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的宽容与后遗症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立法取消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前提下,在限制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运动中,理性的宽容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和原则而被倡导和传承,让民愤转移为宽容,让激愤回归到理性。学术界,实务界,更重要的是民众,应义不容辞地努力完成这一使命。当理性的宽容共鸣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时,限制死刑和废除死刑的运动将取得完满的成功!
  关键词:民愤; 宽容; 激愤; 理性
  我祈求生命、理解、仁慈、友好以及体谅所有人类的无限慈悲。我祈求我们能用仁慈去征服残酷,能用爱去征服仇恨。我祈求将来,我祈求着那么一个时刻,仇恨和残酷不再控制着人们的心灵。当通过推理、判断、理解和信念,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挽救的时候,怜悯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品质。
  ——美国著名刑事辩护律师 克拉伦斯·丹诺
  与1997年刑法颁布后历次刑法修正案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首先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这标志着理论界呼吁已久的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主张正式得到立法机关的认可。从立法层面上,这是限制死刑跨时代的胜利。正如高铭暄教授赞颂,从1979年《刑法》颁布至今已经有31年了,这30多年来我国的刑事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有两个可以堪作高峰的事件,第一件是1997年《刑法》正式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树立了刑法现代、文明、宽容、理性的形象,推动了刑法的时代转型;第二个事件就是《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对死刑的调整。[1]
  我们对有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人宽容,并穷尽我们的能力为其寻找宽容的理由后,或许会发现这个犯罪人的宽容理由不足以对抗其被处死的理由时,我们已经尽了我们的理性宽容义务了,结果也是明显的:在现阶段,残忍的刑罚——死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适用。
  司法机关代表国家判决犯罪人死刑后,为榨干犯罪人的“剩余价值”,有时会采用绝对公开地宣判、集中宣判、甚至违法违规地召开公判大会,并邀请媒体作歌功颂德般地报道。这一举动或者是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或者是在宣泄国家杀人的权力;或者是在宣布法律的神圣不可犯;或者是把民众——更具体来说是潜在的犯罪人——作为震慑的对象进行震慑……喜欢围观这些死刑宣判的民众或许纯洁的心灵已经被仇恨和残酷所控制而显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把这种残酷当作一种消遣。但是,是否还有人会从这种被仇恨和残酷摄取的心灵中理性地平静下来,想想犯罪人的家属们?民众对犯罪人的家属们是否存在一种理性的宽容呢? 
  再说死刑是残忍的刑罚,从另一角度上说也是指执行死刑方式的残忍。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死刑执行仅有枪决一种方法。但社会文明的发展,考虑到注射的死刑执行方式比枪决更为文明,因此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将注射方法引入死刑执行机制。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2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至于法条规定的“等”字,应作这样的理解,为体现文明和宽容,人民法院若采用其他方式执行死刑,必须以该方法比注射方法更为人道为前提。相关的司法解释也是采用这样的理解立场。然而,在实践中,采用枪决的执行方法依旧是主要方式。枪决多采用射击后脑的方法,但行刑后一般死刑犯已经面目全非,这为死刑犯的家属们带来了何其沉重的阴影,甚至激化了家属对国家、社会、法律的仇视,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笔者呼吁,我们的刑罚应该要放下残酷的刑具,从而走向文明、和谐。值得我们欣喜的是,现在一些地区正逐步推行文明的死刑执行方法,如北京,已推行全市注射方式执行死刑。在理性的宽容思想下,寻求文明的执行方式成为了可能。
  犯罪人获刑后,不管是判处死刑还是其他刑罚,其家属在社会中往往备受白眼,尤其是未成年人,其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也许,死刑执行后,其后遗症也不会随着死刑犯生命的结束而灰飞烟灭,相反,更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未成年人问题,是需要我们更多宽容的理性思考。死刑犯的亲属们也许是犯罪中最终的永远受害者。
  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2]民愤、宽容、激愤和理性四个词语本应是人性哲学中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其引入死刑存废的思考,并提出了理性的宽容理念。在本文修改时,笔者毅然将文中大量纯理论的论述和名人名著的推理删去。一则,笔者认为200多年的理论争议使理论论述变得详尽,制度机制变得完善;二则,笔者不希望本文成为纯学理性的文章而趋于苍白从而陷入教条式的桎梏之中,而是希望本文的观点能成为一种理念和原则进行传承;三则,笔者希望本文不单单是为我们的学界、立法界和司法界所作,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民众所作,从而希望用平白简单的语言让阅读者和笔者产生理性宽容的情感共鸣。当这种共鸣传播到
  社会每个角落时,死刑将被废除。笔者期待着这一天的降临! 注释:
  [1]高铭暄、苏惠渔、于志刚.从此踏上废止死刑的征途——《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死刑问题三人谈[M].法学.2010(2).15
  [2][法]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
其他文献
