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孩子和老师们的共同“改造”,笔者所在幼儿园中(5)班全新的“阅读区”诞生了。温馨、优雅、多样、丰富的它,吸引着孩子们。“阅读区”开放的第一天,图书架上的书籍几乎被一抢而光,萌萌和涵涵各拿了一本仅剩的民间文学类的图书看了起来。
10分钟后,两个小家伙急得抓耳挠腮,一个说着用手比划着什么,另一个听着皱起了眉头。僵持五一会儿后,老师走近一探究竟,原来一个想看民间故事却看不懂,另一个想讲给对方听却讲不出所以然,想演示对方又看不懂。
班级老师就此问题,商量着如何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质量。考虑到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模仿、求知欲、探索精神都很强,特别喜欢有小动物角色的有趣故事情节,我们从篇幅短小的常见寓言故事入手,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故事,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民间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教师还在班级群中邀请稍有经验基础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表演寓言故事,想利用家长资源带动课程的发展。家长们积极配合,建群、分配角色,孩子们情绪高涨,从准备道具、服装到排练、演出,全程参与,一起来观看。
道具是舞台上除演员以外“不可缺少的静态演员”。那么,大家是怎样创设道具的呢?
《亡羊补牢》故事中,羊圈上的洞由小变大,羊儿才被狼叼得由多变少,一个可以变化的洞该怎样表现呢?先用废旧的硬纸板做羊圈,怎样完美呈现羊圈上的“洞”呢?大家为此一直尝试了修改,失败后推翻,这时,扮演“狼”的小演员无意间说:“用我鞋子上的魔术贴贴羊圈的围栏吧,围栏拉掉‘洞’就大了,贴好围栏‘洞’就小啦!”一语点醒梦中人!按照孩子的想法,羊圈的洞不但可以变大小还可以重复使用,可谓两全其美。看,这是孩子们记录制作道具的过程,线条虽显生硬,但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再说《坐井观天》中的“井”,为了展现完美的视觉效果,“鸟”妈妈建议做一个立着的大井口,观众能看清井里小青蛙的表演,还能体现井里和井外。想法虽好,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井口”,用硬纸接大了卷,用透明的桌布卷等等,都因立不起来而告终。后来“小青蛙”在家看到了由8片塑料片组成的圆围栏,大喊:“妈妈,这个围栏又大又宽,用它做井口一定行!”还真的是,只需在每个接口处用小木条加固,“井口”终于立了起来。
《亡羊补牢》故事中,惨淡的结尾一直被孩子们排斥,排练时每次“老狼”来抓“小羊”,“小羊们”总是“拼命抵抗”,嘴巴里大声喊着:“讨厌的老狼,不许你来抓我们,快走快走!”“兄弟们,我们一起上啊,打跑这只可恶的狼!”本来应该是羊被狼拖走,后来变成了羊儿们把狼拉进羊圈,扭打在一起,排练一度难以进行。在告知孩子要将书上的故事表演给观众们看时,表演时结尾被孩子们改成了:4只小羊并没有被大灰狼吃掉。他们一起打败了大灰狼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修好了羊圈,大家又开心地生活在一起了。续编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演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鷸”“蚌”经过三回合激烈的争斗后双双动弹不得,让一边悠闲的小渔翁收获满满。其中两位爸爸自创的鹬蚌相争的招式赢得全场掌声,完美诠释了“鹬”“蚌”激烈的三回合争斗后的两败俱伤。孩子们自编的小渔翁的台词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哈哈,现在河蚌和鹬鸟都属于我啦,河蚌可以烧汤喝,鹬鸟放微波炉里转转就可以吃啦!”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创编的台词是不是生动又有趣呢?《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在演出前一天突发高烧,当我们做好放弃表演的准备时,“小青蛙”贴着退热贴来到了表演现场,表演过程中,本来轻松一跃就能跳出井口的“小青蛙”使出全身的力气,跳出井口时摔了一跤,我们正揪着心时,看着他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表演。孩子们掌声响了起来。《亡羊补牢》表演结束后,麦克风没来得及关,听到小演员们这样说:“哇,终于结束了,真是不容易啊!”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印证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出成功后,孩子们安静了好几天。一边的我们有些心急,难道课程就此结束了吗?也想做些什么来推进一下,不过我们还是选择了静待花开,等待着惊喜之花的再次绽放。
幼儿园准备送戏到共建村居“立新社区”,我们班的寓言故事表演也在其中。这一次我们轻装上阵,家长和孩子们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可作为小观众的他们却与往日有所不同:认真、专注地观看哥哥姐姐们的演出,眼神里满满的羡慕;对主持人这个角色很好奇,对主持人的台词特别感兴趣;兴奋的时候在观众前面走来走去,哥哥姐姐提醒后会虚心接受,安静坐好;社区奶奶有看不懂的地方,也会轻声讲解……我们暗自欣喜,课程的发展有戏啦!果不其然,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说:表演太精彩了,我们也要自己演出;所有的角色都是我们自己演;我们也可以演一台戏;我还想做“主持人”;我想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们要自己布置舞台和观众席……好好好,老师全力支持你们!
