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不上学不是孩子的真正想法,只是孩子的安全需要没有被满足。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被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不想上学的话。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寻求安全是正确的,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当孩子意识到楼房是安全的,而建造更坚固的楼房需要学习知识,就会心甘情愿地回学校上学。
  另外,家长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上课前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一名学生不听讲,而是埋头画画,两次委婉地暗示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那名学生面前,准备严厉地批评他。可是没等老师开口,那名学生就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激动地要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其实,这名学生是听到要选拔美术好的学生,非常向往,赶紧画一张画来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老师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位妈妈写的短文。她用令人心酸的文字讲述自己被上大学的孩子冷落的亲身经历,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爱孩子,但孩子爱我们吗?”许多家长感同身受,纷纷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他们问:“为什么父母倾尽心血养育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最后得出结论:“孩子不孝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进入
我和老公结婚第二年,大宝出生了,是个女孩。公婆虽然高兴,但偶尔也会透露出想要男孩的意思。大宝被全家人宠得厉害,隔三岔五就有人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几个人经常抢着抱她。  大宝1岁多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公婆强烈支持我生下来,说到时我只管放心去上班,大宝和二宝他们都会照顾好的。就这样,二宝在一家人的期待中出生了,依然是个女孩。公婆什么也没说,但我能看出他们的失望。月子里二宝哭,婆婆就没有当初哄大宝那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一文中曾提到7岁时想去东关看会,可是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我”感觉“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好不容易“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点头同意走。在去玩的过程中,因为背书的事,“我”并没有同行的工人们那么高兴,感觉五猖会的热闹已没什么大
高三是百米冲刺的最后阶段,可我家女儿完全一副闲庭信步的架势,一到周末,势必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得瞅两眼电视剧,睡前还要看本小闲书。  看她那悠闲的状态,我和老公好不着急上火,可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急过分了,“皇上”还要威风大发:“你们烦不烦呐,再这样,我要厌学了。”  闺女一句话,我和老公立刻偃旗息鼓。这丫头素来叛逆,真要上来那二杆子脾气,说撂挑子还真有可能。  怎么办呢?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办法,索
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学教授梅拉妮·马勒斯带领研究小组,对912名25~74岁的受访者进行为期8天的调查。调查方式是每天电话访问受访者,寻问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当天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比如是否沮丧、紧张或悲伤,是否遭遇压力事件、发生争执或不满、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感到焦虑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并要求受访者评估童年时期与父母亲的关系,询问受访者需要父母亲关怀时能否得偿所愿。  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侧重于开放式的建设、动态性的呈现,我们不仅重视资源的挖掘,更重视资源动态活性利用,着力打造“水乡孝道文化”的德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品格提升,为人生幸福生活和民族素质提升奠基。  [关键词] 课程目标;过程管理;实施成果  金坛建昌,江南水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不仅流传着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故事,更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原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
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如果问父母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父母都会这么说:“希望孩子成为精英。”鉴于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功课都很重视。但是,如果换另一种角度,看看公司里和我们共事的人都毕业于哪所学校,这些对我们而言到底重要不重要?还有,我们的同事学过钢琴、精通英语,这会成为我们与其共事是否愉快的最主要因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张大光的回答是:个性!他认为,教养
儿子征征在房间写作业时,我给他送杯水,发现他正在玩一块橡皮。那是一块黑色橡皮,已经擦成了椭圆形,被他当成陀螺在书桌上转着玩。  我问他:“作业写完了?”他慌忙把歪在一边的作业本正了正,慌乱中把那块橡皮碰掉,滚到了椅子下面。他起身去捡橡皮时,又把铅笔带到了地上,捡完橡皮又去捡铅笔,等他终于坐下来写作业时,时间至少过去了一分钟……  发现征征写作业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底的
如果人类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许今天我们还在荒蛮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孩子的想象能力远远高于成人。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