摘 要::诚信本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本文分析当前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法治内涵及其与诚信之间的关系论述法治下构建诚信社会之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构建诚信社会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诚信社会;法治;内涵;可行性;具体途径  一、前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
期刊
摘 要::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客体是国家人体器官移植规范的正常秩序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在客观方面中,组织行为应当从宽把握以便更有力的打去犯罪,而器官则包括尸体器官和活体器官。单纯出卖和购买器官的行为触犯行政法规但不构成犯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和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盗窃、侮辱尸体罪之间存在交叉竞合关系,应当适用法条竞合的处罚规则进行定罪量刑。  关键词:组织
期刊
摘 要:全民普及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自1985年开始,经过五个五年的精心构筑,已经获得了累累硕果。五个五年普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六·五”普法工作已经开始,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务实开展好“六·五”普法工作,需要认真考虑。面对临新形势,对于普法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障“六·五”普法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  关键词:“六·五”普法;必要性;工作创新
期刊
2008至2012年6月,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和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109件1522人,其中寻衅滋事案件170件274人,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5.3%和18%,呈多发趋势。近日,该院对此类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统计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一、寻衅滋事案件的特点  一是团伙犯罪比例较高。170件案件中,团伙作案有76件181人,分别占寻衅滋事罪案件的45%、66%。主要表现为多人在公共场所肆意
期刊
刑事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和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请求。人民检察院的控申部门担负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工作的任务,通过受理、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维护正确的决定、判决和裁定,纠正错误的决定、判决和裁定,保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刑事法律的统一。从2009年至2012年9月,某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刑
期刊
摘 要::诉讼监督的目标在于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促使司法机关以及有关的执行机关依法正确履行法律职责,确保国家、集体、个人受侵害的利益及时得到救济,违法行为人及时得到制裁,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及时得到恢复。我国的司法工作在满足群众司法需求方面还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在于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其诉讼监督职责履行不到位。其中,作为具体担负诉讼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其诉讼监督意识之缺乏,又是最主
期刊
附条件不起诉主要涉及以下四方主体,即法院、检察院、被告人、被害人四方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一方面,自公权力的分配角度言,无论是秉承当事人进行主义的美国,还是继续坚守职权进行主义的德国,也不管是基于处分权理论,还是授权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附条件不起诉过程中,检察官无一例外的被赋予了程序的主导权,包括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权和再诉的权力两个方面。后者即是附条件不起诉的效力或者说确定力问题。在日本,
期刊
论文提要:  刑法修正案(八) 对盗窃罪作了重要修正,除保留原有数额较大的情形,又增加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四种入罪情形,这四种新的入罪情形即非数额型盗窃。本文通过分析非数额型盗窃立法的缺陷和“充分适用说”的不合理性,提出在现行司法境况下,应严格界定非数额型盗窃的入罪情形,把握相关的定罪标准,做到有限适用。  一、非数额型盗窃罪的内涵和由来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盗窃
期刊
摘 要::检警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的职权有着其特殊性,其职权范围主要涉及犯罪侦查阶段,与公安机关的联系较为密切。在我国侦查阶段的检警关系基本价值取向应是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又要有效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如何以侦查监督角度为背景构建新型检警关系制度在我国司法改革中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检警关系;检警监督;检警一体化;检警分离  公安机关承担着犯罪的
期刊
英美法系国家强调“道德确定性”的主要目的是表示在刑事审判中不能要求“绝对的确定性”和“数学的确定性”。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评议的场合中,往往成为具体的问题的是,当事者所提示的疑问和各个陪审员所提示的疑问是否是“合理的怀疑”。从司法实践看,对于“合理的怀疑”的说明,用了各种各样的词语,大致的可以分成以下三种:(1)量化的表示怀疑的“程度”(如“充分的怀疑”、“现实的怀疑”、“现实的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