我们看到了民间寓言故事对孩子的魅力,考虑到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孩子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继续和孩子们探索学习民间故事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再次进行经验铺垫。孩子们自发的行动陆续进行着:表演区里,将亲子表演中家长的角色换成想参与的小伙伴,排练着;三个节目不够,“阅读区”里挑选合适的剧本;在画板上画着舞台规划图……
道具准备的过程是坎坷的,但结果是喜人的。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可以自由想象,任意发挥,也乐此不疲地贡献着智慧。排练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还能创编故事情节。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在此期间,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他们的勇敢、智慧、坚持,让我们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10分钟后,两个小家伙急得抓耳挠腮,一个说着用手比划着什么,另一个听着皱起了眉头。僵持五一会儿后,老师走近一探究竟,原来一个想看民间故事却看不懂,另一个想讲给对方听却讲不出所以然,想演示对方又看不懂。
班级老师就此问题,商量着如何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质量。考虑到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模仿、求知欲、探索精神都很强,特别喜欢有小动物角色的有趣故事情节,我们从篇幅短小的常见寓言故事入手,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故事,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民间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教师还在班级群中邀请稍有经验基础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表演寓言故事,想利用家长资源带动课程的发展。家长们积极配合,建群、分配角色,孩子们情绪高涨,从准备道具、服装到排练、演出,全程参与,一起来观看。
道具是舞台上除演员以外“不可缺少的静态演员”。那么,大家是怎样创设道具的呢?
《亡羊补牢》故事中,羊圈上的洞由小变大,羊儿才被狼叼得由多变少,一个可以变化的洞该怎样表现呢?先用废旧的硬纸板做羊圈,怎样完美呈现羊圈上的“洞”呢?大家为此一直尝试了修改,失败后推翻,这时,扮演“狼”的小演员无意间说:“用我鞋子上的魔术贴贴羊圈的围栏吧,围栏拉掉‘洞’就大了,贴好围栏‘洞’就小啦!”一语点醒梦中人!按照孩子的想法,羊圈的洞不但可以变大小还可以重复使用,可谓两全其美。看,这是孩子们记录制作道具的过程,线条虽显生硬,但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再说《坐井观天》中的“井”,为了展现完美的视觉效果,“鸟”妈妈建议做一个立着的大井口,观众能看清井里小青蛙的表演,还能体现井里和井外。想法虽好,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井口”,用硬纸接大了卷,用透明的桌布卷等等,都因立不起来而告终。后来“小青蛙”在家看到了由8片塑料片组成的圆围栏,大喊:“妈妈,这个围栏又大又宽,用它做井口一定行!”还真的是,只需在每个接口处用小木条加固,“井口”终于立了起来。
《亡羊补牢》故事中,惨淡的结尾一直被孩子们排斥,排练时每次“老狼”来抓“小羊”,“小羊们”总是“拼命抵抗”,嘴巴里大声喊着:“讨厌的老狼,不许你来抓我们,快走快走!”“兄弟们,我们一起上啊,打跑这只可恶的狼!”本来应该是羊被狼拖走,后来变成了羊儿们把狼拉进羊圈,扭打在一起,排练一度难以进行。在告知孩子要将书上的故事表演给观众们看时,表演时结尾被孩子们改成了:4只小羊并没有被大灰狼吃掉。他们一起打败了大灰狼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修好了羊圈,大家又开心地生活在一起了。续编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演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鷸”“蚌”经过三回合激烈的争斗后双双动弹不得,让一边悠闲的小渔翁收获满满。其中两位爸爸自创的鹬蚌相争的招式赢得全场掌声,完美诠释了“鹬”“蚌”激烈的三回合争斗后的两败俱伤。孩子们自编的小渔翁的台词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哈哈,现在河蚌和鹬鸟都属于我啦,河蚌可以烧汤喝,鹬鸟放微波炉里转转就可以吃啦!”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创编的台词是不是生动又有趣呢?《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在演出前一天突发高烧,当我们做好放弃表演的准备时,“小青蛙”贴着退热贴来到了表演现场,表演过程中,本来轻松一跃就能跳出井口的“小青蛙”使出全身的力气,跳出井口时摔了一跤,我们正揪着心时,看着他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表演。孩子们掌声响了起来。《亡羊补牢》表演结束后,麦克风没来得及关,听到小演员们这样说:“哇,终于结束了,真是不容易啊!”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印证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出成功后,孩子们安静了好几天。一边的我们有些心急,难道课程就此结束了吗?也想做些什么来推进一下,不过我们还是选择了静待花开,等待着惊喜之花的再次绽放。
幼儿园准备送戏到共建村居“立新社区”,我们班的寓言故事表演也在其中。这一次我们轻装上阵,家长和孩子们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可作为小观众的他们却与往日有所不同:认真、专注地观看哥哥姐姐们的演出,眼神里满满的羡慕;对主持人这个角色很好奇,对主持人的台词特别感兴趣;兴奋的时候在观众前面走来走去,哥哥姐姐提醒后会虚心接受,安静坐好;社区奶奶有看不懂的地方,也会轻声讲解……我们暗自欣喜,课程的发展有戏啦!果不其然,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说:表演太精彩了,我们也要自己演出;所有的角色都是我们自己演;我们也可以演一台戏;我还想做“主持人”;我想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们要自己布置舞台和观众席……好好好,老师全力支持你们!
我们看到了民间寓言故事对孩子的魅力,考虑到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孩子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继续和孩子们探索学习民间故事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再次进行经验铺垫。孩子们自发的行动陆续进行着:表演区里,将亲子表演中家长的角色换成想参与的小伙伴,排练着;三个节目不够,“阅读区”里挑选合适的剧本;在画板上画着舞台规划图……
道具准备的过程是坎坷的,但结果是喜人的。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可以自由想象,任意发挥,也乐此不疲地贡献着智慧。排练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还能创编故事情节。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在此期间,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他们的勇敢、智慧、坚持,让我们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